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人世無爭,不屑與人世有爭,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2020-12-15 雪劍傾情

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看透,從哲學的角度看,即從表象看實質,從現象看本質。現象是變化莫測的,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獨特的眼光。

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在香港大學就讀的第二年,張愛玲看到國內知名的雜誌《西風》登出一則徵稿啟事,是為紀念雜誌創刊三周年的比賽徵文,也是五百元懸賞徵文啟事,題目叫作「我的……」。

此時的張愛玲隻身一人來到香港求學,母親再度出國,留下的錢只夠支付她的學費,生活過得甚是拮据。

她心動於這五百元的獎金,希望自己能夠掙得一筆可觀的生活補貼費用。

不久,她用中文寫了一篇散文《我的天才夢》並投稿寄予了國內《西風》雜誌。

如果能獲得名次,就有首獎獎金五百元,這就能補貼張愛玲在港大的開支。

《我的天才夢》是張愛玲的一篇自傳性質的散文。早在1932年,她在聖瑪利亞上中學的時候,就在校刊《鳳藻》上發表過一篇散文,這次投稿是有以下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獲得獎金五百元,二是為了在名雜誌上「一鳴驚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熙熙攘攘,皆為利往

《我的天才夢》一文顯露出張愛玲在寫作上極高的天賦,以及早慧、怪癖、自戀的特點,並且顯露出張愛玲那種渾然天成的憂鬱基調。

在港大是全英文授課。張愛玲雖然很久沒有用中文寫作,但這篇文章用中文修改後,文筆幹練,思想成熟,她以自述的口吻敘述,以一個富有靈氣的「天才少女」刻畫了自己種種超乎尋常同齡孩子的「天才」。

她在文章的開頭寫道:「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缺點。世人會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怎樣選擇音樂或美術作為我的終生事業……」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

而在文章的最後張愛玲做出這樣的結論:「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

用「華麗的袍」來形容生命,用詞大膽,極力地凸顯文字的張力和切膚之感。「爬滿了蚤子」,描繪的是她筆下的人生,那些瑣屑裡帶著真實的煩惱,同樣有切膚之痛。

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喜歡自己作品的人。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

她的作品裡的每一句話無不滲透著生命的真諦,無不貼切地反映著我們的魂縈。

在這篇散文裡,我們聆聽的是一個天才少女的心靈獨白。我們讀得出那流露在字裡行間的自信,甚至有那麼一點點的自負。

她在港大的朋友炎櫻也說:「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喜歡自己作品的人。」

因為徵文啟事中規定字數,張愛玲只好把這篇長文一縮再縮,頗有些「千古文章未盡才」的遺憾。此次徵文共有六百餘名應徵者參加,其中十三人得獎,照啟事原來規定,獲獎者應是十人,因投稿踴躍,稿件難以割捨,組織方又增加了三個名額。

但是張愛玲的佳作僅名列榮譽獎的最末位。

獲得第一名的是一篇悼亡之作《斷了的琴弦——我的亡妻》,文筆內容俱一般,且字數超過規定的許許多多。在張愛玲看來,該文章遠不如自己的參賽文章。

張愛玲的這篇《天才夢》最終在文學界得到了公認與肯定,也成了她的成名作。這篇文章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出名要趁早呀,不然就來不及了……」,激勵了當時無數的有志青年。

而後雜誌社將獲獎作品集出版所用的書名也定為《天才夢》。這就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轟動上海的,張愛玲的名作集《天才夢》。

張愛玲顯然對這次評獎結果是憤懣難平的,沒有獲獎的同時,卻使用了她的文章標題。

千古文章未盡才

這天,同學蔡師昭一邊分信一邊念名字,念到了張愛玲。她還以為是姑姑來信了,興高採烈地拆開,卻是《西風》的獲獎通知,不由又驚又喜地「呀」了一聲。蔡師昭看到她的樣子,便笑著詢問什麼事情這麼開心。

她將信遞了過去,此時此刻無比希望有人可以分享她的快樂與榮譽。如果可能的話,她願意與所有的人分享,可惜同學們大多是華僑,多半不懂中文,就只有蔡師昭熟悉中文報刊。

蔡師昭是天津來港大的學生,二十出頭,在同學中年紀稍大,為人穩重,家教嚴謹,父母給她取名師昭,就是要她效法《女訓》中的班昭,這種觀念顯然守舊。

因為比同學們年長几歲,為人又比較善解人意,對張愛玲的生活處境很是了解,深知得獎對於張愛玲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等了許多時日,正式的通知單終於下來了,但白紙黑字上卻寫著張愛玲是第十三名。並非頭等獎,僅僅是榮譽獎第三名,排在最末位。

身邊的同學還在等著進一步分享她的快樂,看到印有《西風》雜誌社字樣的信封,便詢問她是不是得到獎金了。

「不是頭獎。」張愛玲訕訕地笑著,把通知單遞給蔡師昭,聲音低低的,頭也低低的,她感覺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強烈的打擊。

蔡師昭看了,含含糊糊地嘟噥了一句「怎麼回事?」便不再說什麼,也不便說什麼。臉上沒有什麼表情,也是不知道該做何表情。她替張愛玲覺得可惜,於是張愛玲也就越發覺得難堪了。

對於自尊心和好勝心極強的張愛玲而言,她深深地被《西風》獲獎事件傷著了。「窮」字已經像個紅字般烙在額角,讓她羞窘。

好在,這次徵文的失敗卻激發了她的創作動力,也讓我們看到了早期張愛玲為數不多的一些逸事。

「窮」字已經像個紅字般烙在額角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幾年之後,當我們再次讀到她的這篇徵文作品時,張愛玲已經是上海文壇上橫空出世的女作家。

但是徵文這次遭遇,從此成了壓在張愛玲心底的一塊石頭,長達大半輩子之久。

後來張愛玲離開祖國,時隔了幾十年後,她的最後一部作品《對照記》於臺北的《中國時報》第十七屆文學獎上榮獲特別成就獎時,《中國時報》負責人請她寫一篇得獎感言,於是她再一次提起當年徵文的事情,提筆寫了篇《憶〈西風〉》。

此去經年後,只剩下淡然心態。

給晚年的自己一個最後的交代:「得到《時報》的文學特別成就獎,在我真是意外的榮幸。這篇得獎感言卻難下筆。三言兩語道謝似乎不夠懇切。不知怎麼心下茫然,一句話都想不出來。但是當然我知道為什麼,是為了從前《西風》的事……」

「1939年冬還是下年春天?我剛到香港進大學,《西風》雜誌懸賞徵文,題目是《我的……》,限五百字。首獎大概是五百元,記不清楚了。全面抗戰剛開始,法幣貶值還有限,三元兌換一元港幣……」

「我寫了一篇短文《我的天才夢》,寄到已經是孤島的上海,由於字數受限,我改了又改,一遍遍數字數得我頭昏腦漲……不久收到全部獲獎名單,首獎是《我的妻》,我查看了這篇文章沒有受到字數的限制,而且比你們要求的數字長了好幾倍,從寫夫妻認識經過開始一直到婚後貧病,《西風》始終沒有提為什麼不計數字,破格錄取……」

「五十多年後,有關人物大概只有我在,由我一個人自話自說,片面之詞即使可信,也嫌,這些年了還記恨?」

「當然事過境遷早已經淡忘了,不過十幾歲的人感情最劇烈,得獎這件事成了一隻神經死了的蛀牙,所以現在得獎也一點感覺都沒有了。隔了半個世紀還剝奪我應有的喜悅,難免怨憤。

「《西風》從來沒有片紙隻字向我解釋,徵文結集出版還用了我的題目《天才夢》,欺負我當時只是個大學生。」

出名要趁早

這篇感言是目前為止所知道的張愛玲生前公開發表的最後一篇文字,甚至可以稱作「遺言」,她竟是帶著這樣一個巨大而瑣屑的遺憾去世的。

徵文事件在張愛玲長達大半輩子的生命裡如同一個刺扎在心底,隱隱作痛,但她從未在大眾面前去爭論什麼,而是潛心用寫作去證明自己的實力。

大概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她一再地說「出名要趁早」這句經典名句,因為成名到的太晚,快樂也就來得不那麼痛快。

平淡的敘述往往透著悲涼

我想,經歷了人生起起落落的悲歡離合後,看慣了人世的千迴百轉,她才有了堅定走下去的底氣。只有逍遙無所待,不背負著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去行事,才能方得始終,摶扶搖而上九萬裡。

就算在當下,誰也不能否認張愛玲是空前絕後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讓人久讀不厭。那種文字,精緻到只有中國的文字才能表達出來,迷惘到只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才能產生,冷靜到只有張愛玲才能寫得出。

看她的作品,常常可以感受到隱伏在後面的那種對人生的絕望。平淡的敘述往往透著悲涼,看向別人,也看向自己。

回顧走過的路,人世間無謂的紛爭是何其渺小。日月星辰,江河湖海,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看透世事、此去經年後,只剩下淡然心態。不與人爭,並非一种放棄有所作為的心態,而恰恰是一種不忘初心、不為追名逐利去做自己心中所厭之事的人生觀。正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結束語

與人世無爭,不屑與人世有爭。

在認清世事後,仍能做到「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恬靜淡然的人生智慧與處世之道的人,值得尊敬。

作者|安雨《張愛玲:才華是女人最大的底氣》

授權|春風化雨

排版|李子語

審核|阿紫

【熱點話題】關於#張愛玲#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雪劍討論~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與人世無爭,不屑與人事有爭,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想開看透,心亦無憂看透,從哲學的角度看,即從表象看實質,從現象看本質。現象是變化莫測的,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獨特的眼光。在香港大學就讀的第二年,張愛玲看到國內知名的雜誌《西風》登出一則徵稿啟事,是為紀念雜誌創刊三周年的比賽徵文,也是五百元懸賞徵文啟事,題目叫作「我的……」。
  • 張愛玲:浮華褪盡,人比煙花寂寞
    想起她,總忘不了那張塵封多年的黑白照片,穿一件舊色卻華麗的旗袍,昂著高貴的頭,孤傲又漠然地看著凡塵往來,那麼的不屑,那麼的無關悲喜,她是美的,帶著極致的璀璨,亦帶著堅定的孤獨,她做個尋常平庸的女子,自是不能,在她還未邂逅過愛情的時候,就已知曉愛是一場局,聰明如她,也只能做個局外人,
  • 張愛玲的小說有什麼特色?
    這兩點,張愛玲把握的很好。在張愛玲的筆下,幾乎每個故事都是有頭有尾,都是完整的。人物的性格發展在情節推進中得到完成,具有整體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徹底的,其最大的特點是不好不壞,亦好亦壞,她的作品裡沒有一個完美無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沒有一個作惡多端、壞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帶有舊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點的人物。
  • 張愛玲筆下的經典句子,句句入心,總有一句能讓你熱淚盈眶
    世人評價張愛玲都說她性格涼薄,孤傲冷漠,其實要是一個人從來沒有被人愛過,哪怕你曾經很熱情,也早就被磨得乾乾淨淨了。也有人說,張愛玲的作品裡是沒有溫度,沒有光的,其實她只是把人性看透了。我喜歡張愛玲,愛的不僅僅是她的作品,更是她骨子裡透著的那股清醒勁兒以及那一絲的涼薄。最近重讀了小說《半生緣》,裡面有四句話我印象深刻,這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把張愛玲那種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得一覽無餘。
  • 就讀貴族學校時的張愛玲:獨來獨往 受人排斥
    那時,她說,我想死的心都有了……看三毛寫文章,看到她寫到孤單時讓人心驚。沒有玩伴,自己把自己關起來,被老師畫過黑眼圈之後就成為了異數,自閉症,很多年不出門……現在讀起來,內心悲哀,遍野幽咽。所有孤單的人,都曾經是異數,與主流、與大多數,格格不入,但這造就深度與光芒。總是會想起卡夫卡。一個人孤單地與社會隔絕,與世人隔絕。
  • 張愛玲弟弟為何遭家人冷落?英文遺作《雷峰塔》流露情節讓人寒心
    凡是了解張愛玲家事的人,都能看出這三部小說的「自傳」性質,張愛玲在與經紀人宋淇和鄺文美的信裡也談過這一點:「我在《小團圓》裡講到自己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的好。當然也不是否定自己。」「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洩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
  • 只要還有人讀書,張愛玲就永遠不會消失
    鏡子裡反映著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迴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帘子已經褪了色……鏡子裡的人也老了十年。(《金鎖記》)比起她最鼎盛風光的時期,這照片也已經整整老了五十年。半世紀以來她行跡難覓,公開發表的近作亦寥寥。
  • 如何擺脫充滿負能量的垃圾人:不爭不屑,保持沉默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同情她的遭遇,同意她的判斷,和她一樣恨那些傷害她的人,但不想讓她沉淪於此。畢竟人生短暫,陽光普照的日子並不多,何必再自己平添那麼多的陰霾和灰暗呢。茫茫人海中,最難以計數的就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故事,有紛爭,有猜忌,當然,一樣會有溫馨,有幸福。
  • 喜歡張愛玲的一句話,只有20個字,卻觸動了很多人的心
    都說喜歡張愛玲的女人有一顆柔軟的心,容易陷入感情,也容易為情所傷,可不知道說這話的人知不知道張愛玲有這樣一句話:「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這個男人在文學方面和張愛玲有著共同語言,而且他能言會道,非常有手段,很懂得怎樣俘獲一個女人的心。
  • 張愛玲評胡蘭成《山河歲月》:實在寫得太蹩腳
    而彼時張愛玲竟是以借書的名義主動寫信給他,看著有些奇怪。即便當時她已經著手寫過去的故事而欲有所參考,以張愛玲之聰慧,分明也知道胡蘭成身邊不可能會帶有《戰難和亦不易》與《文明的傳統》等昔日在汪政府時期的政論集。所以難免有人會說,這是張愛玲的試探。可是試探些什麼呢?以前查理先生(杜至偉)認為是胡蘭成在《山河歲月》中文字功夫的蛻變觸到了張愛玲,遂有此試探。
  • 只要還有人讀書,張愛玲就永遠不會消失|百年誕辰
    而哈金畢竟比張愛玲幸運得多:他所處的時代,西方人已經有較多耐心和同理心對待中國婚戀現實的複雜與獨特性了。回到《五四遺事》。在漫長到無望的等待中,密斯範迫於家庭壓力與當鋪老闆相親。然而羅此時其實已離婚在即,甫一成功立刻借媒妁之言負氣娶了別人,而密斯範婚事並不順利。這時又有好事者安排範羅重逢。果然他們也就如電影小說常見橋段般迅速舊情復熾起來:「羅這次離婚又是長期奮鬥」。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下)
    張愛玲過時了嗎?如果這樣問的話,那就問問魯迅過時嗎?老舍過時嗎?好看的文字都是超越時空的,直擊心靈的,並且隨著光陰的推移,愈老愈有嚼頭的。7. 張愛玲其人其作對你有什麼影響?我這個人看過的人、讀過的書可能會存在腦子裡,但不會指導我的行動,所以談不上影響。
  • 張愛玲一生為愛所困,三心二意的胡蘭成,到底憑什麼收服了她的心
    胡蘭成雖說身份敏感,人品也不怎麼好,但是揪住了張愛玲的心。這一揪,揪成了夫妻。一紙婚書,就這樣成了夫妻。雖然遭人議論,但張愛玲像撞了南牆般,不問歸途。不僅沒有給張愛玲幸福安穩的生活,倒是送給張愛玲不少議論,還有糟糕的日子。胡蘭成雖有才情,但在男女愛情方面,真的稱不上是一位君子。有了才貌雙全的張愛玲,也管不住他躁動的心。
  • 朱西寧致張愛玲公開信(張愛玲因這封信與他絕交)
    可是也不是很有自信,時常亦會忽生疑問,文學作品由著人去欣賞就算了,人的天賦各異,任你多有熱心又算得什麼,小說的讀或寫都不是教得來的。實在我是談不上什麼教不教,我也不過只像個動情少年,被其實一無是處的戀情滋味飽飽脹脹的充足了,老要溢出去,溢出去,說不很準是要與人分享,還是渴欲人知而得同情。
  • 張愛玲的10句愛情格言,句句扎心
    可甜蜜的時光非常短暫,胡蘭成風流成性,剛調去外地,就和小護士小周愛得火熱,絲毫不顧張愛玲的感受,張愛玲心已經被刺傷,卻選擇繼續愛他,並一直用自己的稿費接濟他,怕他受苦。後來,時局大亂,胡蘭成在逃亡路上,還不忘談情說愛,張愛玲來看望他,卻看到他和別的女人如膠似漆,這一刻,張愛玲真的肝腸寸斷,徹底心涼了。
  • 張愛玲1944一僅344字散文,盡顯相隨無望悲涼,缺憾滄桑枉遇少年
    這篇短短的小說,不但讓人看透愛情,也能令人感到愛情餘溫猶的美好。讀來釀釀有味,回味無窮。尤其結尾那句,入心數分,最為後世奉為圭臬: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
  • 張愛玲——一個高度孤獨者的人格特質分析(一)
    遺囑則在三年前寫好,寄給自己選定的遺囑執行人,手稿交誰,後事怎辦,該交代的都在信中交代,三年來亦一無更改——好利落,好乾淨,如何不算壽終正寢?非要有一大群子孫參觀遺體,扶棺而哭才算?若說這個句號好圓滿,則很難有人同意。
  • 人活著,想開點!
    人活著,看開點!活著,不是為了委屈自己,也不是為了虛度光陰,而是隨緣一點,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好,讓自己的人生多一點精彩和美麗。活著,是一種開朗,也是一種善意,幫助他人,天必佑之,善待他人,天必助之。人活著,想開點!
  • 張愛玲: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在《半生緣》裡,熱戀中的曼楨向世鈞告白,「 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 世鈞更是熱烈地回應,自己亦是第一面見她便喜歡上了她。 張愛玲給了世鈞與曼楨真正熱烈的愛情,然而逃不過世間絕大多數感情的命運——「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麼許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 張愛玲:那些喜歡刺探別人隱私的人,一般都有這個性格特點
    01最近在看《小團圓》,這是一部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在其中跟著她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小門道。其中有一條,很有感悟,拿出來分享。張愛玲在《小團圓》中敘述了一個很隱私的情節。張愛玲接下來繼續敘述:蕊秋(張愛玲的母親原型)有一次午餐後講話,笑道:「你二叔拆別人的信。」姑姑在旁邊也攢眉笑了起來。九莉(張愛玲原型)永遠記得那弦外之音:自己生活貧乏的人才喜歡刺探別人的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