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廠區變身文創園。本版圖片由主任記者李浩攝
衛工街44號。瀋陽紅梅味精廠舊址。
闊別十餘年,踏進曾經的廠門,年已七旬的張青山,仍能沿著記憶中的路線,直達發酵樓車間,在高度幾乎接上房頂的兩個巨大圓柱體前,停下腳步。
「這是發酵罐,始建於1961年,我們都管它叫『大罐兒』。」看著「大罐兒」,張青山的目光像是在看失聯多年的老友,與它有關的記憶開始復活。
「大罐兒」青春
瀋陽紅梅味精廠始建於1939年,是國內最早生產味精的企業。1971年,剛21歲的知青張青山,分配到瀋陽紅梅味精廠,在發酵車間工作,認識了「大罐兒」。
「發酵是味精生產工藝最前端的一道工序,就像蒸饅頭要先發麵一樣。」張青山說,糧食經過澱粉水解,產生葡萄糖,經過細菌發酵,產生穀氨酸,再經過提取、結晶等等,一共要經過三十幾道工序,方才誕生一粒小小的味精。
張青山回憶,聽老工人講,1961年,味精廠改進生產工藝,從水解法改進成發酵法,引進了8個「大罐兒」。對「大罐兒」,張青山的感情太深了:「每一個角落,甚至每一個螺絲,都有我的手跡。」每天想的都是怎麼讓「大罐兒」工作得更好,張青山琢磨出了13項技術革新,提高產酸、節電,寫進了廠志。
如今老友還在,周遭卻換了光景。不再有機器低沉的轟鳴,不再有發酵刺鼻的味道,不再有工友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輪番接檔的藝術展,是印象派、超現實主義,是觀展人的閒庭信步。
「大罐兒」所在的發酵樓,房頂有大跨度的三聯拱,是紅梅廠區內最具標誌性的一棟建築,始建於1945年,現在是瀋陽市文物保護建築、瀋陽市一類歷史建築。隨著老廠區被整體改造為紅梅文創園後,「大罐兒」作為發酵車間的標誌,也被保留下來。
抹不去的記憶
從發酵原料的車間,到發酵藝術的展間,前者豐富味蕾,後者滋養心靈。這樣的空間轉變,不能不說是一種奇妙的安排。而對於張青山來說,傷感卻是難免的,因為這意味著一個輝煌時代的結束。
紅梅牌味精,誕生於1962年,於1979年、1983、1988年三次榮獲國家質量金獎,每一次都見證了紅梅味精在生產工藝和生產方式上的創新和進步,是全行業的佼佼者;1997年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味精行業的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填補了瀋陽乃至整個東北沒有馳名商標的空白。
「紅梅這個牌子,就意味著信得過,到海關出口都不用檢查。為啥?那是咱老廠精益求精的精神。」說起曾經的輝煌,張青山語氣裡都有了力量。
紅梅集團2012年申請破產,2014年正式宣告破產,「紅梅」商標易主,只留下約6萬平方米的廠區和13處遺存工業廠房。
過去並未過去
聽說老廠區改造成文創園對外開放了,張青山約上過去的老工友,走進曾經熟悉的「花園式廠區」,看望碩果僅存的2個「大罐兒」。
廠區最老的建築,是始建於1939年的生產原料庫,現在是可容納千人的Live House(室內音樂現場),每年引入音樂類演出多達200餘場;曾經的辦公大樓,已改造成為創新型辦公空間,入駐家居體驗館、買手店、設計師聯合辦公區等,作為文化及設計產業的共享集合場所,成為紅梅文創園的核心業態;臨街的廠區建築,已經開滿了特色餐飲店,食客如織,穿梭其間……
撫今追昔,張青山掩飾不住地難過:「畢竟在這奮鬥了大半生,回想起當年景象,有不少美好的記憶。但是,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過去也並不會真的消失,因為過去構成了現在。就像張青山看望「大罐兒」時說的:「在我們心裡,紅梅這塊牌子沒有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