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黃合
實習生 汪瑩
通訊員 王雯
在北侖小港中心學校新棉校區,隔一條馬路,就是謝墅社區民族工作「五位一體」展廳,最裡頭的教室就是新棉民族少年宮。
書法、剪紙、攝影、繪畫、戲曲……在這裡,周一至周五都有「課後託管+素質拓展」的公益課程,方便少數民族學生們在這裡交朋友、學知識、增技能,真正做到快樂成長。
「對面小學裡至少一半是少數民族學生,他們的父母大多數是雙職工,放學後至少有兩個小時無人看管。考慮到他們的安全需要,我們為這些『民族小花』開闢了這一活動空間。」北侖區小港街道謝墅社區黨支部原書記宋穎說。
2016年4月,1985年出生的宋穎在謝墅社區走馬上任。不久,她就發現這裡地處城鄉接合部,集聚著2萬餘名在附近工業區務工的外來人口,其中外來流動少數民族同胞1651人,包括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24個民族——在這裡,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尤為重要。
從何入手,才能搭好橋梁,促進不同民族之間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年輕的宋穎將目光投向了未成年人身上。「我們推出了『56小花』品牌,精準破解隨遷子女『少人管、融入難』等成長難題,把服務流動少數民族下一代作為現有基層民族工作的突破口。」宋穎說。
在家庭層面,有少數民族家長聯誼會、「56小花」親子社;在學校層面,有「手拉手互助」項目、民族聯誼站;在農村層面,有「56小花」農夫體驗營、「民族小花」春泥團隊;在企業層面,有「企業體驗崗」「紅石榴」企業家愛心聯盟;在社區層面,有「民族小花」關愛基金會、「56小花」歡樂吧等,並依託社會組織開展主題化項目化運作……
漸漸地,這一整套以「家庭成長、學校提質、農村融入、企業體驗、社區服務」為核心的「五位一體」流動少數民族下一代健康成長體系,贏得了少數民族同胞的高度認可,也獲得了2018年度全國統戰工作實踐創新成果獎。
苗族女孩張寧茜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一次的越劇課和「56小花」歡樂吧的周五主題班,作為歡樂吧的「吧長」,她還主動結對輔導低年級小朋友;土家族少年蔡文昊的媽媽多次向社區負責人反饋,她的兒子自從參加歡樂吧課後輔導班後,不僅學習成績提高了,而且改掉了原來調皮搗蛋的壞毛病,進步特別大。
截至目前,「56小花」關愛基金會已累計幫扶困難家庭15000元;「紅石榴」企業家愛心聯盟20位企業家,累計捐贈善款20餘萬元;「56小花」農夫體驗營舉辦了12期有150人參加,「56小花」親子社舉辦了14期有200餘人參加,「56小花」企業體驗崗舉辦了80期有90餘人參加……
作為這一切背後的「運籌帷幄」者,宋穎倍感欣慰。當時,在謝墅社區民族工作「五位一體」展廳籌建的重要關口,她剛好在懷孕保胎期間。即使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她仍放心不下這塊工作,總是抓緊和北侖區民宗局相關工作人員商議,力求每一個細節都能落細落實。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些『民族小花』插上『成長的翅膀』,幫助他們構築起各民族共居、共融、共學、共樂的『精神家園』。當孩子們都愛上寧波,在寧波快樂成長,父母們才會發自內心覺得這裡是『第二故鄉』,要共同建設好它。」宋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