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陳芳庭)「漲碧波痕,浸香杏雨,煙霏陌上誰歸。」這樣的詩句,並非是流傳千古的名篇,而是出自於廣州市執信中學一位16歲的初中生李千裡之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校編寫校本教材,形成課程體系,湧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能寫能誦的「小詩人」。
「小詩人」五年級起自創詩歌
在執信中學近日舉行的「賽詩會」上,學生身著漢服互相朗誦同學的原創詩歌,並將自己對詩歌的感悟寫在紙上,以書信方式與詩作者交流。在「賽詩會」上展示的數十首詩歌,均來自學生外出遊學時的所見所聞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初三(2)班李千裡展出了多篇原創詩詞,聲韻工整,意蘊深遠,成為許多同學的「偶像」。「對李千裡同學詩詞中展現的逼人文採很是嘆服。缺乏對詩詞的興趣,是不可能產生讓同學們在繁重的學業中抽身讀詩寫詩的原動力的。」在李千裡的展板詩歌旁,不少「粉絲」留下了自己的感悟。
「小詩人」對詩歌的興趣是如何培養的?得益於家人的薰陶,李千裡在小學五年級時隨手寫就了第一首詩,不懂押韻及格律的他,詩歌恰好平仄相對,從此開始正式開始詩詞學習,並開始詩創作作,而後出版了詩集。「到執信中學後,前後幾位語文老師曾在課堂上講授舊體詩詞鑑賞與創作的知識,並鼓勵我們創作。」
「少年情懷儘是詩。」在李千裡的語文老師林潔婷看來,除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學生品格品行之外,詩歌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和學生交流的方式,通過流傳千年的文字,學生得以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賽詩會」現場,執信語文科副科長董俊也身著漢服,和學生一起朗誦詩歌。在詩詞教學的過程之中,董俊對興趣培養的重要性深以為然。她介紹,初中詩歌教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注重學生通過學習、感受詩歌,熱愛傳統古典詩詞以及現代詩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緻和優美,在詩歌教育實踐中獲得情感體驗和意義建構,使學生為主動學習者。
學校進行系統詩歌教學
近年來,各類經典誦讀、詩詞知識競賽等活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校園當中。在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和廣東華僑中學,學生身著古代文士淑女裝、古代將士戎裝,通過朗誦、歌唱和舞蹈為詩歌賦予全新生命,重新傳唱。「活動以別樣形式把古詩詞呈現於同學們面前,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古詩詞的無窮魅力,讓我們發現了中華古詩詞的永久生命力。」 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初二(3)班唐雨盈同學說。
而在執信中學,目前學校已經形成了初中三個年級各有側重的詩詞學習校本課程,並通過出版學生詩集、舉辦詩歌誦讀會等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入門、延伸拓展和鞏固提升。比如,在初一學年的入門階段。教師以現代詩歌鑑賞與創作為切入點,配合自編教材《俯仰誦詩》一書進行誦讀鑑賞。在初二學年的延伸拓展階段,學校開設專題和選修二針對古典詩歌發展歷程進行拓展。初三學年的鞏固提升階段,學生進入宋詞元曲的學習課程,深入學習了解不同風格流派的作品。
如今,每位學生都能通過觀察感悟身邊情、景、事來選材,潛心研究詩作格律,反覆斟酌詩詞用字,作品中不乏景致動人、筆觸細膩的精品。
「詩歌教學是進行美育、培養孩子想像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詩歌創作中展現真善美,升華自己,臻至一種美妙境界,在學校中進行系統的詩歌教學難能可貴。」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副主任、詩人楊克在活動現場指導學生進行詩歌創作時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