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臨床常見多發病,且有日益增多趨勢,目前已成為男科主要病症之一。王世彪主任醫師是甘肅省衛生廳領軍人才,從事中醫臨床近30年,善用中醫藥治療男科疾病,現將其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王世彪主任醫師認為,慢性前列腺炎早期以溼熱為主,以實證多見,隨著疾病的發展,正氣耗傷,由實轉虛,臨床上最多見的是中期則轉為溼熱夾瘀,或同時伴有脾虛、氣虛、肝鬱等,常常虛實夾雜,後期多為溼熱未盡,瘀濁已成,並伴腎虛或脾腎兩虛或心脾兩虛,虛證為主。
辨證論治
症見:尿頻,尿痛,尿後餘瀝不盡,會陰及下腹脹悶不適,大便幹,舌紅苔黃,脈弦數。
處方:白芍、黃芪、王不留行、牛膝、蒲公英各15克,萆薢18克,熟地、當歸、丹參各10克,柴胡、石菖蒲各6克,蜈蚣1條(衝服),肉桂、穿山甲(衝服)、大黃、甘草各3克。
加減:兼有舌苔黃厚膩等溼熱症狀者,加黃柏、敗醬草、土茯苓各10克;白濁明顯者,加澤瀉10克;腰部疼痛明顯,或腰膝酸軟者,加續斷、牛膝、狗脊、烏藥各10克;脹痛或隱痛不適者,加延胡索、徐長卿、川楝子、鬱金各10克,水蛭(衝服)5克;腎陰不足潮熱盜汗者,加生地、車前子(包煎)、知母、女貞子各10克;腎陽虛畏寒肢冷者,加淫羊藿、金櫻子、肉蓯蓉各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
典型病例
石某,男,53歲。近2年來,夜尿次數增多,尿澀痛,尿後餘瀝不盡,在多家醫院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給予多種抗生素及中藥治療,時輕時重。現求治於中醫。診見上述症狀均存在,患者體壯,口乾舌燥,大便幹,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中醫辨證屬下焦溼熱之淋證。治宜急下通淋,活血化瘀。處方:海金沙、王不留行、白芍、黃芪、牛膝、蒲公英各30克,熟地、澤瀉各20克,當歸、丹參各15克,蜈蚣2條(衝服),穿山甲6克(衝服),琥珀(衝服)、石菖蒲各10克,大黃、乳香、甘草各5克,肉桂3克。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共3劑。服藥1劑後,症狀即明顯好轉,3劑後,夜尿已從原5~7次減少到1~2次,尿基本通暢。隨診加減服藥10天後,症狀全部消失。繼用前列解毒膠囊與濟生腎氣丸(藥店有售)2個月。半年後隨訪,無復發。
體會
中醫學無慢性前列腺炎的名稱、病名,但對其症狀、治法等卻有許多記載,縱觀文獻記載,多將其病變分載於「淋證」「白濁」「遺精」「陽痿」等範疇之中。因此,王世彪主任醫師認為,把慢性前列腺炎歸屬為中醫「精濁」範疇較為恰當。體虛是造成慢性前列腺炎內在本質的因素,各種慢性疾病使全身抵抗力下降,增加了前列腺感染的機會。感染毒邪(病原體的感染)是慢性前列腺炎發病的重要外因之一。慢性前列腺炎病患者,熱迫液出,故尿頻、尿急;溼熱與瘀鬱互結,氣血運行受阻,水道不利,故餘瀝不盡、會陰及下腹脹悶不適。前列腺質地無異常,或壓痛或腫脹,多屬溼熱重而瘀結輕;前列腺質地有結節感,多屬溼熱與瘀結並重;前列腺質地萎縮欠飽滿,多屬瘀結重而溼熱餘邪未去。溼熱重者臨床表現重;瘀結重餘邪未清者,臨床症狀常不明顯。所以,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機是溼、熱、瘀、虛。其治則應扶正與祛邪相結合,但不同的階段有所偏重,早期以祛邪為主,後期以扶正為主。早期多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八正散加減治療,中晚期常以《醫學發明》中復元活血湯治之,借柴胡之疏達、穿山甲之通散、大黃之瀉熱,與程氏萆薜分清飲、知柏地黃丸合方,隨證加減,每獲良效。
來源:《醫藥星期三》
圖片:網絡
編輯: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的官方公眾平臺。《醫藥星期三》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本報全國郵發,郵發代號47-66。
【來源:健康杏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