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給博士新生的「歡迎」信:5點期望太扎心!—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Science給博士新生的「歡迎」信:5點期望太扎心!

 

編譯 | 賈春花

9月開學季,又有一群博士新生開啟了學術生涯。

最近,Science在線發表了一篇導師視角的給博士新生的歡迎信,儘管讀起來更像是一份讓人生無可戀的「勸退」指南:

我不會告訴你應該在實驗室工作多久,等你沒做到的時候就知道了;論文初稿至少提前3個月發給我,我會在deadline前一天晚上反饋修改意見,讓你再補個實驗也說不定;我不能總是記住你的項目進展,所以在組會上清晰簡潔地展示出來才是正經;幫我帶本科生吧,即便事先沒有通知你……

所以,剛入學的博士新生們,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以下為譯文:

你好,年輕人,歡迎來到我的實驗室。由於我們將共處好幾年,因此我認為做下自我介紹並講清楚對你的期望很有用處。

我是你的PI(項目負責人)。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可以「控制」你的命運,因為你的成功或失敗將取決於我作出或無視的選擇。

我的突發奇想不僅能讓你過好或過不好某一天,還會讓你擁有一段好的或壞的研究生經歷,以及潛在的——精彩或糟糕的生活。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一起工作」的具體含義。在你將來的工作中,我們都會一起,我通常就在你身邊。但我們的交流多半不是一種有商有量的模式,而是「我給予—你接受」,或是某些時候的「我給予-你拒絕」。

別誤會,我是想給你學術自由的!我希望而且相信你能成長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我也知道,如果由我為你作每一個決定,你不可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但另一方面,畢竟你還太年輕,剛剛接觸學術,而我的實驗設備又相當昂貴。所以,按照我的指示行事,可以嗎?

你注意到我開頭的表述方式了嗎?我說做下自我介紹對我很有用。沒錯,這就是我們實驗室的工作原理:我認為有些東西有用,就去做。

如果你掌握了一些皮毛,我也會勸你去做。

相信你有其他的做事方式,但最好是:把這些想法寫在小紙條上,裝進瓶子,埋在院子裡。如果你畢業了,把瓶子挖出來,就會得到一個未能付諸施行的方法的紀念品,未來某一天你可以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實行。

信不信由你,我也曾是一名研究生,我知道新鮮和失落是什麼感覺。因此,這封信的目的就是,明確表達我對你在實驗室這幾年的期望:

工作時間

大多數公司對員工的日程安排都是直截了當的,這有助於老闆和員工規劃他們的職業和個人生活。但有一個特別的替代方法,那就是:不這麼做,看看會發生什麼。你想知道我希望你待在實驗室工作的小時數嗎?

你看,這就像一段並不正常的浪漫關係,我不會告訴你我想要什麼,當你沒做到的時候就知道了。

話到此處忍不住想說,我注意到你上周六不在實驗室。雖然我知道,你是新來的而且還沒有正式加入實驗室,不過……

組會

這裡有……13個學生?或者11個?我最近沒查過。我不可能記得你們每個項目的進展,所以我才要求實驗室所有成員都要參加定期的組會。組會是讓我了解你的機會,讓我了解你在過去幾周裡做了些什麼、沒有完成什麼,以及你最真誠的藉口。

年輕人,好好利用這段時間!學會清晰簡潔地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會議

記住,當你參加某個會議時,代表的是我們實驗室,也是我。合作者和競爭對手評價你時,可能會給你提出有用的建議和批評,但大多數時候是在評判我。

因此,我希望你表現得專業,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請抑制你想接近領域內名人的欲望,別把你的大拇指伸進鼻孔,然後說:「嗯,我不知道該用滴管的哪一端,我的老師從來沒有說過。」

監督本科生

如果你認為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指導你,那就看看我花了多少時間指導本科生。

時不時地,會有人請求進入實驗室,我會給他找一個適當的、無關緊要的研究項目。但在這之後,他們在你手中了。我甚至不必事先提醒你——而只會在某個早上突然宣布「這是你的本科生」,然後回到我的辦公室裡做教授該做的事情。

在那一刻,取消你今天的計劃,相信這個從未進過實驗室的人,讓他使用你所依賴的設備。好了,現在你終於知道我的感受了。

論文

當然,我不該指望你能在沒有我的反饋和建議時寫一篇完整的論文。

當你編寫一本對科學界第一次有重大貢獻(或至少對大學圖書館地下室角落的書架有貢獻)的巨著時,請記住我是你的資源。我不是實用性資源,更像是理論資源。

我希望在你論文答辯前至少3個月看到你論文的初稿,即便我暫時不會對它做任何事,但我希望能看到它。

然後,在deadline前一天晚上,我會把它還給你,附上詳盡的評論、更正意見,並要求進行更多的實驗。也許你並不會感激我的溝通方式,對嗎?

即使你以前在實驗室工作過,你對這個實驗室來說仍然是個新手,這是一張白紙。把你的未來託付給一個你只見過幾面的人是很可怕的。

有些導師是優秀的,有些則很可怕。但他們都是人。就像他們對你有期望一樣,你也對他們有期望。這不是傲慢,而是公平的。保持溝通的順暢,有助於確保雙方都不會辜負對方的期望。

註:原文作者Adam Ruben是一位分子生物學家,也是一名作家、喜劇演員。他以略微誇張的說法講述了導師對博士生的要求和期望。雖然看上去扎心,但對剛剛開啟學術生涯的博士新生來說,希望能帶來一些啟發。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20/09/welcome-message-new-phd-students-your-principal-investigator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新聞—科學網
    東華大學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
  • 復旦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舉行—新聞—科學網
    校黨委書記焦揚為來自五大書院的新生代表授書院旗 9月13日,復旦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隆重舉行。 鑑於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復旦大學本次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歡迎新同學。湖北籍學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約4500人在正大體育館現場參與典禮,其餘未進入正大體育館的新生由各院系、各校區自行組織分會場同步觀看直播。 「愛國、求真、創新,先憂後樂交相勉;團結、服務、犧牲,師生一德精神貫。」典禮現場,主席臺兩側高掛的紅色條幅寄託著復旦對新同學的殷切期許。
  • 華東理工大學為新生預支勤工助學工資—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上海訊(通訊員張婷 記者黃辛)來自雲南省尋甸縣的袁小歡,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大一新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她,僅帶了900多元生活費來到上海。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撤稿不是我們文章處理的唯一方式」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官網顯示,朱斌自1998年起在瑞典皇家工學院任教授級高級研究員,於今年元月入職該學院,系該校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和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實的,不依賴於附件的錯誤,不會因為附件裡出現的失誤產生誤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結論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 我國將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聞—科學網
    根據《方案》,我國將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表示,在保證質量前提下,將以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為重點,增設一批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快速提升培養能力。
  • 40歲歐弟分享生活現狀,曬機車照喊話蘇見信,評論區內容太扎心
    評論區的內容十分的扎心。,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蘇見信的小腿被打上了馬賽克。評論區內容雖然不知道第二張配圖中的騎手是不是歐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歐弟的生活現狀確實十分的不錯,還能享受騎機車的快感,雖然歐弟分享生活現狀時的配文十分的風趣幽默,但是網友在評論區留言的內容卻並不太風趣幽默
  • 扎心了!新生開學對爸媽的採訪,看完有點酸……
    扎心了!新生開學對爸媽的採訪,看完有點酸…… 2019-08-31 1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交通大學生涯體驗日迎2019級新生—新聞—科學網
    8月28日,北京交通大學舉辦2019級新生生涯體驗日活動,正式迎來新一屆主人。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本科生開學典禮舉行—新聞—科學網
    該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林忠欽及全體校領導,導師代表、學生代表及全校4000多名2020級本科新生,在20多個會場及線上平臺,以青春告白祖國,以誓言開啟未來,共同見證大學生涯開始的莊嚴時刻。他期望同學們「站在前人站立過的地方,開啟新的人生旅程」,成長為錢學森、吳文俊、徐光憲、王振義、黃旭華……這樣的民族脊梁,在中國的強國之路上留下獨特印記。   上海交大依託典禮育人。開學典禮伊始,原創視頻《爸媽》,代表新生們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 你就這麼請老師寫推薦信嗎?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 新生報到到底需不需要家長陪同?聽完大一新生說的話:太扎心了
    新生報到到底需不需要家長陪同?聽完大一新生說的話:太扎心了馬上又要到開學季了,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讓很多學校都延遲開學了,學生們也度過了史上最長的一個假期,每年新生開學,都會有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學校讀書,其中幼兒園和大學是送的比較多的,幼兒園是因為孩子小,而大學就是因為可能在外地,父母不放心,很多父母也想要去看看孩子讀書的環境和居住的條件,父母們也幫孩子收拾住的地方以及給孩子們準備好要用的生活用品。
  • 中科大一博士點立新規:發篇中文文章才能畢業—新聞—科學網
    博導為學生發愁,寫個借條都面露難色
  • 反思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新聞報導: 寒門博士之死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 校方停止其博導招生資格 未來立足城市的壓力讓學術無果的博士生焦慮,對於這類學生要適度靈活,讓其合法合規的獲得博士學位,積極進行心理幫助和引導,讓其看到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在工作崗位上繼續歷練,用人單位也要有包容心,總有一天會頓悟原來活著就有希望。 生命高於一切,人的價值是自我肯定而不是活著別人的評價和世界中。
  • 「冷點」才是快速生物多樣化「熱點」—新聞—科學網
    1300個物種、2400個基因、21家博物館、40年
  • 中原工學院迎新上好開學「第一課」—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鄭州訊 (記者史俊庭 通訊員李建波)「金秋送爽喜迎八方學子,丹桂飄香共祝美好明天」。9月8日至9日是中原工學院2016級新生報到時間。中原工學院校黨委從大德育的工作格局和校園文化傳承的視角出發,要求全校各部門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手段,精心組織迎新工作,展示學校組織和管理服務水平,通過服務感染教育學生,上好新生入學的「第一課」。
  • 濟南老夫妻:修車供出北大博士,兒子寫中英文感恩信!
    濟南老夫妻:修車供出北大博士,兒子寫中英文感恩信!昨天在濟南時報官方微博上發布了這樣一條消息:#濟南身邊事# 【濟南老夫妻靠修車供出北大博士,兒子寫中英文感恩信[給你小心心]】11月29日,山東濟南。為了掙錢,他們夫妻倆5年來從沒去北京看過孩子,目前還有十多萬的房貸要還。兒子也從北京寄來中英文信件對父母表達感謝。網友:偉大的父母!想想,我也是一個在讀的大學生,今年在讀大三,每次爸媽給我打電話,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兒子,你還有錢花嗎?
  • 施一公:高年級博士、博士後、PI如何提高英文科研寫作能力?
    施一公院士寫給本科生和一、二年級的博士、碩士生,如何提高專業英文閱讀能力的經典文章,詳見:學生如何提高專業英文閱讀能力。但不知不覺間,我的閱讀能力明顯提高,1992年老布希與柯林頓競選總統,我跟蹤新聞,常常一個小時能讀上幾個版面的消息或四、五個長篇報導,有時還把剛看到的新聞繪聲繪色地講給師兄師姐聽。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東華大學開講新生第一堂思政課—新聞—科學網
    把理論講「透」,把課堂講「活」
  • 撤稿網站發布撤稿數量排名 日本學者居榜首—新聞—科學網
    1,日本前東邦大學麻醉學者Yoshitaka Fujii,撤稿183篇(科學網博客相關報導) 2,德國前Ludwighafen醫院的首席麻醉學家Joachim Boldt,撤稿89篇(科學網相關報導) 3,中國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工程師Peter Chen,撤稿60篇(科學網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