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國內野蠻生長的國際教育,正以成體系成建制的國際課程姿勢,不但步步搶佔激烈競爭的教育市場,還在以悄無聲息的表象侵蝕我國的教育主權,我國教育的獨立性、文化的民族性、公民素養的基礎性都面臨極大的威脅。除眾多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之外,就中小學國際教育而言,當下正在各地攻城掠地,搶佔熱點市場,甚至連幼兒園也打著國際教育的牌子,深刻地植入國際教育的理念。
出現上述現象,與我們前些年提出教育要產業化的思想是分不開的,與我們擴大開放,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是分不開的。當然,隨著我國一部分人富起來,在物質條件改善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教育消費是無可厚非的,出國熱流從大學一直到中小學,過去的這些年可以說是形成了一股股巨大的留學熱潮。直到最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才清醒認識到國際教育表面繁榮之下潛在的深刻問題,開始出臺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國國際教育的野蠻生長態勢。比如,要求國際學校必須開設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學生必須達到規定的學業課時和學習標準等。但從現實執行層面來看,完全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根本。很多國際學校表面敷衍了事,完全沒有根據國家的要求重新建構課程體系,國際課程體系的運轉完全沒有受到任何波及。
以當下主流的國際教育為例,IB課程體系從PYP(國際小學課程體系)、MYP(國際初中課程體系)、DP(國際高中課程體系)以全建制全體系整體進入中國,有關國際學校都是從小學到高中一體化全納入教育,以IB官方教材為核心、以IB考試標準為引導,以國際高考為主的教育方向。
這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問題,經濟問題,其實教育也從來不是單個行業發展的問題。它牽涉到國民教育的全部:歷史教育、國情教育、文化傳承、公民責任等方面,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基礎教育對於他們一生的成長而言無比重要!
國際學校的課程體系除了知識與數據信息的非意識形態之外,滲透其間的價值導向、歷史文化、國家認同,都被完整地灌輸給學生。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數眾多的國際學校,還堅持不堅持本國的國民教育?國際教育還是不是屬於社會主義學校教育的範疇?我們培養的學生到底是中國公民還是世界公民?
看看這樣的現實吧。幾乎所有的國際學校,從小學開始淡化中文教育、強化英語課程。學生的母語體系包含著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基因,從小學開始,這些未來的中國公民卻在遠離自己的母語文化!當小學生升入初中、高中階段,學生的中文閱讀理解能力更是每況愈下。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學生將來是要出國留學的,擔心什麼呢?呵呵,持這種觀點的人卻沒有看到,這些學生中的絕大數是必定要回到自己國家的,那麼,等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後,對自己的母語文化是不是有些陌生的感覺?說好要培養他們的中國靈魂呢,現在卻只剩下中國肉體!要明白我們需要的是既具有家國情懷、又能學貫中西的社會精英,而不是一個個中英文化混雜不清的香蕉人呵。
在國際學校除了課程體系之外,學生活動也幾乎是清一色的西方特色。洋人的節日文化瀰漫著校園、洋人的思維方式和人際交流規範,都學的是西方標準。難怪,很多留學歸來的學生,因為在十幾年的求學期間完全浸泡在西方文化中,對自己國家的地理、歷史、國情的不甚了解,對日新月異的祖國變化不甚了解,最後難以融入到自己的故土文化之中。有的拿著花了巨額留學代價換來的所謂高學歷文憑,在國內卻很難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家長悵然、學生自己也茫然。
再來說世界眼光的問題。是不是學生能出國留學就具有了世界眼光了呢?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來看,大多數中國學生出國後卻難以融入到西方學生的社群中去,一是不敢,由於語言和能力的缺乏,二是不願,由於個人文化特質與情感獨立性的不足,仍然喜歡窩在自己的中國老鄉之中,因為即便在國際城市和大學,舉目望去,中國老鄉遍地都是,感覺全世界都是中國的啊,所以這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軌跡,並不能真正延伸至異國他鄉的文化中去。據說國外大學的老師無比嫌棄的是,很多中國留學生的語言交流非常困難,更不要說能主動參與課堂小組交流和提問,課後論文也不認真對待,以至於一些國外大學決定不再招收中國學生,以免降低自己的大學品味。雖然在出國留學生群體中也有極少數非常優秀的學生,但這仍然掩蓋不了當下中小學生出國留學大軍的低水平現狀。
有一所比較知名的學校提出要「培養走向世界的現代人」,我不知道這所學校在辦學多年以來是否反省過這一教育目標是否真的存在問題?我們發展國際教育的初心應該是培養走向未來的中國公民啊! 「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發展國際教育,萬萬不能捨棄了中華文化的根本、不能疏離了生養自己的一方故土,不能沒有深切的家國情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