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俊俊媽昨天跟我吐槽,俊俊上幼兒園一個月,就生病了好幾次,為了哄孩子乖乖吃藥,她也學網絡上一些的方法,把藥偽裝在飲料瓶裡騙孩子吃。
結果,俊俊喝了一口就全吐了出來,不僅沒吃進去藥,還連著好幾天拒絕她給的零食、水果和牛奶,連吃飯都抱有一種牴觸心態,讓俊俊媽頭疼不已。
細想之下,俊俊的反應很好理解,本來就不舒服,以為媽媽給了好喝的飲料安慰他,不料卻是難喝的「藥藥」,於是對媽媽產生了一種戒備心理,甚至以為媽媽拿來的所有東西都是披著零食外衣的苦藥,乾脆通通拒絕掉。
隨便一搜,用這種方法餵孩子吃藥的家長大有人在,這樣雖然一次性地達到了目的,但其實伴隨著很多負面影響。
如果說為餵藥哄騙孩子是無奈之舉,那生活中對孩子隨口的承諾,才是真的謊言。
「等周末,爸爸帶你去遊樂場。」
「等媽媽忙完這陣子,我們就去旅遊。」
「你期末考100分,媽媽就給你買輪滑鞋。」
但可能只是隨便遇到個什麼事情,家長們就會把原本的口頭承諾忘到九霄雲外。
「別鬧了,爸爸周末要加班,下次一定帶你去。」
「媽媽忙了這麼久,好不容易休息下,過段時間再去旅遊吧。」
「下次繼續考100分,我再給你買。」
誠然,父母的理由或許可以被理解,但換位思考一下,當自己日思夜想並為之付出努力爭取來的獎勵不能實現時,那種失望和委屈,對於還不太能處理和消化負面情緒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洪水猛獸。
承諾就是承諾,是謹慎的,要說到做到。
孩子雖然小,但也有獨立人格,重複的「承諾——做不到——道歉——繼續承諾」的模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判斷。
在經典電影《十七歲的單車》裡,父親答應給兒子買自行車,但卻屢屢失約,兒子在次次的憤怒及失望下,偷了家裡的錢,去二手市場買了一輛偷盜得到的自行車。
當自行車的主人找到家裡來時,父親才知道兒子偷錢買自行車的事情,生氣地給了他一耳光。
兒子卻說:
「你說我考100分就給我買自行車,我考了,自行車呢?」
「你說我考班級第一,就給我買自行車,我考了全年級第一,可你做到了嗎,自行車呢?」
為了讓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家長可能會隨口承諾,等達到目的後又反悔,殊不知,這對孩子而言,不僅是一場空歡喜,受到的傷害更是加倍的。
失信於孩子的父母,又拿什麼去教育孩子?
更有一些父母,為了快速達到教育目的,甚至會「嚇唬」孩子。
比如:
為了讓孩子不再哭鬧,就說「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為了讓孩子聽話,就說「你再鬧我就叫警察來把你抓走」;
為了讓孩子安安分分地寫作業,就說「小心我告訴你老師」;
......
這些話你是不是也對自己的孩子說過?
隨口就來的「威脅」,對孩子仿佛立刻見效。表面上用三言兩語換來了暫時的平靜,但這些話不僅傷害了親子間的關係,更是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隱患。
這幾年類似的新聞層出不窮: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但如果父母經常說的是要拋棄孩子,當孩子覺得遇到危險的時候,父母反而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了,這個世界該多恐怖?
為人父母,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承諾。敷衍的態度會讓孩子更加傾向於用哭鬧等過激的手段表達情緒,孩子容易急躁,感情也更加脆弱。
長此以往,會發現孩子更加的矯情、難管教,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在對孩子承諾時,應儘量考慮周全,答應了的事情就要儘量做到,如果確實有無法完成的理由,也要慎重地和孩子解釋,減少孩子心理的落差感,獲得孩子的理解,這也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
比如答應了孩子去旅行,卻因為加班做不到時,可以試試這樣處理: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去守信,去尊重。僅僅為了一時的「清淨」、「輕鬆」去哄騙孩子,甚至是嚇唬孩子,這樣只會換來孩子對你的失望和不信任。
言必信,行必果。教育孩子,不妨先從自己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