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7日下午到7月8日上午,由吳飛老師為本屆通識教育講習班的學員們講授康有為的《大同書》。
吳飛老師以《大同書》為切入點,鋪開延伸出康有為的哲學體系:元氣的宇宙觀,人由天生、人人平等的生命觀,趨樂避苦的人性觀,三世說的歷史觀,以及絕對平等的宗教式理想,指出康有為是中國一百多年中難得的有全面哲學體系的思想家。
此後,吳飛老師就康有為關於「家庭」、「男女平等」、「社會變革」等方面的具體論述做出詳盡的評述,展現了康有為的哲學的核心部分。
康有為企圖結合兩個無法兼容的方面——很高的道德理想和很低的人性觀,使得他的哲學體系中呈現出撕扯的張力,吳飛老師指出,康有為的「大同」社會理想在今日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社會想像,這也正是重讀康有為的意義所在:只有真正看到康有為的理論關切,才可能透析其後蘊含的深刻問題意識、逐漸解決他所提出的問題。
康有為的思想發展線索從其標誌性著作中可以得到體現。康氏的整體理路在兩本早期著作中已基本形成,一是寫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康子內外書》,康有為寫作此書時僅二十餘歲,可見其思想之早熟;二是光緒十四年寫作的《實理公法全書》,《大同書》中最主要的思想在其中已經齊備。
康有為在學術界產生更大影響的著作,則是光緒十七年寫作的《新學偽經考》,及六年之後的《孔子改制考》,二者與清代的經學傳統直接相關,在社會上引起了更多關注。
本次課程圍繞《大同書》展開,與《大同書》相關的另一部較為重要著作是《禮運注》。康有為自稱二書均寫於光緒十年,但學界通常持不同意見。一般認為《大同書》於1902年康有為在印度流亡期間定稿。
康有為的思想體系綜合了春秋公羊學、西方科學、佛學、烏託邦思想等多個方面,規模之宏大,百年來未有能及者。康有為的學說體系可以分為四個部類。第一是自然哲學:他認為萬物都由「元氣」或「原質」構成,認為靈魂其實就是元氣中的電力,同時將佛教中的輪迴說與電的傳播聯繫起來,相信靈魂轉世。第二是人性論:他認為人性不一定本善,而是趨樂避苦的,這種人性論與西方的實用主義有很大的親和性。第三是歷史哲學:將世界歷史分成據亂世、昇平世到太平世,認為三世是逐漸進化的。第四是對太平世的設想,即消滅家庭、國家、種族的絕對平等的理想社會,同時在此社會中也實現了人與動物間的相對平等。
雖然以上四個部類內部的具體討論未必都很充分,但康有為的創舉在於將其統合為一個融貫的整體。可以說,康有為是中國一百多年中難得的有全面哲學體系的思想家。
「人患無家,有家之害如此哉!」《大同書》從序言中便透露出對家庭價值的懷疑與不滿,這不僅構成康有為思考的現實出發點,也是現代中國思想建構的起點。之後如譚嗣同、章太炎、楊度等學者,巴金的《家》《春》《秋》,以及魯迅的《祝福》《傷逝》,都表達了同一主題。
隨後,康有為又提到了國家之間的戰亂紛爭帶給眾生的苦難。面對戰爭,一般人的思路是救亡圖存,康有為卻指出,是國家的存在本身導致了這種痛苦。之後這種對憂患的同情被擴展到了動物身上;最後,他認為全世界都是憂患之世,普天下眾生皆為憂患之生。
康有為藉助《春秋穀梁傳》中「非陽不生,非陰不生,非天不生,三合而後生」一句,闡發絕對平等主義的理想:他認為這裡的「陽」指父親,「陰」指母親,但有了父母還不能生育,「天」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同性別、階級、國家、民族之人同是天的子女,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平等,進而不同物種之間也要實現相對平等。
同時,康有為並沒有像其它宗教思想家一般將理想的極樂世界放在彼岸,而認為絕對平等的世界仍是此世的,經過歷史進化終可實現——這一世界就是他所說的太平世或大同之世。到那時,奴隸制將被徹底廢除,社會不再有等級,政治上採取直接民主制。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相對平等也得已實現,人類將不再食肉,一些有用的動物經訓練之後可供人類差遣。
在對平等問題的一系列討論中,康有為對男女、家庭問題的討論是最深刻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首先,康氏指出男女的自然差別是必不可少的,陰陽、男女之別為「天理之必至」;但是從「公理」和「實效」兩個方面來看,女子在身形、嗜欲、能力、勝任的工作等方面都與男子一樣,所以「當與男子一切同之」。不過,康有為為論證平等給出的有效論據只有一條——「人皆天生」,這顯然無法挑戰古代中國以陰陽關係、古代西方以形式-質料來論證兩性不平等的思路。
康有為認為,歷史上的女性之所以被壓抑,都是因為男子將女子佔為「一家之私人,而不為一國之公民」。在太古野蠻之世,男女之間實施群婚和搶婚制度,會頻繁地更換伴侶,生下來的孩子知母不知父,更不可能「成家人」、「成治道」、「成教化」。因此在原始社會中,男女平等無法實現,男尊女卑才是歷史的必然。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康有為認為在不同世代採取的制度也應相應有所不同。孔子為據亂世制定的一系列禮制都以「謹夫婦」為出發點,但它們只是舊俗,而不是公理。指導未來變革的則應該是大同世中完全按照公理安排的制度,也就是絕對的平等。
康有為對當時中國歷史發展階段的定位是從據亂世進入昇平世,讓女子擺脫原來的卑賤的、壓抑的、不平等的地位,正是進入昇平世的第一要務。於是,他給出了一系列具體的科條,以推進女子解放的實現。
儘管如此,被康有為奉為圭臬的母系社會理論,其實早在《大同書》寫作之前的十九世紀末,就已經遭到了西方人類學界的一律拒斥。母系社會理論頗具吸引力,從巴霍芬1861年出版《母權論》到1884年恩格斯完成《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它在這二十多年間一度風行,但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被嚴肅的人類學研究證偽。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泰勒與博厄斯等人的實地考察以及韋斯特馬克的《人類婚姻史》都對這一理論提出了批判。到1895年,已經很少有人接受這種理論了。
康有為對於家庭的設想非常激進,因為他認為只要有婚姻,就一定會有男尊女卑;既然要完全平等,男女之間的交好就應當完全契約化,在媒官的見證下訂立最短一個月、最長一年的契約。康氏對人倫的批判推到了極致,實際上走向了一種宗教式的思路——在否棄家庭這個問題上,他的思路實則和佛教與基督教頗為接近。
最後,我們將康有為的哲學體系總結如下。康有為的哲學體系可被概括為五個環節:其一是元氣的宇宙觀;其二是人由天生、人人平等的生命觀;其三是趨樂避苦的人性觀;其四是三世說的歷史觀;最後,康有為提出了絕對平等的宗教式理想。
至此,康有為的問題意識得到了清晰的體現。一方面,他持佛教、基督教式的最終理想,但又要把這一理想變成現實歷史的一個階段。另一方面,他與霍布斯、洛克一樣持趨樂避苦的人性觀,卻不贊成二人將政府作為「必然之惡」。質言之,康有為企圖結合兩個無法兼容的方面,把很高的道德理想和很低的人性觀講到了一起。大同世的實現實則非常依賴人的道德修養,但康有為又並未給出提升人性的可行方案。
康有為的哲學體系包含深刻的內在矛盾,且他的種種構想直至當下仍有深遠影響,這就是我們今天需要重新閱讀康有為的原因:只有真正看到康有為的理論關切,才可能透析其後蘊含的深刻問題意識、逐漸解決他所提出的問題。
吳飛老師對於《大同書》的講解讓我領會了康有為內心無比瑰麗、複雜又有著精妙體系的思想世界。原本我對康有為的了解僅局限於維新變法當中振臂高呼的改革者,對於他身份的行為也是非常籠統的資產階級改革派,甚至我一度將他歸類於守舊保皇派,可是通過這節課切身的文獻閱讀,康有為的形象一下子鮮活起來。雖然他的思想體系裡有很多漏洞,但那種包含傳統儒家思想、西方現代科學、印度宗教的思想體系被他編排的渾然一體,特別是那種大同社會人人平等的暢想,脫胎於一個舊文人的腦海,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裡,實在是非常難能可貴。感謝這次通識課讓我對康有為的思想有了近距離的體悟,結合文本的閱讀,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老師上課的語言也非常幽默生動,一共六個小時的時光過得非常愉快,我想課下自己會進一步閱讀康有為的原始文本,了解他的思想。
初讀康有為的《大同書》,無論其思想內容還是行文風格,我都感到受一種隔膜以及疑惑:今日閱讀《大同書》究竟意義何在?吳飛老師的疏解不僅點出了康有為的宗教家式的關懷,還使我對康有為的自然哲學、人性論、歷史哲學與政治哲學的思想全貌有了概觀。在更為思辨性的討論中,吳老師結合西學的知識,圍繞「平等」這一重要概念及其論證展開了中西互質,豐富了思考問題的視野。儘管成書於近代,但就它對於現代中國文明理想的構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言,《大同書》並未脫離我們的當下生活;而文本內部存在的人倫秩序與平等之大同理想之間構成的緊張關係,仍然值得今天的我們,在古今中西的視野之中更深入地去思考。
吳飛老師幽默風趣、旁徵博引,課程思路清晰有秩,娓娓道來而又引人深思。吳老師對康有為以「平等」為主軸的「大同社會」構想進行梳理,使我們看到中西哲學和歷史文脈在近代思想家身上的交織匯合。康有為對消滅種族差別、取消「家庭」倫理規約的設想固然有其烏託邦色彩,但其對女性之權利的呼喚、對生命平等的闡發確乎讓我們看到了康有為敢於突破中國傳統意識的大膽與新見。而「人間太平世」的摹畫和對「天下為公」境界的構建亦展現了康南海胸懷寰宇、慎思萬物的宏大格局。《大同書》雖是空中樓閣,但彼對「大同社會」的追求則呈現了自《禮記·禮運》以來對理想人類社會和合理倫常乃至完美人性的不斷求索的延續性。
吳飛老師的課程剛開課就放了顆「炸彈」——告訴同學們「公車上書」其實是康有為自己杜撰的,歷史上並未發生過。伴隨著聽者的驚奇與震撼,吳飛老師開啟了娓娓詳盡的講述。雖然康氏的履歷和著作在很多地方都充滿著刻意的混淆和混亂,但是通過這兩天的疏解,我們還是對他的《大同書》有了另外角度的理解,更多地明白了理解這類文本,我們應該先走近它,順著它的觀點和脈搏去把握它、發現它,和它交鋒。過後會發現,這是一個思維在鍛鍊在做「伏地挺身」的過程。一代又一代人通過這樣的經典拓寬了視野拓寬了心胸,比對出什麼是更有價值的方向,我想這也是我們通識課程的意義所在吧。
祁簫 秦沅 明矣 天琪 供稿 / 秦沅 鑫淼 攝影
鄭林 編輯 / 天琪 校對
來稿請寄:tongshili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