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六年,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在山海關外的孤城寧遠遭遇了生平首次大敗,默默無聞的袁崇煥一戰成名。寧遠一戰不但打破了後金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明朝上下從「屢戰屢敗」的陰影中走出,同時,也使「寧遠防線」在遼東戰略中的位置得到肯定。「寧遠一戰」是明清更迭時極具影響力的戰役之一,因此,不但在當時備受推崇,也成為後人熱議的一個焦點歷史話題。
然而,幾乎在「寧遠之戰」發生的同時,後金軍隊也對懸在海上的覺華島展開猛攻,雖然島上近萬名明軍官兵奮勇抵抗,但依然未能抵禦後金的攻勢,最終全軍覆沒。覺華島淪陷之後,袁崇煥和已經卸任的孫承宗等人都痛心不已,認為「遼東丟一臂膀矣」。一座孤島,為何能引起這麼大震動呢?咱們還是從覺華島的位置說起吧
覺華島的重要性
覺華島位於渤海遼東灣中,距離寧遠只有30裡,與寧遠城互成犄角。史料中稱其為:居東西海陸之要塞,扼遼西水陸之咽喉。覺華島在唐朝時就被開發成港口,歷經多個朝代的經營之後,島上人口日益增多,也愈加繁華。後來甚至在島上建造了一座古剎,著名僧人覺華在此講經誦佛,覺華去世後,該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覺華島。覺華島由一個主島和三個小島組成,現在經常聽到的磨盤島、閻山島,都是覺華島的一部分
明朝後期,為了應對蒙古侵擾,遼東的明朝軍隊就將覺華島打造成了一個水上糧料儲備基地。後來努爾哈赤起兵,覺華島的戰略位置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在廣寧失守後,朝廷圍繞如何在遼東布局展開討論,有一部分人提議退入山海關,有一部分人推崇固守寧遠城,還有一部分官員則堅持主守覺華島。在當時的情況下,覺華島還能與山海關、寧遠城處於同一位置,這也說明覺華島對明朝的重要性。如果這個還沒有說服力,看看遼東經略孫承宗是如何評價覺華島的。
天啟三年,孫承宗出關巡視,專門視察了覺華島。視察之後,他給皇帝的奏報中稱:
覺華島蓋東西中逵,水陸要津。島去岸十八裡,可屯登岸之兵;田可耕者六百頃,居人種可十之三,因水風之力,用無方之威,固智者所必爭也...失遼左必不能守榆關,失覺華、寧遠必不能守遼左
這份奏摺不但說明覺華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還強調了其進可攻、退可守的得天優勢,況且覺華島上既有良田可耕,還可作為屯兵之地,故而,戰略位置十分顯赫。因此,從孫承宗替代王在晉經略遼東開始,就始終將覺華島併入「關寧防線」範圍,進行規劃和部署
防範於未然,孫承宗打造水師捍衛覺華島
其實,從明朝中後期開始,雖然歷代皇帝開始怠政,但朝廷對覺華島的投入卻從未放鬆,有了這樣的基礎,孫承宗對覺華島的打造就發出順利。
眾所周知,到了明朝後期,遼東始終是朝廷的心頭大患,而國家軍隊的重點也都放在了遼東,因此,遼東儲備了大量的糧草軍械,為了防止這些戰備物資落入蒙古或女真之手,要麼集中在堅城,要麼儲存在海島。在這個戰略方向的帶動下,芝麻灣、覺華島等海上島嶼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後來隨著遼東局勢的嚴峻,明朝在覺華島上修建了一座長500米、寬250米、牆高10米、底寬6米的屯糧城。覺華島囤積的糧料,既有來自天津的漕運米,也有從遼西徵收的屯田糧
廣寧失守後,明朝軍隊龜縮於山海關內,後金軍一鼓作氣拿下了錦州、右屯衛等關外40餘堡,共搶走糧食50萬石,而此時,覺華島內的糧食儲備也已經達到20萬石之多。這麼大的儲備庫,對後金的吸引力絕對不容小覷。早在天啟二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就據實上奏,表達了對覺華島的憂慮:
連日廣寧警報頻頻,臣部心切憂懼。右屯衛積糧八十萬石,覺華島亦積二十萬石,恐引賊伺。今邊烽過河,我兵不利,百萬糧草恐盡棄於敵,則此中原百萬膏髓塗地,餉臣百萬心血東流
從楊嗣昌的奏摺中我們可以看出,右屯衛和覺華島的屯糧達百萬石之多,這是朝廷多年的積累,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可是,怕什麼來什麼,右屯衛被後金洗劫一空,只剩下覺華島了,因此,保證覺華島的安全就顯得迫在眉睫
廣寧失陷之前,只有遊記將軍金冠率領少數水兵鎮守覺華島。廣寧淪陷,孫承宗到來,立即加大覺華島上的防禦工事,並調遊擊將軍祖大壽進駐覺華島。除了保障島嶼安全之外,還招兵買馬、擴建水師。後來考慮到努爾哈赤的進攻重點在寧遠,孫承宗又將祖大壽調往寧遠協助袁崇煥
經過孫承宗的一番打造,覺華島在戰前的官兵數量達到近8000人,商民也有7000人之眾
兵不厭詐,努爾哈赤棄寧遠、攻覺華
寧遠之戰,面對堅固的寧遠城和火炮犀利的袁崇煥,努爾哈赤久攻不下,還損兵折將,「戰無不勝」的戰績遭到終結,他怒火中燒,就下令後金軍全力攻打覺華島。
覺華島就沒有防備嗎?不,覺華島懸浮於海上,當時的後金軍並沒有水師。若在平時,即便後金去攻,覺華島的水師也足能應對,可此時乃是寒冬,水面結冰,這給了後金一個大好時機。後金意識到這一點,覺華島守軍也意識到這點,參將姚與賢為了加強防禦,命守島官兵沿島鑿開一道長達7公裡的冰壕,為的就是防止後金騎兵突然入侵。可是天氣太冷了,究竟冷到什麼程度?史料中有云:
明守島官兵日夜穿冰,兵皆墮指。然天氣嚴寒,冰壕穿而複合
也就是說,守島官兵為了挖冰壕,手指幾乎都要凍掉,但是,挖出的冰壕很快就再次結冰了。由此可見,天氣因素對覺華島的影響實在太大
袁崇煥為什麼沒有解救覺華島呢?一方面,努爾哈赤並未停止對寧遠的進攻,雖然只是小股兵力,但袁崇煥怕其中有詐,不敢輕易出城;另一方面,袁崇煥也得到了「沿海鑿冰」的消息,認為以騎兵為主的後金軍很難進入覺華島。這也就錯失了支援覺華島的時機;
還有一個原因值得重視,那就是覺華島是座浮島,四面環水,島上守軍以水兵為主,若論水戰,後金不行;然而一旦兵戎相見,水兵哪裡是騎兵的對手,更何況面對的還是彪悍的八旗軍。即便如此,守島官兵也沒有任何退縮,當後金軍逼近覺華島時,守島將領王錫斧、季世登、吳國勳、姚與賢等人依然率眾拼死抵抗,最後全部戰死。當時遊擊將軍金冠剛剛去世,他的兒子金世林乃武舉人出身,帶了200人來接他靈柩回鄉,恰逢後金來襲,於是,就迅速投入到抵抗中去,最後也無一生還
覺華島失陷之後島上官民有多慘?看看當時總督王之臣的奏摺:
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皆被焚毀。覺華島兵將喪者七千有餘,商民男婦盡遭屠戮
島上慘狀可想而知。
覺華島一戰發生在天啟六年,而此時的後金依然秉承著「屠城」的惡習,將婦孺老幼屠殺殆盡。有些人都以「十三幅鎧甲起兵」為出發點讚美努爾哈赤,其實,在我看來,努爾哈赤終其一生也只是一個「酋長」,因為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在擴張過程中除了殘暴,還是殘暴,他遠配不上「戰略家」的稱呼。
尾聲
寧遠一戰和覺華島一戰幾乎同時發生,雖然寧遠一戰是明朝與後金正面交鋒中的首次大捷,但覺華島的丟失也使明朝在遼東地區失去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這又使明朝陷入「加賦加稅」的惡性循環,將本就十分尖銳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長遠來看,覺華島的失守,何嘗不是明朝滅亡的一個根源呢?
在對覺華島一戰的反思中,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覺華島守軍的最高將領也無非是遊擊將軍,別說總兵、副將,連個參將都沒有。朝廷沒看出來可以理解,畢竟他們看出來的事不多,可孫承宗和袁崇煥難道都沒看出來嗎?還是說他們將覺華島的安全都寄託於四面環海的「天險」呢?這難道不是他們的失誤嗎?
覺華島和寧遠城有著同樣重要的戰略意義,又幾乎同時發生,可為什麼覺華島的慘敗沒能引起太大的波動呢?也許,大明太需要一場勝利來寬慰所有人緊繃的神經了,哪怕是自欺欺人,哪怕是有所隱瞞。於是,覺華島淪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被一筆帶過,而覺華島上萬軍民的哀嚎也被「寧遠大捷」的歡呼聲給徹底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