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工作習慣,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好績效,提升做事效率。
所謂「工作習慣」,指的是你在業務或工作場所,想要達到最佳績效時所採用的任何態度、思想、行為或實踐傾向。
你在工作的時候,有沒有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方法,去提升自己的做事效率?如果有,說明你有良好的工作習慣。
那些在工作或者生活上取得某種成就的人,都知道他們需要表現出特殊的工作習慣才能脫穎而出。
我這裡分享其八個這樣的工作習慣,就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第一,優先考慮MIT什麼是「MIT」呢?就是most important thing,最重要的事項,或者是你「最重要的任務」。
擁有待辦事項清單是不夠的。你需要建立最重要的任務。
優先考慮MIT的概念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即某些活動比其他活動更為關鍵。
因此,檢查待辦事項列表上的項目可能還不夠,因為你最後還需要完成重要和次要的任務。
這時你就要問一問自己: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獲得這個結果呢?
花幾分鐘時間選1至3個MIT,無論你做什麼,都需要在一天結束之前完成這些任務。只有這樣,你才可以重新集中精力處理重要的事情,因為你知道它們必須完成。
有生產力的人,通常都是專注於最重要的活動,而且他們還確保完成這些任務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前提是,你需要具備識別最重要任務的能力,並且懂得如何分配任務。
第二,限制社交媒體使用有時候手機會方便我們的工作,但有時候手機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一些社交媒體平臺的通知或者信息推送,就很容易讓你在從事生產性質的工作時分心。
所以一個對於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用的工作習慣,就是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或者杜絕幹擾源,讓自己遠離誘惑因素。
我曾經拜訪一個某家公司的高管,他曾說過:
」我限制了社交媒體和一些通訊軟體的使用,所以我才可以專注於對我重要的事情。我關閉手機上的信息通知,只有在上班前,午餐時間和下班後才檢查它們。在我工作的時候,沒有這些信息的幹擾,我就不會在工作中分心。我只在下班之後才運用社交媒體」
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是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可能會影響你如何管理時間以及如何利用時間。
第三,建立反饋機制反饋機制,是優化工作效率的工具。
不管你是工作的時候,收到上級正面或負面的反饋,還是自己私底下去做事,獲得一個好的或者不好的結果,你都需要對結果進行評估。
反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你的生產力。讓做得不好的地方,做得更好;讓做得好的地方,優化成做得更好。
一般反饋機制分為四個步驟:
1,回顧目標,核定問題;
當這個目標達成或將要結束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回顧目標,思考當前獲得的這個結果,是否跟目標相吻合還是背道而馳?
2,評估結果,對比目標;
評估結果,就是把結果和目標放在一起對比,通過分析,從而找到希望目標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差別。
3,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找出差距之後,就要去分析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浮於表面的去思考問題。對已經出現的問題,懂得總結原因。
4,總結經驗,確立行動。
經過前三步的操作,現在你已經知道是什麼原因,這時你就可以確立一個新的目標,然後繼續投入行動,去獲得優化後的結果。
第四,每天保持運動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鍛鍊與工作習慣有關係嗎?事實上,它們是相關的。你的身體狀況會影響個人生產力。
這就是為什麼運動會在特殊的工作習慣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
多項研究指出,體育鍛鍊是你想要變得更健康,生活更快樂的基本工作習慣之一。鍛鍊可以幫助你獲得優質的睡眠,讓記憶力,心理警覺和注意力得到更好的優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是無法實現的,嚴重來說,甚至會影響你的賺錢能力。
美國一本雜誌叫《勞動研究雜誌》,發現那些每天保持運動的人,他們的平均收入要比長期不運動的人平均高出百分之九。
儘管不知道這個調查是否有權威性,但多運動,總是沒壞的。
第五,做出健康的選擇如果你不斷做出一些不健康的選擇,長期積累下來,這不僅會對你的身心造成負面影響,而且還會影響你的未來發展。
因此,做出健康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工作習慣。
以下是做出明智選擇的一些方法:
寫下那些可以增加你的健康價值的日常活動,評估你的生活方式。
列出當前你認為對健康有害的那些已有習慣。
選擇一種健康的習慣,並制定計劃來增加它。例如,如果你每天只閱讀10分鐘,可以的話,嘗試增加到60分鐘。
選擇一種不良的工作習慣,並用良好的工作習慣代替它們。例如,如果你下班後經常瀏覽社交媒體,那麼你可以嘗試用運動或冥想來代替該習慣。
每個周末評估你的成就。如果你沒有取得進展,請找出問題所在並進行調整,以免重複相同的錯誤。
不斷消除影響自己進步的習慣,增加讓自己變好的習慣,你就會慢慢感受到自己的提升和改變。
第六,找到補充能量的時間你的精力與時間同樣重要。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那麼生產力是沒有意義的。
儘管確定一些優先級的事項,並採取一些提升生產力策略是不錯的選擇。但是你還是需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
高效的領導者會抽出時間為自己充電。這意味著他們每晚都有充足的睡眠。他們還可以運動和飲食健康。
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專心工作,請評估你現有的工作習慣,在哪些地方讓你損失過多的精神,或者無法讓你補充足夠的能量。
記住,生產力 = 時間 × 精力 × 專注力
有時間的人很多,卻不是每個有時間的人都能有大量的生產力,原因並不是你時間有多少,而是你能夠使用的「專注時間」有多少。
所以,在安排時間去完成制定的計劃和目標時,你首先要保證自己有足夠的「精力」和「專注力」能夠完成到這件事。
否則,先調整好這兩點再說。
第七,使用艾森豪矩陣,追蹤長期優先事項有時,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時,你需要專注於短期。但是,有時我們需要追蹤長期的優先事項,才能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效率。
例如你希望自己半年內提高自己英語口才的技能,然而你並沒有追蹤這個長期優先事項,那么半年過去,你依然只會停留在「啞巴英語」的能力中。
美國前總統德懷特·戴維·艾森豪曾經說過:「最緊迫的決策,通常都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作為時間管理的大師,艾森豪對於事情的安排,給出了四種情況的區分:
1,重要,但不緊急;
2,重要,而且緊急;
3,不重要,也不緊急;
4,不重要,卻緊急;
這是時間管理的其中一個步驟,我們給自己安排任務之前,先按照這個法則,梳理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到底是處於哪種狀況下。
然後先把重要而且緊急的事情做完,例如當天工作的任務,明天要提交的報告,準備另一半今晚的生日慶祝等。
接著再安排時間去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好比每天的閱讀活動,口才的鍛鍊,學習寫文章之類的。
至於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則有空的時候再去做,如玩遊戲、看電視等。
最後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諸如手機來電,接小孩放學,雙十一蹲點搶購物品等。這些事,可以的話拜託其他人做;不能假手於人,就在完成重要而緊急的情況下,再去做它們。
一般來說,我們一天當中,都會交雜出現這種類別的事情。
只要我們給自己制定一份任務清單,大概劃分好事情的輕重緩急程度,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把事情做好了。
第八,利用80/20規則你需要專注於最重要的任務,80/20原則是確定任務優先級的絕佳方法。
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Vilfredo Pareto)發現了這一原理。它被普遍稱為帕累託原理。根據這個原則,「 80%的結果,來自20%的努力。」
所以,要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你需要發現最有價值的20%的活動。然後,投入80%的時間在其上面,讓自己的努力價值最大化。
這個法則,可以幫助你騰出更多時間,專注於最具影響力的活動。
有時候,那些很優秀的人真的好像是一個機器人似的。他們能夠確定任務的優先級,並且持續挑戰自己和克服拖延。
而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就可以讓我們成為這樣一個「機器人」,這對於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獲得最佳結果是至關重要的。
有時候,一件事之所以成功,只要我們比別人多努力1%,多堅持1%,多進步1%,多思考1%,就會給我們帶來一個超過1%的結果了。
希望這些工作習慣能夠幫到你。
精彩回顧
【職場】體制內,要和這三種人保持安全距離,三個例子講明白!
【職場】職場強者的3個特徵,看你身上是否有這3點?
【職場】職場中要有點城府,太直容易吃虧,學會這3條心計,做個聰明人
【職場】要記住這5點,多留個心眼對你沒壞處!學到就是賺到!
【職場】領導喜歡提拔這四種人,平日裡求自保,暗地裡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