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的教育,真的很難嗎(上)?

2020-08-28 璟舒說

教育是一種修行|成長是一種陪伴

作為一個早期教育者同時也是作為一個媽媽,經常在工作與生活中聽到很多父母們說,每天在跟孩子溝通時總會忍不住大吼大叫。

例如讓孩子穿衣服,好好說不管用,一定要大聲吼叫催促後孩子才能去做。

再比如,當孩子吃飯時,媽媽提醒了無數次抓緊時間吃飯,孩子仍然慢慢悠悠,忍無可忍之後大聲吼了孩子幾聲,孩子才加快速度,將飯吃到嘴裡。



對此父母們就會很困惑!

為什麼好好說話不管用,

只有大聲吼叫後,孩子才會行動呢?

雖然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在中國的很多幼兒園和學校中,老師們的常態也是面對幾十個活蹦亂跳嬉笑打鬧的孩子,正常說話與組織秩序根本不管用,也必須要大聲吼叫後孩子才能聽指令,也因此中國的幼兒園老師都患上了一個職業病—咽炎。



對於這種吼叫式的教育,真的無解嗎?

上個月我聽到一個美國專家的講解中,有一個內容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在美國,老師對於每一項孩子的行為規範都有清晰的量化標準,從上學的第一天就開始給孩子滲透不同場合交談時音量的控制,一共有五個層次的劃分,老師與孩子們溝通時也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

當孩子打破或者超過了這個標準時,老師會走到孩子的身邊去提醒孩子。



而有了標準後,孩子就會自我提醒,甚至孩子們之間也會互相提醒,時間久了慢慢地成為了每個孩子內心中的一個行為規範準則,誰都不會破壞。

比如:根據美國幼兒園中的音量標準。老師在做每一個環節遊戲之前,會提前告訴孩子,這個環節我們需要的音量標準是多少?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0」,這個環節孩子是要保持安靜,閉上嘴巴。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1」,孩子只能說悄悄話。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2」,這個時候,孩子與小朋友之間可以正常交談。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3」,需要孩子用洪亮的聲音,大聲、自信的講話。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4」,孩子們可以用戶外音量,在室外進行交流。



可是在中國的嬰幼兒教育中,音量是我們特別忽視的一個問題,家長們對孩子說話在音量方面戶外與室內是沒有清晰劃分標準的,甚至在家裡家長著急了,發脾氣了大吼大叫的訓斥孩子也是常事,可是追根究底其實是我們並沒有給孩子一個標準,告訴孩子並以身作則的為孩子做榜樣。



其實大吼大叫的家長往往都是在教育中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經常生活在吼叫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也會變得聽覺免疫,聽覺遲鈍,甚至聽而不聞,選擇性去聽或者產生聽覺疲勞,導致反抗心理。而對於一些本身無意識下就犯了錯,遭到家長大吼大叫的批評後還會受到心理傷害,變得心驚膽戰,覺得家長情緒多變。



如何通過調整自己的情緒,改變大吼大叫的現狀,請繼續關注下一期的文章,通過一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幫助家長與孩子進行溫和教育。




教育是一種修行/成長是一種陪伴

《璟舒說》伴你一路前行

原創作者介紹:董琳琳,劉巖老師的親密戰友,璟舒說教育專家團隊成員,親子教育指導與評測專家,資深感覺統合與特殊教育指導專家,青少年家庭教育個性化輔導專家,美麗孕味胎教指導專家,她創辦的父母讀書成長小組,故事中的親子關係項目發起人,主張用故事協調親子關係,用音樂調整親子情緒,用遊戲玩出聰明智慧。她從事親子教育工作十幾年、開展講座上百場、培訓師資近千人、評測與指導上萬家庭,是一位初心教育的執著者,更是一個四歲聰明伶俐的寶娃媽媽。

璟舒說

教育是一種修行

成長是一種陪伴

歡迎讀者分享或轉發到朋友圈,任何公眾號或其他自媒體平臺未經許可不得私自轉載或抄襲。」;如需轉載請申請,聯繫人:小白 微信號:jerry7923。

相關焦點

  • 因忍不住吼孩子而自責?別被《不吼不叫》系列書籍麻痺了
    最近《不吼不叫正面教育》、《不吼不叫好媽媽》系列書籍很火,跟我心裡窩的火一樣!現實生活中你真的能如書本生說的不吼不叫?跟孩子好好說但是不一定懂,懂了也不一定聽。你不吼他不兇他,孩子會日漸任性。如果家庭裡孩子沒有個怕的人孩子會無法無天。所以不吼不叫像紙上談兵,對於實戰,我們得像毛爺爺一樣走適合自己孩子的特色道路。
  • 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
    假如我們做父母的能改善改善,女兒會不會不這麼過分?」(圖源來自網絡)像這樣的媽媽可以說是越來越多了,大部分媽媽都會朝孩子嚷嚷。(圖源來自網絡)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就像當年我媽媽衝我又吼又叫一樣,衝我的孩子又吼又叫」,或者「喊得嗓子都疼了」,或者「吼叫是因為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方法能夠讓孩子聽話」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正確,然後我們會跟孩子道歉,會重新找回平靜和耐心對待孩子。
  • 不吼不叫,才能真正體驗做父母的美好
    媽媽們的交流話題永遠離不開孩子的教育。一個媽媽說「我兒子經常被我罵,有時我也覺得罵得過分了,但就是忍不住。」周圍的媽媽紛紛表示贊同,並開始探討孩子不聽話的程度。要是以前,我肯定也是其中一員,但最近上了不少育兒課,功力大漲,便對這種想法不再感冒了。
  •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往往容易養出性格缺陷的娃,如何不吼不叫教育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在看這篇文章之前,仔細回想一下,您是否有不分青紅皂白責罵孩子的經歷?急性子的你動不動就吼孩子,當得知冤枉娃時,內心既後悔又心疼,可對不起仨字死活說不出口,以一句「該吃飯了」就糊弄過去了。其實,發脾氣是教育孩子的最無用的一種解決辦法,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 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做不吼不叫不懲罰的家長
    在叮噹媽媽身邊,我見到了許多家長不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嚴厲批評,然後再火急火燎的幫孩子善後處理;就是對孩子大吼大叫、一頓體罰,繼而對孩子萌生失望的感覺就放任不管。但善於觀察的家長們也會發現,這樣的處理方式對孩子來說根本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你或許會說:「在我按照這樣的方式處理之後,孩子也能做到不犯同樣的錯誤。」那我想問問你,這樣的方式真的能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起到長期的效果嗎?
  • 好媽媽不吼不叫,溫柔媽媽孩子最喜歡
    大多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採用吼叫的方式,一是來自於說話習慣,二是來自於說話的震懾性和教育效果,但是吼叫不僅會給孩子帶來恐慌,也會挫傷他的自尊心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沒有任何好處。作為孩子的一面鏡子,媽媽經常朝著孩子大吼大叫,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深受影響,慢慢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衝動,易怒,暴躁,缺乏耐心,變成一個情緒控制能力極差的人,甚至控制不住情緒。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想以大吼大叫的方式解決問題。
  • 父母如何不吼不叫,輕鬆管教孩子
    我對朋友吼叫式的育兒方法一直不贊同,但是也無法立刻給出她短平快的解決方案,這也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也常常有其他的朋友和家長在問我如何不吼不叫才能讓孩子聽話?我記得有一年9月份的時候,我見到這個朋友的小兒子,因為剛開學,就問他新學年怎麼樣?老師怎麼樣?他回答說「糟透了」。我問為什麼?他說老師天天對我們大吼大叫。
  • 《不吼不叫》:也能讓孩子和父母好好合作
    相信有不少的父母教育孩子時,孩子一不聽講、真的在氣頭上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提高音量、對孩子採取吼叫、打罵的方式。我最近正好閱讀了這樣一本書,書名很有意思:《不吼不叫》,吸引我閱讀這本書的正是這個有趣的書名,作者是羅娜.雷納。
  • 不吼不叫,媽媽的一場修行!不想憋出內傷,就請戒掉吼叫!
    想想看,如果做媽媽的對孩子「大吼大叫」,希望在氣勢上「壓倒」他,那他就會真的「聽話」了嗎?不會。就像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出現了某種狀況,領導還沒弄清問題的原因,就衝我們劈頭蓋臉一頓呵斥,我們心裡作何感想?這跟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地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是一個道理——他不服。
  • 暴脾氣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不吼不叫才是優良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不吼不叫,全程耐心溫和地和孩子講道理。有許多父母都是暴脾氣的父母,認為衝孩子發脾氣才能夠真正讓孩子長記性。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並非最佳的方式,很容易會給孩子帶來無法逆轉的傷害。
  • 【父母必讀】控制情緒,不吼不叫教育孩子
    如果將孩子比喻成一棵小樹,你給了它許多的營養,卻不及時地進行修剪,就會變得枝蔓叢生,就不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了。我們經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如果一開始就給孩子立下規矩,並監督著他們來執行,孩子就會變得有原則性,更有利於他們成長。大多數的父母都應該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時候家長明知道不應該對孩子吼叫或咆哮,但又確實找不到更加有效的辦法來教育孩子,來讓孩子聽話。
  • | 深析大吼大叫,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不就是洗個頭,你至於這樣跟殺豬似的哭喊嘛""跟你講過多少次了,自己的玩具玩完就整理好""叫你好好吃飯,你偏不,飯碗打翻了,你開心了"7、堅持度孩子做某件事時,在累了或你已經叫他放棄了還仍然堅持,還是很容易就煩躁和放棄?8、規律或者節奏孩子會不會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吃飯、睡覺、便便?他的行為容易預測嗎?
  •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你離停止吼叫還差一步
    我們都知道,吼叫偶爾在短期內會有效果,但總的來說,這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工具。 這是羅娜·雷納在書籍《不吼不叫:如何平靜讓孩子與父母合作》裡面寫的句子。我們平時教育孩子時,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當我們的心情不好時,如果你的孩子在身邊,做了一點讓你不滿意的事情時,你是不是就會大吼大叫起來,甚至說一些難聽的話,你的樣子就變得像個巫婆一樣可怕,大多數孩子看見這樣的父母會哭起來,甚至有些孩子會跟你對罵起來。 這時,又難免有一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這樣的場面真的是我們希望看見的嗎?
  •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4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很多媽媽很苦惱:孩子一不聽話,我就忍不住要吼了,吼完了就後悔。下次同樣情況又繼續發生,重倒覆轍,有時候迷失了自己,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做媽媽了。記得樊登老師說過一句話:要讓一個媽媽變得焦慮很簡單,給她兩樣東西就好「一段婚姻,一個孩子」。
  • 對孩子不吼不叫,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哥哥夏天就會跑過來,對著我也不說話。然後,趁我不注意,伸手就把我的筆記本合上。有時候,他還會碰掉我的電源線。為此,我十分生氣,認為他擾亂了我的工作。這時,我就會對著他大吼大叫,說我在工作,讓他一邊玩會。貳每當我收拾好他的玩具時,看到這個家乾淨整潔,就很有成就感。但剛轉過身,夏天就會從地上跳到沙發上。
  • 輸出全靠吼?如何不吼不叫,讓孩子做好一件事
    而且還有一點,這招初試起來真的管用:一吼就乖乖收玩具,一吼就立馬多吃兩口飯,一吼就閉眼睡覺……但是,你吼完這回吼多了,你生氣,他傷心,母慈子孝變成雞飛狗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呀。怎樣不吼不叫,他就自覺做好?
  •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當你第N次叫孩子關電視睡覺,之前答應只看一集動畫片的孩子卻遲遲不願關電視時,你是否暴脾氣一上來,對著孩子就是一頓吼罵?當你跟孩子提前定好了規矩,孩子洗完澡仍然將髒衣服隨處亂扔時,你是不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張口就對著孩子喊叫起來?當你在家給神獸一遍遍地輔導同一個作業題時,你是不是精神崩潰,情緒失控,忍不住大吼大叫?
  • 怎樣做一個不吼不叫的家長,讓孩子乖乖聽話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不停嘮叨,這種嘮叨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科學角度上來講:所謂的「嘮叨」,就是曾經說過的話,沒有起到任何用處,卻一次次反覆去說,這種教育方式,就是所謂的無用教育!所以家長們就會大吼大叫,可即便這樣,孩子有時也是會不聽話。
  • 非暴力溝通:媽媽不吼不叫,這樣養出乖孩子
    跟孩子打交道,媽媽能不吼不叫?多數媽媽都表示,真的做不到。場景一:媽媽下班一進門,看見孩子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拿著書本寫作業。媽媽很生氣,本想耐著性子講道理,可卻沒忍住,朝著孩子就大吼起來:「喲,我的乖兒子,越來越會玩了,怎麼還學會一心二用了呢?三個數,趕緊關掉電視機,不然罰你寫到後半夜。」
  • 孩子被吼後為什麼不說話?知道真相後你還敢吼孩子嗎?
    她一把奪過畫筆,忍不住朝孩子大吼。孩子面對著牆壁,手舉在半空,愣愣地站著。過了好一會,才回過神來,哇哇地哭起來。「你還有理哭?跟你說了多少次,畫畫要在紙上畫,就是不聽。你要氣死媽媽嗎?」小美繼續吼道。孩子轉過身,驚恐地看著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