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世界眼光、中國靈魂,為什麼就變成了中國肉體,世界公民

2021-02-08 老丁說教育

當下在國內野蠻生長的國際教育,正以成體系成建制的國際課程姿勢,不但步步搶佔激烈競爭的教育市場,還在以悄無聲息的表象侵蝕我國的教育主權,我國教育的獨立性、文化的民族性、公民素養的基礎性都面臨極大的威脅。除眾多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之外,就中小學國際教育而言,當下正在各地攻城掠地,搶佔熱點市場,甚至連幼兒園也打著國際教育的牌子,深刻地植入國際教育的理念。

出現上述現象,與我們前些年提出教育要產業化的思想是分不開的,與我們擴大開放,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是分不開的。當然,隨著我國一部分人富起來,在物質條件改善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教育消費是無可厚非的,出國熱流從大學一直到中小學,過去的這些年可以說是形成了一股股巨大的留學熱潮。直到最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才清醒認識到國際教育表面繁榮之下潛在的深刻問題,開始出臺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國國際教育的野蠻生長態勢。比如,要求國際學校必須開設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學生必須達到規定的學業課時和學習標準等。但從現實執行層面來看,完全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根本。很多國際學校表面敷衍了事,完全沒有根據國家的要求重新建構課程體系,國際課程體系的運轉完全沒有受到任何波及。

圖片來自網絡

以當下主流的國際教育為例,IB課程體系從PYP(國際小學課程體系)、MYP(國際初中課程體系)、DP(國際高中課程體系)以全建制全體系整體進入中國,有關國際學校都是從小學到高中一體化全納入教育,以IB官方教材為核心、以IB考試標準為引導,以國際高考為主的教育方向。

這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問題,經濟問題,其實教育也從來不是單個行業發展的問題。它牽涉到國民教育的全部:歷史教育、國情教育、文化傳承、公民責任等方面,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基礎教育對於他們一生的成長而言無比重要!

國際學校的課程體系除了知識與數據信息的非意識形態之外,滲透其間的價值導向、歷史文化、國家認同,都被完整地灌輸給學生。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數眾多的國際學校,還堅持不堅持本國的國民教育?國際教育還是不是屬於社會主義學校教育的範疇?我們培養的學生到底是中國公民還是世界公民?

看看這樣的現實吧。幾乎所有的國際學校,從小學開始淡化中文教育、強化英語課程。學生的母語體系包含著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基因,從小學開始,這些未來的中國公民卻在遠離自己的母語文化!當小學生升入初中、高中階段,學生的中文閱讀理解能力更是每況愈下。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學生將來是要出國留學的,擔心什麼呢?呵呵,持這種觀點的人卻沒有看到,這些學生中的絕大數是必定要回到自己國家的,那麼,等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後,對自己的母語文化是不是有些陌生的感覺?說好要培養他們的中國靈魂呢,現在卻只剩下中國肉體!要明白我們需要的是既具有家國情懷、又能學貫中西的社會精英,而不是一個個中英文化混雜不清的香蕉人呵。

圖片來自網絡

在國際學校除了課程體系之外,學生活動也幾乎是清一色的西方特色。洋人的節日文化瀰漫著校園、洋人的思維方式和人際交流規範,都學的是西方標準。難怪,很多留學歸來的學生,因為在十幾年的求學期間完全浸泡在西方文化中,對自己國家的地理、歷史、國情的不甚了解,對日新月異的祖國變化不甚了解,最後難以融入到自己的故土文化之中。有的拿著花了巨額留學代價換來的所謂高學歷文憑,在國內卻很難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家長悵然、學生自己也茫然。

再來說世界眼光的問題。是不是學生能出國留學就具有了世界眼光了呢?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來看,大多數中國學生出國後卻難以融入到西方學生的社群中去,一是不敢,由於語言和能力的缺乏,二是不願,由於個人文化特質與情感獨立性的不足,仍然喜歡窩在自己的中國老鄉之中,因為即便在國際城市和大學,舉目望去,中國老鄉遍地都是,感覺全世界都是中國的啊,所以這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軌跡,並不能真正延伸至異國他鄉的文化中去。據說國外大學的老師無比嫌棄的是,很多中國留學生的語言交流非常困難,更不要說能主動參與課堂小組交流和提問,課後論文也不認真對待,以至於一些國外大學決定不再招收中國學生,以免降低自己的大學品味。雖然在出國留學生群體中也有極少數非常優秀的學生,但這仍然掩蓋不了當下中小學生出國留學大軍的低水平現狀。

圖片來自網絡

有一所比較知名的學校提出要「培養走向世界的現代人」,我不知道這所學校在辦學多年以來是否反省過這一教育目標是否真的存在問題?我們發展國際教育的初心應該是培養走向未來的中國公民啊! 「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發展國際教育,萬萬不能捨棄了中華文化的根本、不能疏離了生養自己的一方故土,不能沒有深切的家國情懷呀。

相關焦點

  • 培養有中國靈魂世界胸懷的學生
    以國家的需求為己任,培養有中國靈魂、世界胸懷的現代人,成為一代又一代南外人執著追求的目標。2014年9月,鄒正出任南外校長。「努力把南外辦成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名校」,成為他根植於心的信念,也成為全體南外人促進學校發展的共同信念。致力於養育學生的「中國靈魂」,是南外教育的首要任務。
  • 一周校園新聞|培養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現代人
    東辰二小英語國際月「英語演講小明星」活動東辰二小英語趣味綜合素養能力大賽東辰一小全員賽課活動東辰中學數學月風採展活動東辰中學初中部「一封家書寄深情」的親子活動Study EnglishKnow the world東辰國際學校一直秉承「培養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現代人」的育人理念,
  • 中國大學生在紐約學做「世界公民」
    新華網紐約7月20日電(記者李博)由香港龍傳基金從香港各大高校挑選的30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20日開始了他們在紐約為期八天的訪問,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要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習如何做一名稱職的「世界公民」。  怎樣做才算得上是一名稱職的「世界公民」呢?
  • 楊梅:培養「中國心」的世界公民
    楊梅:有一首歌唱出了我的心聲,「不論何時,不論何地,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我想就是外國語學校更應該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我們的教育既要堅守著自己根植於炎黃血脈的教育高地,又要不斷開拓創新師生對外國際交流的視野與環境,精心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著「中國心」的世界公民。
  • 中國青年網:周有光——世界公民的大歷史眼光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3日電(見習記者 楊月)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0歲大壽的日子。周有光,著名語言文學家、思想家,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這也是一位力推語文現代化的大師,以「說真話」的治學精神和「接地氣」的現實關照,以世界公民視角關注中國,讓漢語和漢語拼音走向世界。
  • 青島樺川路小學:構建中國情懷、世界眼光的未來教育 培育世界公民
    學校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涵養國際融合理念,為學生打開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通道,培育世界公民。引導孩子關心國際時事,心懷天下100多天的超長假期終於結束,小學生們陸續重返校園。新學期伊始,樺川路小學把「疫情」當作生動鮮活的教科書,開展了「同心戰疫 心懷天下——共鑄愛與責任的中國力量」開學第一課。面對網絡上的海量消息,你是如何辨別真假的?在世界範圍內,人類歷史上曾爆發過哪些疫情?又是如何克服的?世界衛生組織是一個怎樣的組織?這個組織在疫情中都發揮了哪些作用?我們應該怎樣以自身行動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這是樺川路小學開學第一課上,老師給孩子們拋出的問題。
  • 國際學校要培養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
    多元的世界,每個人要有自己的歸屬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公辦學校還是國際學校都愈發重視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但是,強調國際化是否會讓孩子失去中國根基?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和中國根基之間又該是怎樣的關係?劉彥說,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世界公民中國心」。
  • 北京愛迪國際學校 培養心懷中國夢的世界公民
    未來,愛迪學校將運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量身定製課程,培養具有使命感的世界公民。回顧從引進到自研 承擔國際教育的社會責任中國學生能否在本土接受國外認可的國際教育?早在近20年前,擁有豐富海外求學經歷的愛迪學校校長Lydia Liu就開始思索這一問題。
  • 培養具有民族情懷的世界公民(圖)
    培養具有民族情懷的世界公民(圖)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中國靈魂的世界公民  校訓:說真話,做好人  校園精神: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  教師誓言:把心交給孩子,讓生命開花  學生誓言:讀書時認真讀書,玩耍時放心玩耍。說話要說真話,做人得做好人  《人民日報》海外版:東城根街小學是「緬懷大師、重溫近現代成都文化史的好去處」。
  • 深圳萬科梅沙書院院長王赫:培養具有中國精神的世界公民和領袖人才
    演講內容  11月21日,王赫校長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相信這也是許多教育從業者和家長非常關心的話題:    第一:萬科梅沙書院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第二:培養具有中國精神的世界公民和領袖人才    第三:基於21世紀核心技能的教與學
  • 中國情懷+世界眼光 邁格森深耕青少年高端教育的五載之路
    (原標題:中國情懷+世界眼光 邁格森深耕青少年高端教育的五載之路)
  • 大學應培養「有根的世界公民」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曾於2003年至2008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從2012年起,他出任崑山杜克大學的校長。在「985」大學和中外合辦大學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體制下擔任校長,角色的轉換常讓劉經南思索中外高教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異同。在劉經南看來,學校是為學生的成才建立的,沒有學生,學校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 山姆藤校:全面培養孩子成為「未來世界公民」
    近日,山姆藤校-UncleSam Online項目在中國的落地,為山姆大叔教育集團注入了新的基因。  山姆藤校-UncleSam Online是山姆大叔基於十年學術積累的全人教育在線內容平臺,旨在為中國3-18歲青少年提供優質、快樂、國際化的線上教育內容。名師薈萃,熱門IP繪本雲集,專業考試輔導,全面培養孩子成為「未來世界公民」。
  •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世界公民?
    什麼是世界公民教育?聯繫世界國際科學委員會(Conectando Mund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對世界公民的闡述是:他們心中時刻掛念著每一個人的尊嚴,認識到自己既從屬於本地,更屬於世界,並積極投身於建立一個更公正可持續之世界的行動中,他們從關係中學習,從思考中行動,從覺醒中共同生活,從成就中存在
  • 中國將官員派到海外 培養公務員「世界眼光」
    中國將官員派到海外 培養公務員「世界眼光」 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開始有組織地將轄區內的官員派到海外,接受有關機構的培訓。  此間專家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必須提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宏觀管理能力、創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對外交往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他們應當具備世界眼光,這直接促成了中國官員的海外學習熱潮。
  • 沒有中國史的世界公民
    事實上,連中國史都沒有了,只有東亞史。增加了日韓史。教育部長潘文忠堂而皇之的說,這是要讓臺灣人成為世界公民。2這不是出版社的錯。這是民進黨的108課綱指定的。而108課綱,則是從90年代李登輝搞臺獨教育的第一本他「認識臺灣」開始,長達20幾年臺獨教育的結果。
  • 培養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現代人
    「國際合作綜合英語教學實驗項目」通過英語教學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培養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同時解決了英語教學費時多、效率低、質量差等問題,對於我們思考如何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也有一定啟發。為什麼芬蘭中學生可以講包括2種外語的4種語言,而中國學生學了20年英語,一種外語都學不好,只會看不敢說呢?」這是馮增俊最初的想法。由此,馮增俊又聯想到學生學業負擔問題。能否讓學生有趣、輕鬆地學好外語,用一節課完成幾門課的教學任務?通過學外語促進智能提升來「減負」,並提升民族素質?這場教學實驗和教育研究,最初的想法源於上世紀末在深圳舉辦的一次內地與香港的研討會。
  • 培養優秀的世界公民——中華教育網專訪首善京師創始人曹文杰
    您為什麼會選擇教育行業,創辦首善京師呢?曹文杰:我一直在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也做了很長時間。基於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我看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美好的品格。而現在有些教育偏離了本質,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進入精英階層,也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沒有美好的品格作為深厚的基礎,一個人能力越強,破壞力也就越大。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摘  要]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包括四個維度,即熟悉本國歷史與傳統,學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在國際比較中認識中國特色,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高校要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搭建知識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全球理解力、跨文化溝通力和全球表達力。
  • 西浦|「世界公民素養」課程上線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抗疫之道」
    【MBA中國網訊】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對大學生來說,應該如何思考、如何做出反應?近日,為期兩周的「世界公民素養」網絡課程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啟動,旨在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抗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