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修行|成長是一種陪伴
作為一個早期教育者同時也是作為一個媽媽,經常在工作與生活中聽到很多父母們說,每天在跟孩子溝通時總會忍不住大吼大叫。
例如讓孩子穿衣服,好好說不管用,一定要大聲吼叫催促後孩子才能去做。
再比如,當孩子吃飯時,媽媽提醒了無數次抓緊時間吃飯,孩子仍然慢慢悠悠,忍無可忍之後大聲吼了孩子幾聲,孩子才加快速度,將飯吃到嘴裡。
對此父母們就會很困惑!
為什麼好好說話不管用,
只有大聲吼叫後,孩子才會行動呢?
雖然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在中國的很多幼兒園和學校中,老師們的常態也是面對幾十個活蹦亂跳嬉笑打鬧的孩子,正常說話與組織秩序根本不管用,也必須要大聲吼叫後孩子才能聽指令,也因此中國的幼兒園老師都患上了一個職業病—咽炎。
對於這種吼叫式的教育,真的無解嗎?
上個月我聽到一個美國專家的講解中,有一個內容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在美國,老師對於每一項孩子的行為規範都有清晰的量化標準,從上學的第一天就開始給孩子滲透不同場合交談時音量的控制,一共有五個層次的劃分,老師與孩子們溝通時也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
當孩子打破或者超過了這個標準時,老師會走到孩子的身邊去提醒孩子。
而有了標準後,孩子就會自我提醒,甚至孩子們之間也會互相提醒,時間久了慢慢地成為了每個孩子內心中的一個行為規範準則,誰都不會破壞。
比如:根據美國幼兒園中的音量標準。老師在做每一個環節遊戲之前,會提前告訴孩子,這個環節我們需要的音量標準是多少?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0」,這個環節孩子是要保持安靜,閉上嘴巴。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1」,孩子只能說悄悄話。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2」,這個時候,孩子與小朋友之間可以正常交談。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3」,需要孩子用洪亮的聲音,大聲、自信的講話。
當告訴孩子音量是「4」,孩子們可以用戶外音量,在室外進行交流。
可是在中國的嬰幼兒教育中,音量是我們特別忽視的一個問題,家長們對孩子說話在音量方面戶外與室內是沒有清晰劃分標準的,甚至在家裡家長著急了,發脾氣了大吼大叫的訓斥孩子也是常事,可是追根究底其實是我們並沒有給孩子一個標準,告訴孩子並以身作則的為孩子做榜樣。
其實大吼大叫的家長往往都是在教育中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經常生活在吼叫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也會變得聽覺免疫,聽覺遲鈍,甚至聽而不聞,選擇性去聽或者產生聽覺疲勞,導致反抗心理。而對於一些本身無意識下就犯了錯,遭到家長大吼大叫的批評後還會受到心理傷害,變得心驚膽戰,覺得家長情緒多變。
如何通過調整自己的情緒,改變大吼大叫的現狀,請繼續關注下一期的文章,通過一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幫助家長與孩子進行溫和教育。
教育是一種修行/成長是一種陪伴
《璟舒說》伴你一路前行
原創作者介紹:董琳琳,劉巖老師的親密戰友,璟舒說教育專家團隊成員,親子教育指導與評測專家,資深感覺統合與特殊教育指導專家,青少年家庭教育個性化輔導專家,美麗孕味胎教指導專家,她創辦的父母讀書成長小組,故事中的親子關係項目發起人,主張用故事協調親子關係,用音樂調整親子情緒,用遊戲玩出聰明智慧。她從事親子教育工作十幾年、開展講座上百場、培訓師資近千人、評測與指導上萬家庭,是一位初心教育的執著者,更是一個四歲聰明伶俐的寶娃媽媽。
璟舒說
教育是一種修行
成長是一種陪伴
歡迎讀者分享或轉發到朋友圈,任何公眾號或其他自媒體平臺未經許可不得私自轉載或抄襲。」;如需轉載請申請,聯繫人:小白 微信號:jerry7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