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孤獨嗎?

2020-12-15 隨心說藝

我覺得活著本質上是孤獨的,藝術是我們試圖擺脫孤獨的某種探索。

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定義題目中的藝術,但我總感覺藝術只是這個世界中,自然存在的一種美、和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藝術本身其實是不需要呈現的,特別是呈現給我們人。甚至你看不看得見它、崇拜不崇拜它、讚嘆不讚嘆它都不影響它的存在,它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些本真的存在。我覺得它沒有什麼孤獨不孤獨,就算你發現不了它,也有別人會發現它。

油畫作品

每個藝術家不過是恰好被選中了,或者看到了某些藝術的真諦,欣喜若狂地把它描繪出來,甚至不惜以自己為載體。為之瘋狂、也為找到它瘋狂。

所以所謂「創作」,也許就是藝術家為了找尋、描繪「藝術」,或苦心竭力、或渾然天成的一個探索過程。我們的孤獨感不會體現在「創作」之中,創作本身只是求索。但當作品呈現一二、呈現全部之時,我們關注創作者的感受,才有了「孤獨不孤獨」的評判。

在創作的過程中,如果有同伴時時理解你的創作動機、表達原理、藝術手段,我們怎麼會孤獨呢?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哪怕這世上只有這一個人,孤獨感都會被瞬間衝刷。

如果完全創作完成,呈現了成品,即使生前無人贊同,但死後有了真正的知音,那他活著的時候也許很孤獨,但能保有這孤獨感窮盡創作,也無非是對藝術的本真窺見一二。面對藝術,他絕不感到孤獨,因為他和美同在;只是面對人,他可能才感到無人理解吧。

然而我們活著,與人之間終歸無法事事想通。從生到死,或早或晚,孤獨不是常態、就是終態。與至親之人都可能終其一生無法相知,更何況想在這短短一生得一知己?

就算一生不停地靠向某個群體以獲得某種認同感、安全感,只要個體遇到圍繞自身的事件,那感受經歷、獨自疊加的種種,終究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感同身受。我們只是追求,那看似共通,既無法證偽,也無法證明的世間真諦。

比如,我們都為一朵廢墟上開的小花而振奮感動;又為一場英雄遲暮歸於平凡而感嘆。這些大概才是「共鳴」的基礎。所以藝術也許就是這樣一個,讓所有人在感性和美的認知中,求得「共鳴」的、擺脫孤獨感的東西。

那麼就算一個人一生都沒有真正的知己,但能從藝術創作中,窺見這世間大美,留下或與今生、或與後世之人,有一瞬心靈相通的作品,也不算孤獨吧。

相關焦點

  • 在某種程度上,婚姻是對女性的一種謀殺?
    大家吐槽嫂子管得緊,哥們哂笑:一看你們就是沒有親自結過婚,女人結婚後,像我老婆這樣的,沒有工作,全身心撲在家庭上,原來的朋友漸漸疏遠,生活變得狹窄,我作為男人當然要體諒,走哪我也願意帶著她。一席話說得朋友們拍手叫好。然而最新的消息是,哥們出軌了公司裡一個新來的實習生。
  • 《天才瑞普利》: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人人都是雷普利
    有時想想,雷普利固然是天才的,但也是孤獨且痛苦的。《白夜行》中的桐原亮司,至少還有唐澤雪穗,至少還有一個在陽光下手牽手散步的希冀。而《天才雷普利》中,在影片最後,當麥克被雷普利親手殺死之後,世上就再沒有人可以和雷普利進行正常的交往,再沒有人可以傾聽他的歌曲,也再沒有人可以認識真實的雷普利。那個曾經的少年被拋棄在了亞得裡亞海裡,隨著的屍體一起遠去。
  • 「在某種程度上」 用英語怎麼說?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簡單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太多的事情無法確切地說明很多時候不過「在某種程度上
  • 「在某種程度上」英文怎麼說?
    在……程度;在……程度上to a certain extent / to some extent / to an extent 在某種程度上We all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會記住美好時光而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 民主一定要在某種程度上是「假」的?
    我反覆強調,民主一定要穩定,一定要在某種程度上是「假」的。什麼意思?競選雙方在核心價值觀非常一致,爭的是政策層面的事情,甚至就爭權奪利,爭來爭去意見差別也不是太大。但是美國民眾的這一發展並沒有在美國政治上有充分的表現。
  • 帝國大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紐約的象徵之一
    帝國大廈樓高381米、總103層,1951年增添了高62米的天線後,總高度為443.7米,該建築由Shreeve, Lamb, and Harmon建築公司設計,為裝飾藝術風格建築。86樓觀景臺這裡是紐約市最高的露天觀景臺,102樓觀景臺是室內的,86樓風大,102樓室內據說有玻璃反光效果不好,沒上去,現場上去的人不多。
  • 憂鬱藝術:極度孤獨的人,才能畫出一個極度孤獨的超驗世界
    憂鬱藝術(Melancholic Art),是新加坡插畫師Piyathip用來概括自己作品的詞彙。這一詞彙並不代表著某一流派或者某種畫法,它只是一個孤獨的人在直面孤獨時的一種勇氣。孤獨並不一定會走向憂鬱,而憂鬱的人註定是孤獨的。水彩,作為一種顏料,本沒有任何情感,直至它被畫者染於紙上;情感,作為一種感受,本沒有任何顏色,直至它亦被畫者染於紙上。
  • 《孤獨的大師》:十三位藝術大師,十三種孤獨的寫法
    孤獨是藝術的「催化劑」,也是藝術家的人生底色和創作常態,更是現代人在生活中常遭遇的一種情感體驗,本書通過講述這13位藝術大師的成長和藝術生涯故事,來詮釋孤獨與自由、毀滅與創造的張力,給困境中的人們提供力量與啟迪。每一篇故事深刻雋永、有識有料,人物逸文、藝術賞析、生命哲思匯於一爐,必將為讀者帶來充實而豐富的閱讀體驗。(作者:方寸)
  • 性取向在某種程度上可隨時間改變?
    之後一家人帶上遊泳用具,坐上車,去到泳池待上一整個下午。馬特說:「周末就是屬於家庭的時光啊。」馬特和希拉的幸福婚姻已經維持了11年多了。馬特把希拉看作他的靈魂伴侶,即便用整個世界跟現在的生活做交換,他也不願意。然而,在一些人眼中,馬特現在的生活只是一種假象,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全身心投入的丈夫和父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馬特曾經是一名同性戀者。
  • 老師的言教身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社會的意識和觀念傾向
    我想,他是很很願意看到國內的教育師資素質可以提高到一個更具有理想性的程度的。或許在他看來,國內的教育師資素質確確實有需要,而且有必要這麼做。換而言之,那就是說存在著某些缺憾了,正如俞洪敏先生所說的不願在知識面方面的自我提升。他說的是事實嗎?網上反對的人有些,這些人好像也就是吃老師這碗飯的人在不服。
  • 其實說腦子進水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問題。。。#冷知識
    其實說腦子進水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問題。。。。28 來源:天天學點新知識 原標題:其實說腦子進水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問題
  • 何多苓傷痕繪畫經典傑作,洞見孤獨和傷痕唯美中的藝術原力!
    藝術潮流是令人興奮的藝術家是孤獨的。「藝術潮流是令人興奮的,但藝術家是孤獨的。」當問及如何看待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美術界影響巨大的「四川現象」時,何多苓用「時勢造英雄」總結了自己對當時的看法。後來,油畫家程叢林畫的《1968年×月×日雪》、羅中立《父親》等作品陸續問世,在社會上反響非常大。從羅中立的《父親》獲金獎開始,當時全國美展一、二、三等獎的獎項基本都是被四川美院囊括,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四川現象」這股藝術潮流。當時,每個藝術家在這股潮流裡,都很激動和興奮,熱衷於創新和挑戰。被歸為「傷痕美術」卻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路子。
  • 蒙雷亞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皇馬並不需要引援
    ——皇馬今夏沒有進行引援 沒錯,他們沒有像其他豪門一樣引進新援,但他們仍然是皇馬,同樣的一批球員在上賽季拿到了西甲冠軍,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並不需要引援。他們在攻守兩端非常平衡,尤其是防守端表現得很出色。這場比賽將會非常困難,我們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武器戰勝他們。
  • 孤獨,其實是一種享受
    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可以不用做,只是安安靜靜的,把孤獨當成一種享受,在孤獨中找回自由的靈魂。把現實生活的瑣事全部拋到腦後,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旅遊,享受孤獨寂寞,或者是一個人靜靜的看書,沒人叨擾。
  • 裸辭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救自己嗎?
    裸辭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救自己嗎? 只是關於 工作到一定程度上 連自己都很抗拒
  • 《孤獨的價值》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在生活裡,你什麼時候會覺得孤獨?孤獨到底是什麼呢?日本作家森博嗣在《孤獨的價值》裡寫道:它是一種能夠蠶食人們的心靈,甚至能夠逼迫人尋死的東西嗎?這個答案前半句像是陳述句,後半句卻是反問句。但孤獨他解釋說「不擺脫孤獨也沒關係」。人生在世,錢財沒有那麼要緊,同伴也並不是必要的,孤身一人也是能生活下去的。
  • ...理論上莫斯科50%的居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保護。但大規模接種...
    索比亞寧說,理論上莫斯科50%的居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保護。但大規模接種疫苗仍然是最重要的事,這已經有望開始。莫斯科已設置了約300個疫苗接種站,配備了冰箱等必要裝備和人員。此外還建立了用於民眾接種登記的電子信息系統,一切都準備完畢。
  • 熟悉的周星馳,陌生的孤獨症
    自閉症,其實最貼切的翻譯是孤獨症(以下統稱孤獨症),醫學上稱之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以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syndrome, AS)為代表的疾病的總稱。孤獨症患者的社交情況、認知和接受技能都很糟糕。
  • 為什麼會有些人是異常孤獨,總覺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普通人如果這樣,往往有某種缺陷,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自卑而又敏感,怕自己的隱秘被別人發現、議論,怕別人以有色眼鏡看自己,就下意識把自己包裹起來,保護起來,成了「套中人」,卻又有一顆渴望愛的心,渴望理解的心,外表有多冷,內心就有多熱,但始終跨不過心中的那道坎。
  • 《人生的片面》:孤獨與熱鬧,哪一個才是自己的人生?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有這麼一種現象:人到了一定的階段,便會有一種認命的傾向,或衝動。這件事,往往是發生在上了一定年紀的人身上的,暫且算是某種程度的「知天命」吧。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這樣的設定,好像到了某個年紀就該怎麼樣。比如,學生就該學習為主,出社會了就該以發揮社會價值為主旋律,至於什麼時候做自己呢?好像只有兩個部分了,孩提時期和老年,或者體面點的就是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