前段時間,恆大研究院任澤平發表文章稱:考慮到當前各界對是否全面放開生育爭議較大,建議在「十四五」時期可從儘快放開三孩開始逐步推進並觀察效果。此文一出,引發了很多網友的熱議,大多數聲音都集中在開放三胎有沒有用?
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生育率倒數的黑龍江就在邊境居民地區的18個縣市放開了三胎政策,四年過去了,相關數據顯示,人口出生率並不樂觀。
以黑河為例,據黑河市公安部門統計,2016年末,全市總人口162.8萬人。城鎮人口99.8萬人,鄉村人口63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5.4‰,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0.4‰。
而到了2019年,人口增長出現了更加明顯的下滑。2019年,據當地公安部門統計,全市總人口158.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2.9萬人,鄉村人口65.2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3.9‰,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1.4‰。
從試點上看,開放三胎對刺激生育其實並沒有太大的作用,那麼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也是如此麼?
關於三胎政策,其實我們可以拿二胎政策類比。我們此前針對二孩政策分析過——放開二胎五年時間裡,新生兒裡二孩的佔比就逐漸超過了一孩的佔比,2019年二孩的比例為57%。二孩佔比超過一孩的趨勢就是反映了放開二胎政策頗有成效,但我們不得不意識到,我們的出生人口還是每年遞減,這意味著什麼?
簡單點講,就是二胎政策刺激了生了原本生了一孩的家庭的生育欲望,但是沒有刺激到沒有生孩子的人的生育欲望。而我們生育率低的根源在於現在的人因為養孩成本不願意生孩子而不是不願意生第二個孩子和第三個孩子。套用在三胎政策就是,三胎政策可以刺激生了二胎家庭的生育欲望,但依舊無法刺激沒有孩子家庭的生育欲望。所以三胎政策會不會有用?答案是會,但作用不大。而關於三胎政策,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陳浩的看法是:從研究者的角度看,對於『三胎』國家政策是要放開的。
而針對「放開三胎的政策出臺後,遭遇了接連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的下滑」的現象。專家給出的解釋是因為中國人少子化的人口慣性。那麼什麼又是專家口中的「人口慣性」?人口慣性原本是指——因為過去的高生育率,低齡組人口較多,達到或低於生育更替水平後人口還會繼續增長數十年。而少子化的人口慣性則相反。
從數字上,我們更能體驗到少子化的人口慣性:我國80後、90後、00後、10後人數分別為2.22億、2.11億、1.63億、1.63億。也就是說,從90後這一代開始,人口規模下降的現象已經持續了三個年代。Wind數據顯示,我國90後比80後少1172萬,00後又比90後少4700多萬,10後比00後也少了24萬。
那麼,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後果就是,我們會因為人口慣性的巨大反作用力,在人口轉型後,人口衰減的速度將超乎我們的想像。這是一個民族想要長久發展而無法承擔的後果。
如果說放開三胎政策的作用小,那麼什麼樣的政策才能挽救我們的低生育率?參考全球其他國家的政策來看,大多數選擇都是鼓勵生育政策——給錢、給時間、給幫助。
參考我們的鄰國——韓國,作為一個常年出生率低的國家,韓國的方式很簡單——給錢。韓國政府12月15日敲定「第4次低生育率和老齡化社會基本計劃」。將從2022年起,向有0歲-1歲嬰兒的家庭每月提供30萬韓元,大概是人民幣1800元左右的育兒補助,並在2025年逐步上調至50萬韓元。
除了錢之外,在996盛行的今天,給時間也很重要。歐洲國家認為,給父母,特別是為母親在工作和家務勞動時間安排方面減少衝突對提高生育意願很有用。在芬蘭,職業婦女的產假是十個月,可以從產前一個月開始休,到孩子九個月,產假期間媽媽可以拿工資的70%。爸爸可以有一個月的帶薪假期。
最後就是我們說的給幫助,這一點對中國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社會共識,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原本是撫養孩子的中堅力量的退休老人會漸漸減少,那麼補充這類缺失就很重要。例如發展第三方服務機構和託兒機構。
鼓勵生育政策的本質就是減少養孩子的成本問題,我們國家還沒有類似的政策,不過隨著人口問題的嚴峻化,也會是追隨他國的步伐而頒布類似的政策而不單單是放開生育計劃。
最後,少子化確實是國家和民族的問題,對於個人而言生與不生的選擇權在於個人選擇,那麼你對放開三胎政策是怎麼看的呢?如果鼓勵生育了,你又會不會想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