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摸魚」的時刻。
不信?你不妨在辦公室溜一圈,就會發現——
大家不時低頭刷刷微博熱搜,不時又抬頭處理工作上的事情,過一會兒又開始刷刷微信,發個郵件,各種頻道輪流切換,恨不得自己像八爪魚,可以同時做多件事情。
「一心多用」似乎很常見,就算不「摸魚」,你可能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在開會的間隙修改一下PPT,一邊聽領導講話,一邊還要安排其他成員的工作任務;
·一邊和市場部那邊取得聯繫和反饋的同時,一邊還處理財務報表,與時間賽跑;
·上一秒還在寫融資方案,下一秒就被領導安排去參加一個會議,收集客戶的意見……
1、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反而要多花2-3倍的時間來補救?
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模式後,你可能會覺得,如果一下子不讓你同時做幾件事,你心裡可能還不爽呢。
就像你習慣了一邊聽歌一邊寫文章,這時摘掉你耳機,不讓你聽歌了,你可能還真寫不出文章來。
能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處理多個任務,可見自己多厲害啊,可以充分發揮單位時間的價值,早點處理完多項任務就可以早下班去浪,多好!
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可要警惕了。爭做「效率達人」,可能會讓你的工作更低效。
史丹福大學曾發布了一個研究結果:「媒體行業中多工人員(multitasker)的認知控制」,強調指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從效率的角度考慮同時從事多任務,絕對會影響工作效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厄爾·米勒也研究證實,相比於循序漸進地做事,同時做兩件或多件事需要付出更多的腦力。
明尼蘇達大學商學院教授索菲·萊羅伊(Sophie Leroy),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注意力殘留」概念(Attention residue)。
索菲·萊羅伊教授指出,當你從一個任務A切換到任務B,但任務A還沒完成,這時任務A就會不時地浮現在你的腦海中。
這樣一來,哪怕你開始了新的任務,也沒法完全地投入,你的大腦還想著上一個任務。這就是「注意力殘留」。
看似你在「高效」地處理多項任務,但是任務完成的質量和效果,可能就只有領導和你自己心裡有數。
且不說低效,倫敦大學一項研究結果表明:
這樣長期保持多任務的工作狀態,還會給大腦帶來不可逆的永久傷害,智商和認知水平會呈現下降趨勢。
簡直慌得一批。
2、如何擺脫這樣的困境?試試利用「心流」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你可能會說,每天的工作任務都有很多,根本沒辦法避免,比如要跟客戶發郵件,還要跟上司做報告反饋,另外還要跟同事溝通協作一些項目,開各種各樣的會議。
既然多任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你還是可以做一些策略方面的優化。
「心流」這個概念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哈裡·契克森米哈提出來的,那心流是怎樣的狀態呢?用教授自己的話來描述:
「你感覺自己完完全全在為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連自身也都因此顯得很遙遠。時光飛逝。你覺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想法都如行雲流水一般發生、發展。你覺得自己全神貫注,所有的能力被發揮到極致。」
在我們閱讀一本好書,看一部經典的電影時,很自然就會出現「心流」的狀態,那在工作中,我們怎樣讓「心流」產生呢?這裡就會涉及到四種象限。
橫坐標為挑戰程度,縱坐標為技巧水平。
工作任務「挑戰程度偏高,技巧水平偏低」:人們容易感到焦慮,比如一個工人剛開始流水線的工作,Ta會覺得有難度,但是有固定的流程和模板,技巧水平偏低,長久下來,就容易感到焦慮;
工作任務「挑戰程度偏高,技巧水平適中」:能夠激起人的挑戰欲,完成這樣的任務後能夠收穫成就感;
工作任務「挑戰程度適中,技巧水平偏高」:感覺這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能夠比較好操作和掌控;
工作任務「挑戰程度偏低,技巧水平偏低」:如果一項任務沒有任何的挑戰性和技術性,人們往往會感到無聊、無趣,也就少了工作的動力。
那麼你在開始一項工作前,不妨參照這四個象限,根據工作任務的挑戰性和技術性,優先安排那些較有挑戰性和技巧性的任務。
這樣可以幫助自己快速地進入心流狀態,提升工作效率,從而避免因任務太多而產生過多的精神消耗。
3、將工作任務場景化,避免在雜亂的任務中頻繁切換
就拿新媒體公眾號運營的工作來說,每個編輯幾乎都要經歷的幾個環節是:寫稿、找配圖、排版、發表文章。
很多人就會按部就班地操作,比如寫完稿然後再去找配圖,接著再點開排版編輯器的網頁,掃碼登陸,排好版了,然後再點開公眾號的網頁,掃碼登陸。
光是掃碼,打開網頁的動作,可能就要在不同時間段內不斷重複。
實際上,較為有效的做法是:
你可以找素材的過程中順便積累文章的圖片素材,建立圖片庫,然後在發推文之前,同時先點開編輯器和公眾號網頁。
這樣一旦排版好文章,你就不用再頻繁地掃碼登陸,直接可以把文章複製過來。
而且建立圖片庫的好處是:
你可以在排版下一篇文章時,直接挪用圖片庫裡的素材,就不用另外花時間去找圖片了,降低工作任務的頻率。你
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將任務分為瑣碎事項和深度事務。
比如,對於那些周期性較長、難度更大的任務,你可以找整片時間來全程投入,而另外一些時間就用來處理不太重要、也不太緊急的瑣碎任務。
比如,編寫融資計劃書這類工作,周期性會較長,而且需要各個團隊相互配合協作,互相打磨,才能最終拍板。
對於這樣的工作,策劃人就需要投入大量整塊時間去做,而編寫一條朋友圈文案,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易操作,你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去編寫。
將工作任務場景化,能夠有效地「喚醒」你的記憶機能,按照特定場景去安排自己的任務,這樣或許可以事半功倍。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喜歡我的分享,請大家順手轉發、點讚,你的舉手之勞,是對我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