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被譽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是初中生必讀名著經典中的書目,在2012年《悲慘世界》被拍成愛情音樂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震撼和洗滌心靈的電影。首先從電影的拍攝效果方面來分析一下。因為這是音樂劇,所以最具特色的當然就是全程的臺詞幾乎都是唱出來的,時而低沉、時而悲憤的唱詞更有助於表現出感情,再加上合適的背景音樂渲染,極易感染觀眾,使觀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例如開頭的場面,是勞役犯幹苦差役的悲壯場面,他們邊賣力幹活邊把心中的痛苦不堪通過歌詞唱出來,「你站在自己的墳墓裡,永遠是奴隸,不能活著出來」等等簡直是聲聲控訴啊,說實話這一開頭就讓人看了心裡特別不舒服,那衣衫襤褸、血淚雨水交織的悲苦真的讓人心口堵得慌,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虐心」。後面還有很多情節有這樣的強化效果,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接著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裡的人物形象吧。主人公冉阿讓為了侄子不餓死才不得已偷了一塊麵包,結果被判處五年徒刑,又因為多次越獄加到了19年,出獄後又偷了主教的銀器,受到主教的寬容和感化後重新做人,熱心幫助窮苦人,但獄警沙威卻對他窮追不捨想要逮捕他回監獄,最後還是冉阿讓的行為感動了沙威,讓他放下所謂的職責,懂得寬恕。冉阿讓和沙威,可以說是矛盾衝突的雙方,在追與逃的較量中,有多次精彩的對話,其中他們的神色、語言的運用把兩個人的鮮明對比表現得特別突出。還有冉阿讓的心理獨白,對著上帝禱告時的話語,無一不表現出他對上帝的虔誠和他善良、樂善好施的人物形象。而沙威醒悟後的所思所想、心中的痛苦糾結、無法面對自己等等也正是給他縱身一躍跳入水裡做了很充足的鋪墊,顯得毫無違和感。雖然他似乎扮演著一個壞人的角色,但其實我覺得他並沒有那麼壞,也沒有做多大傷天害理的事情,只是被統治禁錮了思想,死守著所謂的信條,他個人的的選擇其實也讓我有些意外,換做是我,我應該會選擇新生而並非死亡吧。我認為任何一部作品,書籍也好,影視劇也罷,最重要的靈魂所在都是它所表現的主題和價值觀層面的東西。電影《悲慘世界》的主題也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就是寬恕這一主題了,從反面來說,如果當初沙威有那麼一點的同情和寬恕,冉阿讓至於坐19年牢嗎?他們兩個的恩怨至於鬥旋這麼久嗎?從正面來說,正是教主對冉阿讓的寬恕讓他獲得新生,最後也是冉阿讓的寬恕感動了沙威,讓他幡然醒悟,所以,這部作品最核心的主題便是寬恕。再來看看電影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戰爭後的法國社會,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統治者不懂得體恤民情,社會上缺失了平等正義,貫穿影片始終的是人民被生活所迫的絕望和控訴,為權利憤然起義,這些都是對黑暗統治的批判以及對平等安定的渴求。這是影片又一個宣揚的重要主題。還有就是浪漫主義和宗教信仰色彩的傳達,浪漫主義就是故事總體來說是比較團圓的結局,主要人物的苦難終究過去了,其中關於愛情、親情的表達也都充斥著浪漫主義色彩。宗教信仰方面也是表現得很突出的,比如禱告保佑、祈求上帝原諒、神等都帶著濃厚的宗教信仰痕跡。《悲慘世界》有著歷史的厚重感,被拍成電影之後也把這種厚重感表現得挺到位的,看它就像是讓自己經歷一次心靈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