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險了,卡在寶寶氣管裡的竟然是一個
開了口的別針,這根針如果不取出來,可能致命!」回想起10月14日夜間的那場手術,浙大兒院耳鼻咽喉科畢靜醫生仍心有餘悸。
那天晚上,一個11個月大的寶寶被送到浙大兒院急診,血氧最低時才80%多,咳嗽很厲害,聲音嘶啞,情況緊急。
孩子出現症狀已經整整一個月,之前輾轉兩家醫院,一直被認為是氣管炎和哮喘,直到媽媽回憶起當時他曾亂抓東西吃,做了胸部CT才鎖定原因:
氣管異物。
緊急時刻,孩子被火速轉至浙大兒院。耳鼻咽喉科畢靜、虞璐璐,手術室林彬潔,麻醉科呂婷懿等醫生應急診科召集迅速趕到醫院,形成手術團隊,對孩子開展手術。
幸運的是,手術十分順利,約十分鐘後,異物就從孩子體內被取了出來,寶寶終於可以輕鬆大口地呼吸。
![]()
寶寶氣管裡取出的別針(浙大兒院供圖)
這些小玩意
都可能成為奪命「真兇」
別針怎麼就能被吃進了嘴巴,還掉進了氣管?對於一個月前的情形,寶寶媽媽已記憶有些模糊,僅記得寶寶到處亂抓東西吃,對於孩子如何把別針抓到手裡、吞進肚子、卡住咽喉和氣管,她完全沒有印象,甚至想不起來家裡的別針是哪裡來的,放在哪裡。
「從形狀看,這個別針有點像衣服商標上的別針,也許是家人購物留下的。」畢靜醫生推斷說。她和科室裡其他醫生,經常半夜回醫院給孩子做氣管異物手術,被取出的異物五花八門,有
果仁、果殼、骨刺、小塑料製品,還有各種尖銳物。她回憶說,此前曾接診一個一歲多的小男孩,症狀也是不停地喘,還時不時咳嗽, CT檢查發現,肺部嚴重感染,後來通過支氣管鏡將異物取出來一看,竟然是
一塊小骨頭。孩子的媽媽想了想,之前給寶寶吃過一次鴨舌頭,這小骨頭,應該就是從鴨舌頭上來的。此前,還曾遇到一個可憐的小病人,因為吃
山核桃仁堵住了大氣管,在當地醫院就診時,呼吸心跳就已經停止了,轉送過來時已經沒有了搶救機會……
耳鼻咽喉科主任付勇說,異物吸入屬於嬰幼兒多見的急症,嚴重者會在短時間內窒息死亡。
2~3歲的小寶寶最容易發生異物吸入。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比較好動,再加上還不太會說話,很難準確表達自己。
氣管異物很危險
家長要加強警惕
對於耳鼻咽喉科和麻醉科、手術室的醫生和護士來說,半夜回醫院在手術室裡碰面是常事,
一年之中,他們要為約500個孩子做這樣的異物取出手術。「氣管異物比較危險,很多病例都來得很急。在此類事故多發的時候,科室成員每個月至少有七八個晚上,半夜被叫回醫院裡緊急搶救病人。」耳鼻咽喉科主任付勇介紹說,在病人具備手術條件的情況下,相關科室的同事都會與時間賽跑,幫助孩子擺脫險境。
他介紹,科室裡的醫生們從這些患兒的氣道裡取出異物後,把這些異物做成了「標本」,收集起來放在箱子裡,裡面形形色色各種異物,數量之大、種類之多令人驚訝。每一件標本都記錄著風險,提示家長一定注意孩子安全。
付勇主任建議,對於
3歲以下的小朋友,家長應儘量少給孩子吃
花生米、瓜子、山核桃仁等堅果類食物,以免發生意外。如果發現孩子
在沒有感冒等疾病的情況下出現咳嗆、喘息,要
警惕是否發生異物吸入,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做個檢查。如果情況十分緊急,來不及送醫院,家長也最好學會必要的急救辦法。
家長學起來!應對異物吸入最有效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
疫情通報
10月16日0-24時,無新增確診病例。截至16日24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283例(境外輸入病例64例)。
來源:天目新聞 通訊員 祝姚玲 記者 隋雪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們!
主編:尉潔婷
責編:隋雪
點擊右下角 「在看」 ,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