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的朋友都見到過下面這樣一些教人學筆法的字帖,這種字帖的特點是筆筆藏鋒、筆筆回鋒,很多書友按這個方法學習了數十年甚至是一輩子,把這個方法看作是「中鋒大法」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是「正統書法」。
但在筆者看來這個筆法卻是學書法的大忌,如果一直按這個方法書寫將終生難以真正步入書法之門。本人也一直在撰寫文章批判這種誤人子弟的「畫」字法,在反對「藏鋒」、「回鋒」、「畫」字的這條道路上,既碰見了很多堅定不移的反對者,也遇見了很多同道知音,比如臺灣書家陳忠建對藏鋒回鋒的書寫也是堅決反對的,他說「只是為了回鋒而回鋒,卻反而扼殺了楷書的靈魂。」看來「藏鋒」、「回鋒」這種寫法在臺灣也是同樣流行的。
前幾天我撰寫了一篇批判「藏鋒」、「回鋒」法的文章發在了本號,有個讀者提出了異議,他說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去書寫,不能因為跟自己方法不同而否定別人的方法。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我為什麼否定這種寫法,為什麼說它是錯誤的寫法,它到底給書寫者帶來了怎麼樣的危害?
在前幾天發的文章中我已經說過,這種書寫方法的主要表現是書寫速度極其緩慢,效率低下。古人的書寫是講究效率的,用這樣的方法書寫太耽誤事了。那麼這種書寫方法給練書法的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呢?我覺得最大的危害就是藏鋒回鋒阻斷了筆畫之間的有機關聯,把每個筆畫都分割開來,這些寫出來的字成了筆畫的僵硬堆砌,彼此之間失去了原有的關聯性、字像用筆畫搭起來的木偶,死板而僵硬。
用這種方法寫字,就像畫畫一樣,完成第一筆,用眼睛再去找第二筆的起始位置和結束位置,然後藏、行、回鋒完成第二個筆畫,再去尋找第三個筆畫的起始和結束位置......,筆畫之間的自然關聯全都在這些藏鋒、回鋒當中被斷開了,這樣不僅寫字速度慢,而且會覺得楷書和行書之間有道鴻溝,就是看似楷書寫很好了,但依然寫不了行書,速度一快就顧此失彼一塌糊塗了。
如果我們使用正確的書寫方法,上下兩筆之間是相關聯的,眼睛觀察只是起到了一個輔助作用,手指會自動引領毛筆找到下一筆畫的起始點,這樣前後兩個筆畫之間就有了關聯。那麼即使是楷書,筆畫之間也是關聯的。用這樣的筆法會很自然的通了行書、草書,以及其他各種書體。你會發現其實筆法只有一種,也就是用筆千古不易的真正含義吧。
那麼這種「藏鋒」、「回鋒」的寫法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呢?近現代大多數「書法家」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一種方法去寫字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古筆法在唐代以後失傳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宋代以後逐漸開始流行大字書法,小筆寫大字開始盛行起來,用小筆去寫大字粗重的地方(比如顏體的收筆處)
就需要用筆尖做個提按收的動作,用多個動作多筆畫出這樣一個形態,於是乎給它起了個看似專業的名稱叫「回鋒」。筆畫開始的地方也寫不出來於是勾描填畫一下起個名字叫「藏鋒」,其實我們去看看顏體的原始碑刻就能明白,起筆處是沒有藏鋒的。那麼不藏鋒,不回鋒,那些粗重的地方究竟該怎麼寫出來呢?其實是可以一筆寫出來的,比如顏體的橫是這樣書寫的:
這個方法在筆者所著的《晉唐筆法》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
《晉唐筆法》書見某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