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背景
「良師憶友,聞道日肥」實踐支隊圍繞「清華對話100+10」主題開展社會實踐。實踐即求學,校友即良師,本次實踐將目光聚焦於曾擔任班團骨幹的校友身上,重點關注班團集體建設以及個人與班級共成長等話題。支隊成員通過校友訪談、討論、總結等環節,從自身、校友及學校等角度,深入了解班團骨幹在集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校友簡介
馮越洋,清華大學法學院2000級本科生。2004年畢業後進入律師行業,先後就職於中倫金通、通商律師事務所,現任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8月12日中午,7名支隊成員在線上會議室裡與馮越洋學長準時見面。通過馮學長的親切而清晰的講述,支隊成員不僅走近了律師行業,更了解到清華精神在法律戰線上的傳承與發揚。
01
「母校給了我闖蕩社會的底氣和勇氣」
——清華與我
清華人為什麼愛扎堆
清華校友之間聯繫總是很緊密。馮越洋學長所在的清律律師事務所,最初也是以北京律師界的清華校友為基礎創立的。馮學長認為,校友之間存在一條內在的紐帶,那就是「品性方面的一致」。
「人屬於群居性動物,更喜歡和與自己相合的人在一起。清華的校友,因為有相同的教育背景,有著共同的淵源、理念和情懷,在一起有更多共同話題。我覺得這也是清華在『立德樹人』方面非常成功的例證。」
攜手共進的清華集體
清華尤其重視班團組織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在集體中成長的經歷,是清華人的共同記憶之一。
談起在學期間的班團活動,馮學長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模擬國際仲裁法庭比賽。
「當時模擬法庭涉及的背景材料非常多,且全部是英文文件,我們的能力還沒有達到直接處理這些英文文件的水平,所以我們全班全員發動,每個人都承擔了一部分工作,最後匯總到幾個參賽選手手裡,這份成果裡全班同學每人都有一份。」
「在清華園的生活經歷,讓我有了獨自闖蕩社會的底氣和勇氣,也讓我掌握了團隊協作能力,這些都為我更好更快地投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體育教育一生受用
清華人的另一共同記憶當屬體育。時隔近二十年,馮學長對清華的體育教育仍然記憶猶新。
「我現在已經記不清當時第一年的3000米是怎麼跑下來的了。但正是因為有了3000米的硬性要求,我不得不逼迫自己去進行長跑鍛鍊。到後來,我不光3千米跑下來了,還報名參加了十公裡小型馬拉松,後來甚至還跑了一次北京國際馬拉松。」
馮學長在清華選修了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學會了遊泳、撞球、網球、賽艇等體育運動。「不光是團隊協作,運動過程中的那種拼搏和闖勁對我有很大的鍛鍊作用。」
「律師行業工作壓力大,身體素質很重要。圈子裡每年都能聽到一些青年律師不幸逝世的噩耗。工作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清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體育精神,是多麼具有現實價值。」
02
「專業選得好,天天是高考」
——職業生涯中的挑戰與機遇
青年律師如何大展拳腳
律師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專業選得好,天天是高考。」整個法律服務行業都需要緊跟法律法規和時代變化,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法律法規的變化給律師職業提供了更多空間和更大平臺,也開闢了很多之前不曾有的執業領域。
「全新的法律服務領域,也給了我們青年律師一個大展拳腳、趕超前輩的機會。因為傳統的法律服務領域大都已經被前輩們佔領和統治,青年律師想要謀求發展,想要彎道超車,那只能從這些全新的領域入手。」
求真務實:跨行業合作的要訣
現代社會中,跨行業跨專業的溝通與合作在所難免,律師工作尤其如此。馮學長認為「求真務實」是實現良好的跨行業溝通的關鍵:一方面平時要多積累,做好隨時補充知識的準備;另一方面,完成好自己的專業工作是根本。
馮學長以自己代理的一起關於跨國技術轉讓和諮詢的合同糾紛為例:「我們代表技術輸出方。這個案子涉及了很多的化工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都跟案件事實相關,所以我和我的助理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生產線和設備的安裝過程,其中涉及到很多化學原理,還有原材料的成分問題。但同時,我們作為代理方,不能過多地陷入專業問題難以自拔,了解專業問題的目的是要從事實中提煉出爭議核心,再歸納到法律上的『請求權基礎』,最後讓審判者對案件有清晰的認識。事後,當事人對我們的工作非常認可,直接跟我說,我是在國內最了解他們技術的律師。」
師兄建議,在處理跨領域專業問題的時候,律師可以從事實出發,一步一步歸納出法律事實、法律要件,也可以換一個路徑,從法律要點出發,一步一步探究相關的事實是什麼。重點在於求真務實的態度和過硬的專業功夫。「我覺得這就是我在處理跨專業跨行業的問題中形成的一種法律思維。」
忠人之事:我眼中的好律師
在馮學長看來,好律師的標準高也並不高。
「不是說要承擔多大的社會責任才是好的律師。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有能力的律師也可以通過公開發聲、參加立法、著書立說等方式去宣揚法治理念,維護公平正義。但是我認為,承擔這些責任,不是成為一個好律師的必要條件。畢竟從現實出發,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期待。」
「如果一個律師,他能夠做到『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就已經算是一個好律師了。想要做好忠人之事,就已經非常不容易,這需要我們時常去打磨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也需要我們時刻懷著為當事人爭取最大利益的態度去執業——當然這不包括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為當事人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標準,潛移默化當中,就已經讓律師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
律師的工作能使當事人更好地理解規則及其邊界,也能促使司法判決更加趨近公平正義。「這些都是法治化進程中腳踏實地的進步。雖然它很輕微,但是我覺得這不可或缺。正是這些小的進步,匯成了整個國家法治化進程的洪流。」
03
「打鐵還需自身硬」
——給學弟學妹的建議
行勝於言: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
問及對目前法學教育的看法,馮學長認為「教育與實踐脫節」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我身邊很多的合伙人或者主辦律師都會感覺到,很多畢業生在法律實務方面的經驗幾乎空白,導致其難以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
「目前,清華法學院和清律有一個聯合項目『模擬法庭』,已經做了2到3個學期。模擬法庭課程講師都是我們的合伙人以及其他在職的法律一線從業人員,他們會給法學院的學生,特別是研究生,做法律實務方面的培訓。我們讓學生研究實際的案例,作為模擬原告被告、模擬法官、模擬仲裁庭去走完一個案件從起訴到庭審、判決的全過程。我們也在試圖通過這樣的課程,儘量彌補法學教育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職業選擇:適合的才最好
訪談的最後,支隊成員向馮學長詢問有關職業規劃與選擇方面的建議,學長分享了自己在擇業過程中的經歷與經驗:
「說實話,2004年我畢業的時候也非常迷茫。開始的時候我去申請院內保研,但沒能成功。我又不想花太多時間去考研,所以只能回到擇業這條路上。我參加過考公務員考試,也考慮過去法院或檢察院,這些都是我們那一屆很多人的選擇。當時律師行業並不像現在這麼『炙手可熱』,直接選擇進律所的人微乎其微,但我是其中一員。我選擇去律所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專業對口,同時相比於體制內的機關,律所會有更多的自由。」
「現在看來,我很慶幸自己邁出的第一步是對的,沒有讓自己走更多的彎路。網際網路時代,同學們都有很多的獲取信息的途徑,可以更好地綜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家庭的情況,做出最終判斷。當然,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這些都是外在的,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力越強,選擇也越多。「
「在選擇的時候,我是建議是,要對所選擇的職業、所處的行業、領域,以及它的未來發展,有所預判。將行業和領域定位好之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在法學領域,從事民商法的法律事務,和從事刑法的法律事務,就完全不同。至於具體選擇什麼崗位,我覺得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供稿:「良師憶友,聞道日肥」實踐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