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範衡宇實驗組等揭示啟動早期胚胎發育的關鍵母源因子

2021-02-08 細胞

 2016年4月11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在線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範衡宇教授實驗室、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湯富酬教授研究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青原研究員合作發表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報導了一個啟動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關鍵母源因子,並揭示了「母體-胚胎轉換」過程中母源性mRNA降解的分子機制。

「受精」是雌雄生殖細胞融合而產生新生命的過程,是個體發育的起點。成熟的卵母細胞中儲備了大量用於調控減數分裂成熟和受精後早期胚胎快速發育所需的RNA和蛋白質。直到受精卵發育一段時間以後,母源性mRNA和蛋白質被消耗殆盡或者發生主動降解,胚胎基因組才被激活,發育程序才處於胚胎自身基因的調控之下。這個過程被稱為「母體-胚胎轉換」,是動物生命過程中經歷的第一個重要發育事件。受精卵在幽深曲折的輸卵管中一邊蹀躞前行,一邊卵裂,還要完成「母體-胚胎轉換」,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母子間兩套遺傳信息銜接不上,無法繼續發育。因此,在人類輔助生殖和家畜胚胎工程操作過程中,如果培養條件不適合,或者胚胎質量不好,往往造成胚胎發育阻滯和早期流產。

卵母細胞成熟包括「細胞核成熟」和「細胞質成熟」兩個方面。「細胞核成熟」的指標非常明確,就是完成第一次減數分裂、停滯在第二次減數分裂中期(以凝集的染色體整齊排列在紡錘體中部為標誌),等待受精。而「細胞質成熟」的指標卻模糊不清,但它又是現實存在的,因為有些卵母細胞雖然順利發生了「細胞核成熟」,但卻在受精以後裹足不前,發育失敗。其原因就是卵細胞質中沒有準備好必要的母源因子,幫助胚胎順利完成「母體-胚胎轉換」。這些決定「細胞質成熟」的母源因子是什麼呢?目前我們只零星地知道其中幾個,而遠未窺見其全貌。

範衡宇課題組通過對卵母細胞和早期胚胎的轉錄組學研究發現,有一個叫做Btg4的基因特異性地表達在卵母細胞和受精卵中,而在所有已檢測的其他細胞類型中都極不活躍。為了檢驗Btg4是否在「母體-胚胎轉換」過程中發揮作用,課題組利用新型基因敲除技術,在小鼠基因組中敲除Btg4基因。結果發現,Btg4敲除的卵母細胞雖然能夠正常成熟和受精,但是形成的早期胚胎卻全部阻滯在1到2細胞階段,造成雌性不育。這些胚胎停止發育原因是,母源性mRNA不能被及時降解,而許多對於早期胚胎發育至關重要的基因不能及時被表達出來。通過進一步的生化機理研究發現,BTG4蛋白起到一個媒介作用,把一種叫做CCR4-NOT的核酸去腺苷酸化酶複合體招募到正在活躍指導蛋白質合成的mRNA上,切割它們的多聚腺苷酸尾巴(poly-A tail),從而使這些mRNA變得極不穩定而利於降解。

更有意思的是,十幾年以前科學家們就觀察到,在卵巢中處於發育靜止狀態的卵母細胞中,母源性mRNA是相當穩定的,只有卵母細胞啟動減數分裂成熟進程以後,母源性mRNA才變得極不穩定,但導致這一現象的分子機制一直不清楚。課題組在本研究中發現,雖然卵母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儲存了豐富的Btg4 mRNA,但它在未成熟的卵母細胞中卻不被翻譯成蛋白質,從而保證那些儲備的母源性mRNA能夠保持穩定;只有當卵母細胞啟動減數分裂成熟和排卵過程以後,BTG4蛋白才開始迅速積累,並誘導母源性mRNA降解。這種巧妙的調節機制是如何實現的呢?深入研究發現,只有當卵母細胞啟動最終的成熟過程以後,兩個重要的蛋白激酶ERK1和ERK2才被激活,它們進一步解除了Btg4 mRNA的翻譯抑制狀態,從而使母源性mRNA的降解與卵母細胞減數分裂和受精進程緊密地耦聯在一起。

這個研究在若干方面都具有重要創新性意義:(1)找到了觸發母體-胚胎轉換、啟動早期胚胎發育的新型母源因子BTG4;(2)闡明了蛋白激酶ERK1/2把「母體-胚胎轉換」和減數分裂進程耦聯在一起的分子機制;(3)利用生理實驗模型證明了在哺乳動物生殖發育過程中,母源性mRNA降解是啟動早期胚胎基因組激活的前提條件。

該項研究不但回答了上述生命科學領域懸而未解的重要理論問題,也為人類輔助生殖和動物胚胎工程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啟動早期胚胎發育的關鍵母源因子

原文連結:

BTG4 is a meiotic cell cycle–coupled maternal-zygotic-transition licensing factor in oocytes

Cell:細胞治療領域觀察者

長按識別二維碼,輕鬆關注


相關焦點

  • Cell Rep:浙江大學範衡宇研究組報導表觀遺傳因子CXXC1在卵子成熟和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
    2017年8月1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Cell》子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範衡宇研究組題為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
  • Nature子刊 | 浙江大學範衡宇組揭示組蛋白甲基化參與了減數分裂周期的調控
    2018年8月28日,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範衡宇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FP1 coordinates histone H3 lysine-4 trimethylation andmeiotic cell cycle progression in mouse oocytes」的文章。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分化和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關鍵調控信號通路
    近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Calcineurin-NFAT信號通路在胚胎幹細胞及胚胎的早期譜系分化中發揮精密調控作用,相關論文於2011年1月7日在線發表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Cell Stem Cell雜誌上。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最近,劉江和陳子江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中,CTCF蛋白對拓撲相關結構域(TAD)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Nature丨劉江/陳子江合作團隊揭示人類精子和胚胎染色體三維結構建立的奧秘)【3】。
  • 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原標題: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近日在線發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孫毅教授團隊成員薛志剛博士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Research發文 解析Dux在早期胚胎發育胚胎基因組激活中的作用
    同濟團隊Cell Research發文 解析Dux在早期胚胎發育胚胎基因組激活中的作用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9-10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一般來說,組蛋白H3K4的甲基化主要聚集在活躍轉錄的啟動子區域。組蛋白H3K9的甲基化與基因的轉錄抑制及異染色質有關。H3K27甲基化可導致相關基因的沉默,並且與X染色體失活相關。H3K36的甲基化與基因轉錄激活相關。組蛋白修飾調節基因表達和發育。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影響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2019年7月4日,鄭州大學孫瑩璞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頡偉課題組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長文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tic transition,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Cell:轉座子LINE1對早期胚胎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中國清華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人們長期認為是垃圾或有害寄生物的「跳躍基因」實際上是胚胎發育初始階段的一種關鍵的調節因子。
  • 中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我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喬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人體多能幹細胞又有新用途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2019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早期小鼠胚胎中的單一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胎兒從受精卵發育到生命階段的關鍵階段,而這一階段是科學家們此前並不清楚的,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Nature揭示:僅需8個轉錄因子,幹細胞可變身可受精的卵母細胞
    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小鼠卵母細胞的發育,揭開了調控卵母細胞生長的基因網絡的神秘一角,確定了8個足以觸發卵母細胞生長的轉錄因子。為了了解影響卵母細胞生長的因素,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培養系統,利用胚胎幹細胞(ES)再現了雌性小鼠生殖細胞的分化,並通過RNA測序(RNA-seq)分析繪製了雌性生殖細胞的發育軌跡,發現有27個轉錄因子可能與卵母發育過程相關。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