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條信息,說孩子視力,或要納入中考成績?!
艾瑪,此消息一出,引來了大批網友的圍觀,畢竟視力這種東西,是貌似可控的,最不可控因素......
其實無論是體育還是視力,提出這些改革的初衷在於,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培養。
天氣漸漸轉涼,不少寶媽奶爸已經開始計劃,過幾天帶孩子戶外出行賞紅葉,走進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靜下心來體會那些細微的美好。
現在很多孩子習慣了鋼筋水泥城市的生活,每周都在學校 → 家 → 補習班 → 商場,四點一線周而復始,就連家長也沒有察覺到什麼不合適。
其實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健康,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記得2015年《自然》雜誌的研究提到過,戶外活動的時間,是近視發生的唯一強相關因素,眼睛接觸陽光的時間越短,近視的風險越高。
不單如此,我們會發現,那些沒有深度投入到自然中的孩子,很難靜下心來觀察事物,感官系統更多的依賴於家人的引導,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也相應缺乏。
改變這種情況很簡單:
★ 家長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孩子去公園、郊區等戶外場所,身處大自然中,自然而然會受到環境的薰陶;
★平時也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小任務,比如在家樓下,和孩子一起認識一些常見的植物。現在有很多小程序都有植物識別功能,可以邊看邊了解,觀察它們的不同之處;
★ 種植一些花草,記錄它的成長變化,看著它從一顆小小的種子開始,開花結果的生命全過程,會給孩子不同的生命感觸;
★ 觀看一些相關繪本和記錄片,強烈的畫面感和故事情感,會使孩子加深對自然的理解,從而產生更多的興趣。
一部高質量的植物記錄片來之不易。
因為植物花期長,行為和成長極其遲緩,部分生長於特殊成長環境的植物,會給拍攝帶來巨大的困難;再加上植物本身又不會「說話」,很難像社會或者動物題材那樣,給人們強烈的情感衝擊。
但植物記錄片依舊能通過鏡頭語言,給長期在城市生活的人們,補上了最好的自然課,從中感受到大自然治癒的力量。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豆瓣評分:8.7
說到植物紀錄片,不得不提的是央視出品的《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了,很多觀看的孩子,都是通過生物或地理老師介紹來看的。
開篇先講解了植物地域總體分布,而後向人文情懷延伸。作為植物數量位居世界第三的國家,中國有著三萬多種植物,這些植物生長於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像我們最了解的水稻、茶葉、竹子、桑蠶等,它們從中國出發,走向世界,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甚至於歷史。
《本草中華》
豆瓣評分:8.7
與之相似的是《本草中華》,同樣是講述中國植物,這部記錄片將焦點聚集在本草上,通過本草藥人的視角,帶我們探究文化中的生存智慧。
人賦予本草生的含義,本草報以一生深情。今天,很多珍貴的本草,都瀕臨滅絕;很多採藥人也不復存在;很多堅持古法的傳承人,也隨著快速變更的時代而面臨困境...如何傳承與發展,他們都在等待這個答案。
《水果傳》
豆瓣評分:8.7
溫馨提示:觀看前,請務必準備好豐盛的水果和充足的手紙,以免口水控制不住。
在這裡,你會感受到每一款水果都有著鮮明的「性格」,刺梨的高傲、水椰子的各色、指橙的軟萌...它們在漫長的進化中,練就了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那些一波三折的故事,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盤中邱園》
豆瓣評分:9.1
通過觀看《盤中邱園》,仿佛帶領我們走進了英國皇家植物園,並在那裡開闢了一塊菜地,花了一年時間種滿四季蔬菜,體驗播種、灌溉、收穫、烹飪的全過程。
通過種植了解相關歷史,通過種植感受季節變遷。
北北記得在娃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在園區設置了植物角,安排小朋友們去種植花草,觀察花草的變化。
從那之後,每天孩子回家都會跟我聊半天,哪些植物長高啦,哪些植物變綠了,還求著我在家裡種上了許多植物,時不時地跑去觀察半天,非常小心的呵護。
種植的過程,也是觀察與體會的過程。小朋友們不僅懂得了珍惜植物,尊重生命,甚至通過親自種植的過程,喜歡上了原先不愛吃的胡蘿蔔等蔬菜。
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在評價《給孩子的種植大書》時提到:
倡導並踐行自然教育、環境教育二十多年來,我們深深地發現,這些全都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而「種植」就是這樣一件有趣、有意義、不乏挑戰更不乏樂趣的小事。
種植是建立明確的「四季感」的過程,春花夏葉、秋收冬藏,都是四季的饋贈;種植是與土地親近的過程,親近土地,可以有效地治癒「自然缺失症」;種植是植物課,也能認識那些與植物共生共存的大小動物們;種植還是認識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好機會,是培養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的不二法門……
自然教育,是教育中無可或缺的。探究植物的秘密,和家長一起,種下一顆幸福的種子,去見證成長、經歷成長、收穫成長。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