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為我是白人、說英文、讀牛津,就對多元性更有貢獻?

2020-12-14 連珍在家鄉

只因為我是白人、說英文、讀牛津,就對多元性更有貢獻?

「為什麼妳會選擇來臺灣念碩士學位?」

在臺灣學習的這兩年,我已經不知道被問這個問題多少次了。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出自臺灣朋友們與我相遇時對我的好奇。然而,隨著我開始進行研究,觀察臺灣大學教授如何理解來自不同群體的國際學生,我開始慢慢理解到這個疑問是源自一種「景仰」── 景仰一位「選擇」在臺灣生活的白人國際學生,而「她」因此替這個國家帶來某種特定的「價值」。

2016年,我離開英國來到臺灣,有部分原因是想要理解並參與臺灣人們對多元文化議題的論述發聲,並且想了解這個非英語脈絡的國家,如何在過去討論多元性與多元文化。換句話說,我想知道如何在這個特定的脈絡下,用中文與同學、學者討論多元性更深層的目標──實現社會正義?

我懷著這樣的期待來到臺灣,用我的中文能力去傾聽這些我無法在英國聽見的聲音。這是驅使我前來臺灣的主要動機之一。然而,當時的我所不知道的是:對我而言,待在這裡更關鍵的學習經驗,反而是對我個人所處的「位置」(positionality)──一名表面看似白人(父親為伊朗人,母親為英國人)、中產階級、順性別、四肢健全、英語母語、身處於中文環境的英國女性──產生更強烈、深刻細膩的理解。

當我在臺灣進行有關社會正義與高等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同時,我也成功申請上了牛津大學教育系博士班。有趣的是,這項個人發展開始緊密纏繞著我的研究。當我與某些臺灣教育者談話時,見證了「價值」是如何依附在我的生理、心智與認同上──因為我與「世界頂尖」的牛津大學有關。

想被歐美世界所看見的制度性渴望

從研究中,我得知臺灣教育部曾戮力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共挹注約16億美元來實現這項目標。再者,我從政策制定者、身處臺灣各大學的教育者身上,見證到一種制度面的狂熱。他們十分殷切地希望成為所謂「國際知名」學校、躋身全球認可的大學排行榜(包括QS、TIMES與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排名等)之中,藉此被世界上「強而有力」的西方世界看見。

我後來才知道,這種想被強而有力世界看見的渴望,與臺灣自身複雜的國家認同及歷史有關。臺灣在國際政治現實的角力場域中,被視為是一個沒有獨立地位的政體,如此的邊緣位置,是如何在「頂尖大學」政策中,伴隨著被歐美世界看見的制度性渴望,形塑臺灣高等教育機構的想像?

當我開始更密切地與一所臺灣的大學互動時,我緩慢浮現出這個疑問。這所大學的想像與它國際化的立足點有關。我在進行碩士研究的這段時間,大量閱讀臺灣史、傾聽同學們的經驗,同時觀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並且深度訪談了幾位教授。隨著研究進程的推進,我開始看見這個追求排名與世界頂尖的系統,與來自不同群體國際學生之間的依附關係有關。

白人學生才擁有「獨特」觀點與多元貢獻?

從學校機構到教授課堂教學,這個追求排名與世界頂尖的系統如何在臺灣教育者的感知中作用?我的研究發現是:教授們常認為,來自西歐國家的白人學生對課程互動與多元環境的創造,有最高的貢獻。然而這與他們面對東南亞國家學生的態度形成強烈對比。換言之,教授們認為東南亞學生等同臺灣學生,也因此不被認為他們像西歐國家的白人學生一樣,對多元性及為教室環境提供的「獨特」觀點有所貢獻。在國際學程的課堂中,他們被認為是較沒有貢獻、較沒有「價值」的。

特別是再經由對幾位教授的訪談,我見證了「進入牛津大學博士班」這件事情如何改變我們之間關係的本質。特別是那些非常積極參與推動這所大學國際化進程及關注躋身世界頂尖大學的教授們,當我提到「牛津」時,我的地位與品質在他們的想像中有所提升。

那麼,擁抱「邁向頂尖大學」的臺灣高等教育的未來在哪裡?根據研究,我建議臺灣教育政策制定者與教育者有必要批判性地檢視國際化政策的實施與追求世界頂尖地位的渴望過程中的各種偏見與歧視。確實,大學國際化過程永遠不是全然的價值中立(value free)與本質上的正向(inherently positive)。作為教育者、政策制定者或學生,我們必須學習理解偏見與歧視是如何延續在我們的實踐與想像之中。至於臺灣的高等教育,我們則必須學習如何將自己從這個「世界頂尖」的系統中抽離,才有機會走出自己的路。

相關焦點

  • 牛津熱詞:白人是燻豬腿?
    單詞gammon是一種切割或製備的醃製火腿,一些左翼分子因其粉色和肉質外觀,以及烹飪特點用來類比支持英國脫歐的老年白人,因為他們面對移民等話題時會因生氣而臉部泛紅。然而,《牛津英語辭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發現,在John Marston的1604年劇作The Jacobeans中就有一句令人難忘的臺詞:「The sallo-westfalian gamon-faced zaza cries stand out」。Jacobeans讓推特完敗。
  • 在牛津讀大學的中國人有自己的圈子
    「普選有普選的好處,影響力大」,但是程奇峰還是不希望普選,「因為太浪費時間了」,而且「不能反映出來真實的聲音」。他認為委員會投票比普選更合理,畢竟委員會的人「都在這裡面付出過,都有感情。」張山的前一任學聯主席是肖文。這個幹練秀氣的女生說,「我希望不要以負面的角度來看學聯。你做這個事情可能不符合那個人的標準,做那個事情不符合這個人的標準。這就是社會。
  • 認識一點單詞就能讀名著 這隻來自牛津的「書蟲」30歲了
    「從1997年開始讀,那時只認識一點點英語單詞,卻發現能讀世界名著!買了好多本,《傲慢與偏見》《歌劇魅影》《月亮與六便士》……」不知廣大80後90後是否回憶起了自己的中學時代?這套來自遙遠的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書蟲」系列,自1997年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以下簡稱「外研社」)引入中國,長期低調地佔據「老師、家長、孩子都願意買」的課外書排行榜前列。
  • 留學青年說:牛津大學讀博 四年三事
    劃賽艇、融入學院生活、完成學業——在牛津大學度過4年博士生涯的楊奇峰,用3個關鍵詞來描述自己的博士生活。賽艇打開新的世界2013年10月,楊奇峰入讀牛津大學材料系。開學第一周,他收到一份來自所在的李納克爾學院的郵件。「我看到郵件中發來的活動通知,其中一個英文單詞是馬戲團,活動當天便穿了牛仔褲和襯衫。」
  • 我決定申請去牛津大學讀英文系,因為這是我最不可能做到的事
    我決定申請去牛津大學讀英文系,因為這是我最不可能做到的事。
  • 【你問我答】孩子牛津樹讀到9,接著讀哪些書?安可看的英文原版書單
    因為小學生,尤其是體制內的小學生,真得很忙。好在現在國內家長意識都比較強,帶娃英語啟蒙也較早,特別是早早跟著咱們高端英語的家長,很多孩子已經自主閱讀到了牛津樹9.那麼接下來如何進行閱讀升級,還可以讀哪些書目呢?今天我介紹下安可讀的一些書,供大家參考。
  • 讀了上千本英文原版讀物之後,我只推薦這十套
    於是原版書囤得比較多,看家裡的藏書少說也有1000本了,書多,孩子日常泛讀開展得就多。大量的閱讀帶來的是詞彙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高,她正逐步向自主閱讀、初章邁進。前些天帶她去某連鎖英語培訓機構試聽,機構評測後說可以從三級開始學起,看來花了買書的錢,省了機構兩年的學費,不要太值!存書千本,以下這些都是精挑細選的,這是過去的一年多我們讀過最棒的10套英文讀物,推薦給大家。
  • 新版《牛津高階》:抱著詞典讀小說
    我問他病中怎樣打發日子。他說躺在床上抱著韋氏詞典背生詞。夏老師寫得一手漂亮的英文,全靠自修磨練得來。已故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牛津高階英語詞典》)主編A.S. Hornby明確地認識到學生要學好一種語文,首先要建立一個足夠日常使用的詞彙。
  • 牛津辯論社首位華人女辯手,她的英語是怎樣練成的?
    圖片來源:未生更糟糕的是,你可能只是因為對自己的英文沒自信才沒能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對方會誤以為你對這份工作沒有信心。有時候想想自己的英語老師,要麼每天催著你背單詞、做卷子,要麼只會照本宣科,讓學習過程變得索然無味。但語言的學習本該是一件特別生動有趣的事情,因為語言裡承載的不僅是人和人的交流溝通,還有文化、歷史和一切有意思的故事。
  • 這隻來自牛津大學的「書蟲」30歲了
    80後姑娘李雷婷有一個雙胞胎妹妹,給自己起了一個英文名安妮(Anne)。上中學時,她和妹妹經常省下早飯錢,去買一本本綠色封面的小書,安妮的名字就來源於其中一本《紅頭髮安妮》。「從1997年開始讀,那時只認識一點點英語單詞,卻發現能讀世界名著!
  • 英文啟蒙:不到兩年,孩子能聽,能說,能讀章節書了
    有了前期的一些基礎和鋪墊之後,又有中文繪本閱讀習慣,George很快就進入了狀態。 大概這樣進行了快四個月,在快上幼兒園小班時,8月底有幸遇到了Cathy老師,我們舟山的英文閱讀推廣人,聽了她的一個英文啟蒙的講座後,就參加了她BookStart每周六的英文故事會。那時我們大概看了50本左右英文繪本,正在看牛津閱讀樹學校版的2階,會簡單的表達一些日常用語。
  • 我可能找不到比它更出色、更系統的英文分級閱讀課了!
    但是談到分級讀物,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應該選哪一套呢?很多媽媽花了大量時間糾結該買哪一套分級。其實完全沒必要。大家熟悉的主流分級讀物都是國外專業人士經過多年打磨編纂的。不管選哪一套,只要能夠認認真真、堅持讀下來,都是非常有用的。
  • 聽得懂敢於說會讀寫 《牛津英語》在沈漸入佳境(圖)
    聽得懂敢於說會讀寫 《牛津英語》在沈漸入佳境(圖) 時間:2005年03月23日19:02  來源:北方熱線-瀋陽晚報 【我要揪錯166中學是因為薄弱而被列入全市22所改革試點校中的一所學校,其學生在課堂上活躍的表現,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牛津英語在瀋陽的真實情況。  初一年級三班的同學們剛一進場,人人手裡拿著的寫有自己英文名字的小道具,就給即將開始的公開課帶來了一絲新鮮和活躍的氣氛。整堂課,學生們發言十分積極。李小娜老師講完新句型後,學生們紛紛模仿新句式進行自由對話。
  • 我不是「白人」:一個人類學家的難題
    我被安排暫住於牧師家,那是村中最「高級」的住宅,為南島語族常見的杆欄式建築。一樓充當幼稚園,二樓是居住空間,包括客廳和幾間臥房,因為大兒子在外地工作,有一間空房能租給我使用;牧師夫婦英文流利,也解決了我初期語言不通的問題。剛把行李搬進去,對面鄰家的年輕媳婦就過來打招呼,熱情地詢問。
  • 我為什麼吹爆喜馬拉雅牛津樹英語~
    周內每天放學先寫作業,周末還要送輔導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升了二年級,小又的書面作業幾乎每天都要寫兩個小時。除了寫作業,還要英語打卡、下圍棋,每天排得滿滿的。有時他全部做完這些事,會可憐巴巴地說,媽媽,我能再看會書嗎?我會說不行,因為已經晚上十點了,張文宏說了,他這麼大的娃至少睡十個小時,他每天七點起床,明顯只剩下九個小時了。
  • 不為人知的白人抗爭歷史
    (本段背景資料來自FT中文網)—— 澎湃新聞1975年,美國波士頓的白人抗議法院護送黑人學生進入白人的學校。二十年前,傑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報告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平權法案激怒了白色人種,因為他們會僅僅因自己的膚色而失去不少機會。
  • 英國電影學院獎缺乏多元性引爭議
    英國電影學院獎缺乏多元性引爭議陸愛華第74屆英國電影學院獎2日揭曉,薩姆·門德斯執導的戰爭題材影片《1917》成為最大贏家,攬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在內的7項大獎。不過,包括一些獲提名者和獲獎者在內,批評者認為本屆獲獎提名入圍名單缺乏多元性,業內應當反思。作為英國最具權威的電影類獎項,本屆英國電影學院獎20個最佳男、女主角和配角獎提名者全是白人,最佳導演獎則連續7年沒有女性獲得提名。這一現象遭到外界批評,在社交媒體引發討論。
  • 18歲牛津性感華裔女學霸火了,給了28歲的我3條啟示
    她顛覆了傳統東方女性柔弱形象,更像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在白人為主的辯論會上散發自信的光彩。第二個學期,她開始競選常委;(當時參加競選的有13個人大部分都是白人男性,而她作為唯一的女性以第一名入選,領先第二名幾十張票)。
  • 英語弱爸兩年教出自主閱讀的英文牛娃,他說:因為我抓住了神奇的10分鐘
    說到底,關鍵還在於有效輸入不夠,恩,「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看到這裡笑噴了,哈哈,精闢!不過要說明的是,米爸文中說的點讀版的牛津,呃,是盜版噠,牛津還木有出過點讀的版本哈,當然主要是因為在小莉團這套書之前,市場上幾乎很難買到正版的牛津,所以8月份開團的時候,一下就團了了2萬多套,錯過的親,兩個月後還會到貨最後一批的哈。
  • 留學生經歷│當我發現我讀得懂數學的英文題目時,老外同學就對我另眼相待了
    這是一位留學生過來人的親身經歷:朋友的小孩上星期入學國際學校,因為語言不適應,功課看不懂英文,原本很活潑很酷的二個小孩,小六那一個是逃避不想上學,另一個小四是因為英文講不好而交不到朋友,難過到天天不吃午餐。既然如此,就讓Uncle John跟你們二個分享一段我不為人知的青少年過去,給你們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