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讓孩子學會自控,很有難度。
擺在孩子面前的棉花糖,只要伸手就能拿來吃了。
但如果可以控制自己暫時不吃,等到實驗結束後,就能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控制自己的能力,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有。
但不自覺的小朋友,只想享受眼前的快樂。
如何讓孩子學會抵制誘惑,學會控制自我,培養耐心與毅力,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1
制定規則
孩子的自控力是培養出來的,不能光靠說教,更不能靠打罵,必須建立規則。
我們可以針對生活的各個方面,跟孩子一起約定合適的規則。
比如學習時不能碰手機、看電視、吃零食,專心學習,直到完成當天的作業。
吃飯時遵守餐桌禮儀,使用公筷,安靜用餐,不玩鬧,不離開飯桌。
外出時牢記文明禮儀規範,遵守交通規則,禮讓他人,尊老愛幼,注意言行舉止等等。
父母給孩子制定的規則一定要具體,直接跟他說明要這麼做。如果只說大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
有了規則的限制,加上父母的約束,孩子就不會因為任性而處處闖禍。
要注意的是,父母給孩子制定的規則不宜太多,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給孩子一定的探索與進步空間。
制定規則後要嚴格執行,獎懲分明,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2
樹立目標
教育孩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學會自控,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給孩子設定合適的目標,讓孩子一點點地進步,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孩子沉迷手機?那就給他定一個每次只能玩一小時的目標,然後定半個小時、15分鐘……
孩子作業拖沓?那就提前跟他約定好,今天完成作業不能晚於幾點鐘,明天也要繼續保持,直到慢慢提高學習效率。
如果孩子表現出色,進步明顯,父母要多鼓勵多表揚,認可他的表現,誇讚他今天又比昨天進步一點點。
除此以外,父母還可以給孩子一些實質上的獎勵,如允許孩子玩耍半小時,帶他出去逛街等等。
樹立目標是為了給孩子動力,當他知道自律能夠得到獎勵時,他就會為了獎勵而改變自己。
這個改變的過程,就是孩子學會自控的過程。
根據孩子的水平來設定目標,上下浮動,讓孩子既看得到希望,又能真正提高。
3
培養習慣
對於小孩子來說,小時候打好一切好習慣,比什麼都重要。
那些上學時就高度自律的孩子,長大後基本不用擔心,因為這個好習慣會伴隨他們一生。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也可以從習慣入手,當孩子習慣了一種行為,就不會輕易放縱自己。
1.培養守時的習慣
利用好鬧鐘,讓孩子早睡早起,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該做的事情。
平時不能夠拖拉,赴約不能夠遲到,養成守時的習慣,讓孩子做事乾脆利索。
2.培養自律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建立正確的秩序,該學習就學習,該睡覺就睡覺,孩子會逐步形成習慣。
自律的前提是他律,父母首先管理好孩子,孩子才能學會自我管理。
3.培養自我管理的習慣
和孩子一起,每天找個時間反思一天的事情,哪些地方做到自控就加分,哪些地方不能自控就扣分,然後總結一天的分數。
鼓勵孩子在失分項多改進,越是偷懶的地方越要約束自己,孩子在高分效應的帶動下會不斷進步。
4
承擔後果
孩子不自律,有的父母不管不理,有的父母大聲斥罵,這都是沒有用的。
只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承擔了不自控的後果,他才願意做到自律。
比如說孩子因為貪玩做不完作業,家長不用罵,也不要直接幫他們完成。
先告訴他,如果不完成作業,老師就會懲罰他,可能要罰抄書,要留堂。
孩子若不聽,就讓他帶著空作業本回學校。當孩子體驗到被懲罰很丟人時,也就明白了要對自己的偷懶負責。
教育孩子也需要試錯,給他機會去試試,去承擔犯錯的後果,這能夠讓孩子更深刻地吸取教訓。
孩子並非真的不懂事,他只是需要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習控制自己。
有時候,父母要把孩子當做成人看,教他學會承擔責任,讓他真正成長起來。
5
做好榜樣
習慣養成的初期總是困難的,在孩子還沒能夠自律的時候,必須依靠他律,也就是說,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動作拖拉,不是他愛偷懶,而是他覺得這件事很難,不敢輕易邁出第一步。
在這個時候,父母就要給予孩子信心與勇氣,主動陪著孩子一起完成。
有個媽媽為了讓女兒自覺學習,跟孩子一起制定了計劃:
每天一起寫日記,一起讀書,一起背兩首古詩。
在媽媽的陪伴與引導下,女兒不再覺得學習是件枯燥的事情,反而跟著媽媽你追我趕地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父母首先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做孩子自律的榜樣,給孩子正面的示範與影響。
手把手地幫助孩子自我約束,從小習慣做起,逐漸將自律的習慣投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6
信任孩子
幾乎每一個自控力差的孩子,都有一對不信任孩子的父母。
有時候孩子想做手工,卻被父母質疑「搞破壞」,有時候孩子學習太久了想休息,卻被父母責怪不用心學習。
更常見的是,當孩子正在專心做一件事情時,父母卻反覆地提醒叮囑,讓孩子感到不被信任,甚至覺得被羞辱。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最終變成父母最害怕的模樣。
喬伊斯·布拉澤斯說:「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不能只說「我相信你」,更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放手讓孩子大膽嘗試,獨立完成。
不能只說「你真棒」,更不能一味否定與打擊,真正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養出自信的孩子。
因為父母的信任,孩子會感激,並且時刻提醒自己要表現得更好,不讓父母失望。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才是孩子最大的「內驅力」,心中有夢,眼裡有光,前途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