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這樣藏鋒的,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2021-02-19 書法功課

標星「」「書法功課」,不再錯過精彩文章

一得閣大瓶墨,清倉處理!

對於書法的初學者,想必在書店市場上應該看到許多關於書法筆法的論述,很多教材都在強調藏鋒的重要性,起筆要逆鋒藏鋒,收筆也要回鋒一下,特別是初學顏真卿楷書的人,老師一般會讓學生逆鋒起筆,如下圖所示:

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說是普遍存在。多數人也接受藏鋒起筆和筆筆藏鋒的理論。

藏鋒非藏也,中鋒也

藏鋒的概念最早在蔡邕《九勢》中描述過: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這與現今講的藏鋒含義是一致的,即逆鋒起筆,回鋒收筆,藏頭護尾。

但之後的魏晉、唐、宋、元、明時代,卻很少見到藏鋒的痕跡,在他們的書法墨跡中多見露鋒的筆跡,藏鋒視乎並沒有被書家廣泛運用,甚至在我們認為必須藏鋒的篆書、隸書中也很少見到書家使用藏鋒筆法。

至於人們從漢隸、秦篆的碑刻中解讀出的藏鋒只能是一種猜想,畢竟碑刻是經過刻工刻過的,不是墨跡,再加上年代久遠,風化和翻刻早已使石碑失去原貌,漢代的墨跡竹簡很少有藏鋒的痕跡。

宋代黃庭堅有云:「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黃庭堅直接指出,如果人們見到墨跡真跡,就不會用古法藏鋒臨摹(注意宋代人們臨摹的蘭亭序多為定武蘭亭刻本,不是墨跡),那些碑刻都不能反映真實的露鋒筆跡,露鋒才是普遍現象。

所謂的藏鋒難道在忽悠我們,還是我們搞錯了藏鋒的含義?

如果我們細看唐宋以來的書論,我們會發現藏鋒指的是中鋒。

顏真卿《論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錐畫沙的用筆方式就是藏鋒,也就是蔡邕所說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如我們今人的中鋒概念一樣。

清代書法家王澍言:「世人多目禿穎為藏鋒,非也。歷觀唐宋碑刻,無不芒鎩銛利,未有以禿穎為工者。所謂藏鋒,即是中鋒,正謂鋒藏畫中耳。徐常侍作書,對日照之中有黑線,此可悟藏鋒之妙。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世以此語舉似沉著,非也。此正中鋒之謂。解者以此悟中鋒,思過半矣。」

一語道破古人口中的藏鋒就是中鋒,並非「藏鋒」。因為「歷觀唐宋碑刻,無不芒鎩銛利,未有以禿穎為工者」,露鋒才是主角。今人的藏鋒概念與古人的藏鋒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廣義的藏鋒

藏鋒之所以受到古人的重視,必與「鋒芒不外露」的哲學思想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含蓄委婉」,為人處世不能過於張揚,要適當收斂,等等,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鋒芒不外露」的思想當然要體現在筆法當中,於是書法重在一個「藏」字。

廣義上,其「藏」體現在三個方面:

1、起筆要藏

如篆書的圓筆起筆。

2、行筆要藏

中鋒概念就屬於這種類型,包括連續的轉折和連綿不斷的筆勢。

3、收筆要藏

如楷書在書寫後都會微微回一下鋒。

這些都屬於廣義上的藏鋒概念,其中只有中鋒才是書法中最重要、最普遍的筆法要領,筆筆中鋒才是從古至今遵守的不變法則,對於起筆和收筆的筆筆藏鋒法則在魏晉以後早就不適用了。書法必須筆筆藏鋒,實乃謬論。

露鋒為何成為時代的主角?

縱觀由魏晉至元明的歷代碑帖,為何露鋒是主角?主要有以下四點優勢:

1、露鋒提升妍媚感

典型的妍媚書法如王羲之與王獻之的書法,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妍媚的制高點,他的每一個點畫都纖毫畢現,筆筆露鋒,張旭、懷素、宋四家、趙董等人皆如此。我們看到他們的書法都在感嘆其美之飄逸如此,可以說沒有學過書法的人也覺得好看,這就是妍媚的特點,如體態婀娜的女子,賞心悅目,雅俗共賞。

趙孟頫

2、露鋒能體現高超的書寫技能

不是所有的露鋒都是高質量的,露鋒也非常講究,是一個人對筆鋒控制能力的體現,沒有幾十年的書寫功力,筆筆實現如王羲之、趙孟頫那樣精緻的筆鋒是非常困難的,露鋒感最強的「瘦金體」一直被人們感嘆極其難學,畢竟它已將露鋒表現到極致了。

而藏鋒筆法相對要簡單一些,你只要控制好筆肚就行,筆肚比筆鋒要大,好控制。

瘦金體

3、露鋒能體現筆勢呼應

我們會看到,那些妍媚露鋒的書法中每一筆畫都交代的非常清楚,來龍去脈,牽絲引帶,其間的筆畫呼應一眼就能看的清楚,就此我們能推斷出古人寫字的書寫筆順。

另外,筆勢的呼應關係越強,還能體現書寫的自然流暢性。而自然流暢也是書家最看重的。

米芾筆勢的呼應

4、露鋒有利於快速書寫

不僅大家喜歡露鋒的妍媚風格,而且還有利於快速書寫,相比較藏鋒的來回動作,露鋒顯得簡單的多。書寫速度一旦加快,就能進一步刺激書寫的藝術情趣,更能表現人自然的書寫狀態。這是露鋒最大的實用意義,因此才會被廣大書家接受。

藏鋒為何成為時代的主角?

自魏晉以來,露鋒雖是主角,但並不代表藏鋒毫無意義可言,到了清代,有識之士已經厭倦了露鋒妍媚的審美潮流,也看清了這種風格已經窮途末路,重複翻刻的刻帖和千篇一律的館閣體表明了露鋒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藏鋒才會被清代文人看重,清代碑學中最重要的筆法便是起筆藏鋒。

現代人講的藏鋒概念與清代差不多,藏鋒的意義被清代激活了,藏鋒成為了時代的主角。

藏鋒

起筆與收筆的藏鋒能體現出敦厚、撲拙、蒼勁、雄渾的藝術美感,這種變醜為美的思想是厭倦魏晉以來帖學風流的結果。雖然藏鋒減慢了書寫速度,增加認為刻意的認為因素,但藝術審美的標準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藏鋒

藏鋒與露鋒的審美情趣是相反的,如果世界上都是露鋒佔據主角,就很沒有意思了。

因此藏鋒豐富了書法審美內涵,也成為了現代書法重要的筆法基礎之一。

竹慈紙·已售4000多刀

99元十刀:100%好評!

點圖下單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藏鋒回鋒的書寫是學書法的大忌?這個方法究竟有何弊端?
    臺灣陳忠建先生的觀點前幾天我撰寫了一篇批判「藏鋒」、「回鋒」法的文章發在了本號,有個讀者提出了異議,他說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去書寫,不能因為跟自己方法不同而否定別人的方法藏鋒回鋒的書寫方法在前幾天發的文章中我已經說過,這種書寫方法的主要表現是書寫速度極其緩慢,效率低下。古人的書寫是講究效率的,用這樣的方法書寫太耽誤事了。
  • 「不時不食」,大多數人理解錯了,營養師告訴你正確的打開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時不食」,現代人提到「不時不食」,大多理解為這是古人的飲食之道,講究飲食要遵循自然之道,即吃什麼食物要應時令雖然從字面來理解貌似是這個意思,但仔細追究下去,其實大家都曲解了這句話。這樣一拖再拖,很快過了飯點,往往出現的現象是她們已經不覺得餓了,於是也就不再吃飯了。可到了下一餐時,她們往往又會報復性飲食,一是因為飢餓,二是心裡理所當然地想著,上一頓沒吃,這頓應該多吃點。這樣長期飲食的不規律,容易導致暴飲暴食的現象發生,最主要的是,這種現象往往會發生在晚餐,一天的勞累加上豐盛的一餐,很多人就會沉沉睡去,從而不能讓獲取的能量消耗,逐漸造成能量過剩。
  • 古人一直都理解錯了!
    不過,歷代以來,人們對「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近現代的一些研究還認為,古人的一些理解是錯的。因為「雅」詩大多都是周代貴族所作,內容用途各有不同,所以他認為《小雅》是「燕享之樂」,大雅是「會朝之樂」,兩者分別是宴會和朝會上的歌謠,因而也有大小之分。
  • 這些熟悉的古詩詞,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背誦古詩詞,相信現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想起幾首,但小時候老師卻很少給我們講其中的意思,長大了,我們大多也是不求甚解,望文生義,理所當然想當然,比如下面這些詩詞,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理解對,如果照字面的意思講給我們的孩子聽,豈不是很尷尬!
  • 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何意?專家:多說人都理解錯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字」,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蔡邕書法名篇《九勢》,理解這9個姿勢,您就不用找老師了
    理解這9個姿勢,您就不用找老師了。1、 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簡單地說,無論是安靜的楷書,還是流暢的行書和草書,在結字的時候,都要考慮到筆勢上的呼應和連帶。這樣寫出來,你的字才靈動不僵。2、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 愛吃春餅收藏了,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大多人第一步就錯了,學起來
    大家知道北方人立春之時要吃什麼嗎?那就是吃春餅,你們知道嗎,春餅不僅好吃,好做,就連立春吃春餅的這個習俗都是歷史悠久了叫,據說春餅源於晉期,興於唐朝。在古人心目中,春餅是春的象徵,是萬物開始的源頭。所以在古代的立春這天,古人都是將它相互贈送,寓意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所以今天,我無論如何也要給家人,做上幾張春餅,炒上幾個自己喜歡的小菜。配上一碗清粥。吃他個心滿意足。
  • 古人孜孜以求的「神秘筆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才是它的底層邏輯!
    我們談筆法,籠統來講指的就是以「二王」筆法為核心的「晉人筆法」,明白了「晉人筆法」,就算看懂了筆法的核心。「古法藏鋒」。行筆晉人筆法中的行筆動作多為「裹束」,而唐人之後的用筆方法則多為「鋪毫」,二者意趣大為不同,古人之「神秘筆法」多以裹束為主。我們以王羲之《喪亂帖》當中的一個單字為例來談談晉人行筆的過程。
  • 易經「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古人是如何知道天地規律的?真厲害
    《周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其中「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當是最有懸疑的內容了,至今未有定論。易經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在很久很久之前,古人竟然知天地的運行規律,就比如「天道右旋,地道左旋」,古人那時候就已經知道天地在旋轉了,並且還知道地球在圍繞著太陽旋轉,再加上易靜中這一句「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陰順陽逆,易逆數也」,就更百思不得其解了!
  • 文言文那麼難懂,為什麼古人不使用白話文?古人也想但沒辦法啊
    語文最難的部分當屬文言文,晦澀難懂不說,一個字還有多種翻譯,特別容易理解錯,而文字最大的功能便是記錄事情,但文言文又容易產生歧義,比如古代有很多人都注釋過《論語》之類的古書,也就是將古文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用更淺白的話解釋一遍,然而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解釋自然也不一樣,程朱理學便是最好的案例
  • 古人常說「萬惡淫為首」,這個「淫」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想錯了
    古人常說「萬惡淫為首」,這個「淫」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想錯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漢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很多的詞經過了許多不經意間的加工,意思都變了。古人常說的萬惡淫為首,這句話中的「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像漢字中一個比較敏感的字,「淫」。現在的人看到這個詞,都肯定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詞。但是在古代卻並不是這樣的,那這個詞又是如何才演化成現在這樣一個貶義詞的呢?像有一個由「淫」組成的詞,比奇技巧淫,這個詞不是貶義的,而是一個褒義詞。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一種設計的相當精妙,是絕對的好詞。
  • 大部分人可能都理解錯了
    所以想要理解涅槃,不妨先去理解何為妙心。心在古代有三層含義,第一曾含義指純粹生理意義上的心,即是我們胸中的心臟。第二古人習慣用心來指代人的思維意識,即心性的心。第三層含義即是佛所說的涅槃妙心,這種妙心區別於人的思維意識之心,是宇宙同體,萬物一體的真如全體之心,是一種形而上的心。而由於文字不敷應用之故,古人翻譯經典實難再尋得更為精準的詞彙來加以區分,只得統一以心來論述,這也就導致後世很多學佛之人都錯把思維意識之心當做了涅槃妙心去修證,結果出了問題。
  • 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陶淵明作為大詩人,如何讀書我們不好置喙,並且他讀書多為消遣,但是我們如果要真正掌握知識,定然是要將文字理解透徹。若是一些古代散文還好說,有大量的信息參考,能夠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而且個別字的理解錯誤,也不會產生很大的偏差,但對於短小精悍的詩詞來說,一個字的釋義錯誤,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對詩意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這也是古人寫詩,為何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莖」之說。
  • 「count to ten」不只是讓你「數到十」哦,理解錯了真的很尷尬!
    count作動詞,可以表示「數數」;但老外說「count to ten」,可不是叫你「數到十」,別搞錯了!一起來學習一下吧~憤怒的時候,先數到十再開口;如果非常憤怒,那就數到一百吧。例:Father always tells me to count to ten when I get angry. 父親總是告誡我生氣時要花點時間冷靜下。
  • 「藏鋒7」不愧是聶導,一眼就真相——魏兄,好久不見
    我只知道問靈之術能與逝去之人進行溝通,一把刀也可以?」「普通的自然不行,但是修煉出刀靈的就可以。」藍忘機解釋道。正在這時,外面傳來了一陣腳步聲,聽著聲音,來的人大概有幾十個。魏無羨用眼神詢問藍忘機,後者輕輕搖了搖頭。於是,兩人並沒有急於找地方躲藏起來,而是留在原地。
  • 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雖然看似隨性灑脫,是一種樂觀豁達心態之體現,但在有些時候,這種讀書態度並不值得推崇,尤其在學習古代名言警句或古詩詞過程中,「求甚解」才是正確選擇,否則很可能會由於斷章取義而誤解古人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在被人欺負或吃虧時,世人往往會用「以德報怨」克制、安慰自己,並說這是孔聖人的名言,肯定錯不了。
  • 漢朝樂府詩歌以「冬雷」來襯託分離,古人對冬雷的理解對嗎?
    古人的第一種理解,冬雷有關農業和養殖業的收成流傳比較廣的一句就是「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其意思就是冬天打雷,十個柵欄的牛九個都會空掉。為什麼呢?因為根據古人的經驗,一般出現冬雷,氣候異常寒冷,所以就會出現牛羊被凍死的情況。
  • 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
    自古以來,書法中的筆法是一個很神秘的概念,一般為口傳身授,對於初學者,沒有老師指導,確實很難理解。而且很多書友也問過這樣的問題。那麼,到底什麼是筆法?如何理解筆法的本質?一、充滿神秘色彩的筆法古人對書法美的描述解釋從來都是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沒有筆法這一清晰的概念,對於書法的讚美基本上是抽象的比喻,充滿了感情色彩,著實令人難以理解。
  • 「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古人的暗示別不聽,可與風水有關!
    俗語:「切莫試人鞋」何解,你試過嗎?進來了解下總沒錯!文/婉清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雖然我們是四大古國之一,但細數其他三個古國,卻沒有我們國家這樣的文化保留和遺存。我們從不斷代,這是其他三個古國羨慕不來。也因此,中國的文化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最高深最精髓的,俗語就其中的表現之一。
  • 「藏鋒、回鋒,就是一筆寫不出標準筆畫而產生的畫字法」
    橫畫中常見的藏鋒、回鋒圖示當代流行的字帖中橫的寫法 甚至很多針對學生的書法教材上也畫有這樣的筆畫教學圖。網絡 上很多所謂的書法」名「家的書法教學視頻裡也在用這樣的方法教學。現實中的書法培訓教師也在用這樣的方法教。這是因為所謂的「藏鋒」理論已經在書法界廣泛流行。這些「老師」的老師從小受到的就是這樣的培訓。這樣的寫法看似很流行,很少有人去懷疑它的正確性。都把這個方法當作標準的練字方法。其實這種方法在清代就已經流行開了,這種圖示最早出現在清朝人蔣和所著的《習字秘訣》中,但這種筆法並不是真正的古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