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華島之戰——上萬軍民的哀嚎,被遮掩在「寧遠大捷」的歡呼聲中

2021-01-14 滿清遺史

天啟六年,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在山海關外的孤城寧遠遭遇了生平首次大敗,默默無聞的袁崇煥一戰成名。寧遠一戰不但打破了後金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明朝上下從「屢戰屢敗」的陰影中走出,同時,也使「寧遠防線」在遼東戰略中的位置得到肯定。「寧遠一戰」是明清更迭時極具影響力的戰役之一,因此,不但在當時備受推崇,也成為後人熱議的一個焦點歷史話題。

然而,幾乎在「寧遠之戰」發生的同時,後金軍隊也對懸在海上的覺華島展開猛攻,雖然島上近萬名明軍官兵奮勇抵抗,但依然未能抵禦後金的攻勢,最終全軍覆沒。覺華島淪陷之後,袁崇煥和已經卸任的孫承宗等人都痛心不已,認為「遼東丟一臂膀矣」。一座孤島,為何能引起這麼大震動呢?咱們還是從覺華島的位置說起吧

覺華島的重要性

覺華島位於渤海遼東灣中,距離寧遠只有30裡,與寧遠城互成犄角。史料中稱其為:居東西海陸之要塞,扼遼西水陸之咽喉。覺華島在唐朝時就被開發成港口,歷經多個朝代的經營之後,島上人口日益增多,也愈加繁華。後來甚至在島上建造了一座古剎,著名僧人覺華在此講經誦佛,覺華去世後,該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覺華島。覺華島由一個主島和三個小島組成,現在經常聽到的磨盤島、閻山島,都是覺華島的一部分

明朝後期,為了應對蒙古侵擾,遼東的明朝軍隊就將覺華島打造成了一個水上糧料儲備基地。後來努爾哈赤起兵,覺華島的戰略位置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在廣寧失守後,朝廷圍繞如何在遼東布局展開討論,有一部分人提議退入山海關,有一部分人推崇固守寧遠城,還有一部分官員則堅持主守覺華島。在當時的情況下,覺華島還能與山海關、寧遠城處於同一位置,這也說明覺華島對明朝的重要性。如果這個還沒有說服力,看看遼東經略孫承宗是如何評價覺華島的。

天啟三年,孫承宗出關巡視,專門視察了覺華島。視察之後,他給皇帝的奏報中稱:

覺華島蓋東西中逵,水陸要津。島去岸十八裡,可屯登岸之兵;田可耕者六百頃,居人種可十之三,因水風之力,用無方之威,固智者所必爭也...失遼左必不能守榆關,失覺華、寧遠必不能守遼左

這份奏摺不但說明覺華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還強調了其進可攻、退可守的得天優勢,況且覺華島上既有良田可耕,還可作為屯兵之地,故而,戰略位置十分顯赫。因此,從孫承宗替代王在晉經略遼東開始,就始終將覺華島併入「關寧防線」範圍,進行規劃和部署

防範於未然,孫承宗打造水師捍衛覺華島

其實,從明朝中後期開始,雖然歷代皇帝開始怠政,但朝廷對覺華島的投入卻從未放鬆,有了這樣的基礎,孫承宗對覺華島的打造就發出順利。

眾所周知,到了明朝後期,遼東始終是朝廷的心頭大患,而國家軍隊的重點也都放在了遼東,因此,遼東儲備了大量的糧草軍械,為了防止這些戰備物資落入蒙古或女真之手,要麼集中在堅城,要麼儲存在海島。在這個戰略方向的帶動下,芝麻灣、覺華島等海上島嶼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後來隨著遼東局勢的嚴峻,明朝在覺華島上修建了一座長500米、寬250米、牆高10米、底寬6米的屯糧城。覺華島囤積的糧料,既有來自天津的漕運米,也有從遼西徵收的屯田糧

廣寧失守後,明朝軍隊龜縮於山海關內,後金軍一鼓作氣拿下了錦州、右屯衛等關外40餘堡,共搶走糧食50萬石,而此時,覺華島內的糧食儲備也已經達到20萬石之多。這麼大的儲備庫,對後金的吸引力絕對不容小覷。早在天啟二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就據實上奏,表達了對覺華島的憂慮:

連日廣寧警報頻頻,臣部心切憂懼。右屯衛積糧八十萬石,覺華島亦積二十萬石,恐引賊伺。今邊烽過河,我兵不利,百萬糧草恐盡棄於敵,則此中原百萬膏髓塗地,餉臣百萬心血東流

從楊嗣昌的奏摺中我們可以看出,右屯衛和覺華島的屯糧達百萬石之多,這是朝廷多年的積累,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可是,怕什麼來什麼,右屯衛被後金洗劫一空,只剩下覺華島了,因此,保證覺華島的安全就顯得迫在眉睫

廣寧失陷之前,只有遊記將軍金冠率領少數水兵鎮守覺華島。廣寧淪陷,孫承宗到來,立即加大覺華島上的防禦工事,並調遊擊將軍祖大壽進駐覺華島。除了保障島嶼安全之外,還招兵買馬、擴建水師。後來考慮到努爾哈赤的進攻重點在寧遠,孫承宗又將祖大壽調往寧遠協助袁崇煥

經過孫承宗的一番打造,覺華島在戰前的官兵數量達到近8000人,商民也有7000人之眾

兵不厭詐,努爾哈赤棄寧遠、攻覺華

寧遠之戰,面對堅固的寧遠城和火炮犀利的袁崇煥,努爾哈赤久攻不下,還損兵折將,「戰無不勝」的戰績遭到終結,他怒火中燒,就下令後金軍全力攻打覺華島。

覺華島就沒有防備嗎?不,覺華島懸浮於海上,當時的後金軍並沒有水師。若在平時,即便後金去攻,覺華島的水師也足能應對,可此時乃是寒冬,水面結冰,這給了後金一個大好時機。後金意識到這一點,覺華島守軍也意識到這點,參將姚與賢為了加強防禦,命守島官兵沿島鑿開一道長達7公裡的冰壕,為的就是防止後金騎兵突然入侵。可是天氣太冷了,究竟冷到什麼程度?史料中有云:

明守島官兵日夜穿冰,兵皆墮指。然天氣嚴寒,冰壕穿而複合

也就是說,守島官兵為了挖冰壕,手指幾乎都要凍掉,但是,挖出的冰壕很快就再次結冰了。由此可見,天氣因素對覺華島的影響實在太大

袁崇煥為什麼沒有解救覺華島呢?一方面,努爾哈赤並未停止對寧遠的進攻,雖然只是小股兵力,但袁崇煥怕其中有詐,不敢輕易出城;另一方面,袁崇煥也得到了「沿海鑿冰」的消息,認為以騎兵為主的後金軍很難進入覺華島。這也就錯失了支援覺華島的時機;

還有一個原因值得重視,那就是覺華島是座浮島,四面環水,島上守軍以水兵為主,若論水戰,後金不行;然而一旦兵戎相見,水兵哪裡是騎兵的對手,更何況面對的還是彪悍的八旗軍。即便如此,守島官兵也沒有任何退縮,當後金軍逼近覺華島時,守島將領王錫斧、季世登、吳國勳、姚與賢等人依然率眾拼死抵抗,最後全部戰死。當時遊擊將軍金冠剛剛去世,他的兒子金世林乃武舉人出身,帶了200人來接他靈柩回鄉,恰逢後金來襲,於是,就迅速投入到抵抗中去,最後也無一生還

覺華島失陷之後島上官民有多慘?看看當時總督王之臣的奏摺:

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皆被焚毀。覺華島兵將喪者七千有餘,商民男婦盡遭屠戮

島上慘狀可想而知。

覺華島一戰發生在天啟六年,而此時的後金依然秉承著「屠城」的惡習,將婦孺老幼屠殺殆盡。有些人都以「十三幅鎧甲起兵」為出發點讚美努爾哈赤,其實,在我看來,努爾哈赤終其一生也只是一個「酋長」,因為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在擴張過程中除了殘暴,還是殘暴,他遠配不上「戰略家」的稱呼。

尾聲

寧遠一戰和覺華島一戰幾乎同時發生,雖然寧遠一戰是明朝與後金正面交鋒中的首次大捷,但覺華島的丟失也使明朝在遼東地區失去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這又使明朝陷入「加賦加稅」的惡性循環,將本就十分尖銳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長遠來看,覺華島的失守,何嘗不是明朝滅亡的一個根源呢?

在對覺華島一戰的反思中,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覺華島守軍的最高將領也無非是遊擊將軍,別說總兵、副將,連個參將都沒有。朝廷沒看出來可以理解,畢竟他們看出來的事不多,可孫承宗和袁崇煥難道都沒看出來嗎?還是說他們將覺華島的安全都寄託於四面環海的「天險」呢?這難道不是他們的失誤嗎?

覺華島和寧遠城有著同樣重要的戰略意義,又幾乎同時發生,可為什麼覺華島的慘敗沒能引起太大的波動呢?也許,大明太需要一場勝利來寬慰所有人緊繃的神經了,哪怕是自欺欺人,哪怕是有所隱瞞。於是,覺華島淪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被一筆帶過,而覺華島上萬軍民的哀嚎也被「寧遠大捷」的歡呼聲給徹底掩蓋......

相關焦點

  • 努爾哈赤突然發兵並且切斷援軍使覺華島十日便被攻陷
    覺華島的戰略意義 此島距離戰略要衝寧遠城只有三十裡,是扼守遼西水陸兩路的戰略要地。島上有居民七千人,水師約七千人。 覺華島所承擔的功能有三個:一是存儲戰略物資,如糧食、軍械等,為遼西官兵提供戰略保障;二是以水師配合遼西各軍的陸路軍事行動,以期收復遼東;三是與寧遠城形成掎角之勢,拱衛寧遠城。
  • 十大古代「以少勝多」戰役之「寧遠之戰」
    寧遠之戰是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後金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明軍取得勝利,後金兵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戰勝後金軍,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 葫蘆島市覺華島大覺華寺大雄寶殿奠基大典隆重舉行
    覺華島大覺華寺大雄寶殿奠基大典隆重舉行,諸山長老主法諸山長老為大覺華寺大雄寶殿奠基灑淨覺華島管委會主任馬升先生致歡迎詞葫蘆島市宗教局耿風森局長代表葫蘆島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對大覺華寺的建設表示熱烈祝賀
  • 覺華島旅遊住宿必選-桃園海鮮家庭賓館
    和我一樣,我也想到旅遊而且是家庭式的親子遊,我在錦州,周邊旅遊的地方倒是不少,北鎮的醫巫閭山,盤錦的民宿,興城的溫泉,葫蘆島的覺華島海邊,都讓人難以抉擇,不過在這個海鮮肥美的季節,還是決定去覺華島看看。在決定去之前,對覺華島沒有太多的了解,只是從地圖上知道,是葫蘆島所屬興城市下面的一個海島。從各種資料來看,也不算特別有名。
  • 覺華島風光-懷念菊花島-覺華島海鮮
    這時我們劃著小船在海面上傾聽海浪輕輕拍打巖石的聲音,頓時忘了所有的煩惱,整個人都沉浸在大海的懷抱中。大海是千變萬化的,寧靜過後便是狂風蜷著海浪,波濤洶湧,浩浩蕩蕩的海浪一層接著一層,連綿不斷拍打著巖石沙灘,這時只剩下海鷗在天空盤旋,與海天交織在一起,形成一道風景。就是這樣的大海孕育著無數萬千的生命,養育著海邊生長一代又一代的漁民。
  • 寧遠大捷後,他升任遼東巡撫,努爾哈赤卻因損失慘重含恨而死
    袁崇煥冒著風雪嚴寒,不顧虎狼遍野,荊棘叢生,連夜趕路,四更天就趕到寧遠(今遼寧興城)前屯,安置難民,修築工事。將士們都佩服他的膽量和精神,服從他的指揮。 袁崇煥考察了整個形勢,認為應該趕快將寧遠城建設為新的軍事重鎮。薊遼督師孫承宗支持他的想法,就命他進駐寧遠。袁崇煥到寧遠,立即組織軍民加高城牆,修築炮臺,製造火器,儲備糧食,訓練士兵,救濟難民,整頓好寧遠的防務。
  • 【碧海藍天看遼寧】覺華島,自然純淨不染塵世的原始畫廊
    東北新聞網訊(記者楊詩野)覺華島是渤海遼東灣中最大的島嶼,國家AAAA級景區,遼寧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生態示範區。島上植被覆蓋率高達86%,海岸線全長27公裡。  島內有東海岸景觀公園、古岸畫廊景區、九鼎石景區、怪石灘景區、東海浴場、南海浴場、史跡宮博物館、百萬菩提園、採摘園、越龍灣奇石園等景點,置身覺華島,春聞槐花飄香,夏沐海風避暑,秋釣肥魚活蟹,冬賞菩提傲雪,一步一景,一定會帶給您悠閒慢生活和視覺新感受
  • 覺華島上的釘螺原來是這麼做的
    麻辣大叔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覺華島上的一道美味。凡是來過菊花島了,上過島上的人都會吃過這道美味的海鮮,叫做麻辣炒釘螺。首先我們把新鮮的釘螺用清水洗淨。用海水浸泡兩到三個小時,讓它吐出來肚子裡面的泥沙。這樣在我們吃釘螺的時候會有麻辣的味道和海鮮的味道而不會有沙子影響我們食用海鮮美味的美好體驗。
  • 大明最後的名將,以一人之力挽救危局
    史書云:明之亡,實亡與萬曆。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萬曆皇帝四十八年不上朝,導致朝政荒廢。後繼者木匠皇帝朱由校,放任閹黨作亂。所以崇禎皇帝即位時,大明帝國已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首先,第一位能夠挽救危局的人物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
  • 張家口寧遠機場通航「日誌」
    寧遠機場介紹  寧遠機場性質為軍民合用機場,位於張家口市城區東南9公裡處,佔地面積258.7公頃,其中民航部分36.1公頃。  寧遠機場建設大事記:  ◆ 2006年,啟動選址等機場相關工作。  ◆ 2010年4月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關於同意空軍張家口機場實行軍民合用的批覆》。  ◆ 2010年5月9日,張家口機場軍民合用改擴建工程奠基。
  • 2020寧遠高考:留言評論贈書法作品。
    42年漫漫高考路你我都曾是這千軍萬馬中的一員寧遠一中寧遠二中高考大捷3、獲獎名單公布在本文評論中。4、作品不包郵,本地獲獎的到寧遠非遺館領取,外地獲獎的私信「掌上文旅」領取作品(今日頭條中右下角點「我」,進常用功能中選「私信」留言聯繫。編輯:九疑山人、掌上文旅
  • 重磅推出——犧牲在震驚中外的「仁安羌大捷」的寧遠籍中校鄭兆祥永垂不朽!
    震驚中外的「仁安羌大捷」:一位寧遠籍少校鄭兆祥於此役犧牲,不僅中國人要銘記,英國人、緬甸人更應該銘記!
  • 他在滕縣保衛戰中殉國,李宗仁說「無滕縣之苦,焉有臺兒莊大捷」
    臺兒莊大捷在抗日戰爭的歷史上絕對值得大書特書,但鮮為人知的是,當時臺兒莊戰役的指揮官李宗仁說過一句話:「若無藤縣之苦,焉有臺兒莊大捷」,而滕縣保衛戰的指揮官就是王銘章將軍。王銘章在此戰之前已經打了不少戰役,自從全面抗戰爆發後,王銘章擔任41軍112師任師長,先後在山西娘子關、寶雞、潼關等地域和日軍的戰鬥,雖然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戰果,但也打出了川軍的威風。不過閻錫山嫌棄川軍裝備落後,不讓他們在山西幹了,蔣介石就把41軍調往了徐州戰場。
  • 南北東序幕戰為臺兒莊大捷奠定勝利的基礎,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引言:發生在1938年4月初的中日臺兒莊大戰,是二戰前我國民族對入侵帝國主義無數次抗戰中,規模最大,也是最乾淨利落的一次軍事勝利;同時也是日本陸軍建軍以後,第一次被打得丟盔卸甲的一次敗仗。可見,於歷史而言,臺兒莊大捷的歷史意義非凡。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松錦之戰是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到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間清帝皇太極發動的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  松錦之戰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結束於松山城被清兵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組圖)
    在京的臺灣舉人和臺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臺灣割棄,「臺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一場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賣國的愛國運動震蕩著神州大地。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圖)
    在京的臺灣舉人和臺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臺灣割棄,「臺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一場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賣國的愛國運動震蕩著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