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友故事|馮越洋:母校給我闖蕩社會的底氣和勇氣

2020-08-30 水木紀事


訪談背景


良師憶友,聞道日肥」實踐支隊圍繞「清華對話100+10」主題開展社會實踐。實踐即求學,校友即良師,本次實踐將目光聚焦於曾擔任班團骨幹的校友身上,重點關注班團集體建設以及個人與班級共成長等話題。支隊成員通過校友訪談、討論、總結等環節,從自身、校友及學校等角度,深入了解班團骨幹在集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校友簡介


馮越洋,清華大學法學院2000級本科生。2004年畢業後進入律師行業,先後就職於中倫金通、通商律師事務所,現任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8月12日中午,7名支隊成員在線上會議室裡與馮越洋學長準時見面。通過馮學長的親切而清晰的講述,支隊成員不僅走近了律師行業,更了解到清華精神在法律戰線上的傳承與發揚。


01

「母校給了我闖蕩社會的底氣和勇氣」

——清華與我

清華人為什麼愛扎堆


清華校友之間聯繫總是很緊密。馮越洋學長所在的清律律師事務所,最初也是以北京律師界的清華校友為基礎創立的。馮學長認為,校友之間存在一條內在的紐帶,那就是「品性方面的一致」。


「人屬於群居性動物,更喜歡和與自己相合的人在一起。清華的校友,因為有相同的教育背景,有著共同的淵源、理念和情懷,在一起有更多共同話題。我覺得這也是清華在『立德樹人』方面非常成功的例證。」


攜手共進的清華集體


清華尤其重視班團組織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在集體中成長的經歷,是清華人的共同記憶之一。


談起在學期間的班團活動,馮學長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模擬國際仲裁法庭比賽


「當時模擬法庭涉及的背景材料非常多,且全部是英文文件,我們的能力還沒有達到直接處理這些英文文件的水平,所以我們全班全員發動,每個人都承擔了一部分工作,最後匯總到幾個參賽選手手裡,這份成果裡全班同學每人都有一份。


在清華園的生活經歷,讓我有了獨自闖蕩社會的底氣和勇氣,也讓我掌握了團隊協作能力,這些都為我更好更快地投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體育教育一生受用


清華人的另一共同記憶當屬體育。時隔近二十年,馮學長對清華的體育教育仍然記憶猶新。


「我現在已經記不清當時第一年的3000米是怎麼跑下來的了。但正是因為有了3000米的硬性要求,我不得不逼迫自己去進行長跑鍛鍊。到後來,我不光3千米跑下來了,還報名參加了十公裡小型馬拉松,後來甚至還跑了一次北京國際馬拉松。


馮學長在清華選修了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學會了遊泳、撞球、網球、賽艇等體育運動。「不光是團隊協作,運動過程中的那種拼搏和闖勁對我有很大的鍛鍊作用。」


「律師行業工作壓力大,身體素質很重要。圈子裡每年都能聽到一些青年律師不幸逝世的噩耗。工作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清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體育精神,是多麼具有現實價值。



02

「專業選得好,天天是高考」

——職業生涯中的挑戰與機遇

青年律師如何大展拳腳


律師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專業選得好,天天是高考。」整個法律服務行業都需要緊跟法律法規和時代變化,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法律法規的變化給律師職業提供了更多空間和更大平臺,也開闢了很多之前不曾有的執業領域。


「全新的法律服務領域,也給了我們青年律師一個大展拳腳、趕超前輩的機會。因為傳統的法律服務領域大都已經被前輩們佔領和統治,青年律師想要謀求發展,想要彎道超車,那只能從這些全新的領域入手。」


求真務實:跨行業合作的要訣


現代社會中,跨行業跨專業的溝通與合作在所難免,律師工作尤其如此。馮學長認為「求真務實」是實現良好的跨行業溝通的關鍵:一方面平時要多積累,做好隨時補充知識的準備;另一方面,完成好自己的專業工作是根本。


馮學長以自己代理的一起關於跨國技術轉讓和諮詢的合同糾紛為例:「我們代表技術輸出方。這個案子涉及了很多的化工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都跟案件事實相關,所以我和我的助理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生產線和設備的安裝過程,其中涉及到很多化學原理,還有原材料的成分問題。但同時,我們作為代理方,不能過多地陷入專業問題難以自拔,了解專業問題的目的是要從事實中提煉出爭議核心,再歸納到法律上的『請求權基礎』,最後讓審判者對案件有清晰的認識。事後,當事人對我們的工作非常認可,直接跟我說,我是在國內最了解他們技術的律師。」


師兄建議,在處理跨領域專業問題的時候,律師可以從事實出發,一步一步歸納出法律事實、法律要件,也可以換一個路徑,從法律要點出發,一步一步探究相關的事實是什麼。重點在於求真務實的態度和過硬的專業功夫。「我覺得這就是我在處理跨專業跨行業的問題中形成的一種法律思維。」


忠人之事:我眼中的好律師


在馮學長看來,好律師的標準高也並不高。


「不是說要承擔多大的社會責任才是好的律師。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有能力的律師也可以通過公開發聲、參加立法、著書立說等方式去宣揚法治理念,維護公平正義。但是我認為,承擔這些責任,不是成為一個好律師的必要條件。畢竟從現實出發,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期待。」


「如果一個律師,他能夠做到『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就已經算是一個好律師了。想要做好忠人之事,就已經非常不容易,這需要我們時常去打磨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也需要我們時刻懷著為當事人爭取最大利益的態度去執業——當然這不包括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為當事人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標準,潛移默化當中,就已經讓律師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


律師的工作能使當事人更好地理解規則及其邊界,也能促使司法判決更加趨近公平正義。「這些都是法治化進程中腳踏實地的進步。雖然它很輕微,但是我覺得這不可或缺。正是這些小的進步,匯成了整個國家法治化進程的洪流。」



03

「打鐵還需自身硬」

——給學弟學妹的建議

行勝於言: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


問及對目前法學教育的看法,馮學長認為「教育與實踐脫節」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我身邊很多的合伙人或者主辦律師都會感覺到,很多畢業生在法律實務方面的經驗幾乎空白,導致其難以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


「目前,清華法學院和清律有一個聯合項目『模擬法庭』,已經做了2到3個學期。模擬法庭課程講師都是我們的合伙人以及其他在職的法律一線從業人員,他們會給法學院的學生,特別是研究生,做法律實務方面的培訓。我們讓學生研究實際的案例,作為模擬原告被告、模擬法官、模擬仲裁庭去走完一個案件從起訴到庭審、判決的全過程。我們也在試圖通過這樣的課程,儘量彌補法學教育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職業選擇:適合的才最好


訪談的最後,支隊成員向馮學長詢問有關職業規劃與選擇方面的建議,學長分享了自己在擇業過程中的經歷與經驗:


「說實話,2004年我畢業的時候也非常迷茫。開始的時候我去申請院內保研,但沒能成功。我又不想花太多時間去考研,所以只能回到擇業這條路上。我參加過考公務員考試,也考慮過去法院或檢察院,這些都是我們那一屆很多人的選擇。當時律師行業並不像現在這麼『炙手可熱』,直接選擇進律所的人微乎其微,但我是其中一員。我選擇去律所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專業對口,同時相比於體制內的機關,律所會有更多的自由。」


「現在看來,我很慶幸自己邁出的第一步是對的,沒有讓自己走更多的彎路。網際網路時代,同學們都有很多的獲取信息的途徑,可以更好地綜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家庭的情況,做出最終判斷。當然,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這些都是外在的,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力越強,選擇也越多。「


「在選擇的時候,我是建議是,要對所選擇的職業、所處的行業、領域,以及它的未來發展,有所預判。將行業和領域定位好之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在法學領域,從事民商法的法律事務,和從事刑法的法律事務,就完全不同。至於具體選擇什麼崗位,我覺得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供稿:「良師憶友,聞道日肥」實踐支隊

相關焦點

  • 清華校友吳邦國,向母校捐贈大學筆記和個人著作
    4月26日,清華大學官網消息,在校慶107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第十和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清華大學1967屆校友吳邦國,將保存了50多年的大學課堂筆記及新近出版的著作等珍貴資料捐贈給母校。
  • 校友故事 | 清華MBA學子潘林:求學水木,踏外交新徵程
    未來,我希望能在中日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文化和工匠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中發揮更加精準、高效的協調和推動作用。因此,我深刻認識到自身缺乏對商業的深入理解和紮實的系統管理知識這一短板,亟待進一步學習提高。我在2018年報考清華時,38歲,自從一畢業就進入外交行當已有十五年,當時正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做外交官。常駐期間回國出差的間隙,機緣巧合下參加了一場清華MBA的宣講活動。
  • 清華正芳華 | 楊斌 :母校與校友之間,是相互持續造就的過程
    「當前清華同學與校友積極主動交流的意識仍有提高潛力。四月是清華的校慶月,從學校到各個院系歡迎校友返校的氛圍都很濃厚,但是組織校友和在校同學們在一起的交流活動還是比較少。」楊斌老師介紹:「有個學校研究生二年級有一項作業 :Ask for money,是寫信給一些校友或者知名人士,為某項活動籌款。
  • 校友徵文|用一件事,說出你和福建水院的故事
    賢達名士戀舊土,風流才俊愛家國,為宣傳水院校友在各行各業的奮鬥事跡,發掘學院歷史資源並凝練校友文化,彰顯並傳承水院精神,弘揚並抒發家國情懷,講好「水院故事」,現面向全體校友發起「校友故事」主題徵文活動。一、徵集範圍全體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校友,包括各個時期在學校學習和工作過的人員以及全體在校師生。
  • 吳邦國校友向母校捐贈大學筆記和個人著作
    校黨委常委、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友總會副會長王巖,檔案館館長、校史館館長範寶龍參加。在校慶107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第十和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我校1967屆校友吳邦國,將保存了50多年的大學課堂筆記及新近出版的著作等珍貴資料捐贈給母校。日前,吳邦國委託工作人員將資料送到學校,校黨委書記陳旭接收了捐贈,並代表學校向吳邦國學長表示衷心感謝。
  • 清華物理系校友歡聚母校慶祝畢業65周年
    清華物理系校友歡聚母校慶祝畢業65周年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 4月29日上午,在清華大學迎來106周年華誕之際,物理系1949級和1951級校友座談會在理科樓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二十餘位老校友專程趕來參加了聚會。六十多年前的老同學重聚一堂,共憶昔日在物理系共度的美好時光。
  • 清華校友故事丨盧庚戌:我的生命不過是瘋狂的溫柔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及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結合「清華對話100+10」社會實踐主題,「致敬前浪」——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校友訪談支隊通過訪談,了解校友的人生故事,學習校友的人生感悟,向「前浪」致敬,並激勵「後浪」堅守清華精神、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奮鬥拼搏
  • 同慶清華90華誕——世紀互聯與億郵公司捐贈清華校友E-mail系統
    20 新浪科技   為慶祝清華大學的90華誕,國內最大的獨立商業網絡數據中心運營商世紀互聯數據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互聯)日前宣布與億郵公司聯合向清華捐贈一套專為清華大學校友設計的E-mail系統,該系統將為所有的清華新老校友免費提供一個終身的E-mail郵箱。
  • 2020年校友回贈母校總額排名發布:清華居首,天津兩所高校進前十
    我國高校的運行,是不依賴於校友的捐贈的,但是對於高校的發展而言,校友的捐贈能夠為高校帶來額外的動力,可以說的是一所高校如果想要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那麼校友的捐贈以及校友在其他各方面對於母校的回饋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名校之所以恆強,和校友之間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的。
  • 我的清華畢業故事 | 姜晉越:在清華,永遠bet...
    我的清華畢業故事 | 姜晉越:在清華,永遠bet...歷任環53班班長、環境學院泳隊隊長、學生藝術團軍樂隊隊長、學生藝術團副團長,清華大學「飲水思源,服務社會」優秀學生培養計劃十五期成員。在軍樂隊擔任隊長期間組織了軍樂隊歷史上首次大隊出國訪問演出。畢業後將赴史丹福大學在環境領域深造。時間撥回2015年,我從山城重慶考入了清華,在來到園子裡以前,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對這裡也有過很多想像。
  • 校友故事 | 清華MCFO學生張文雯:不忘初心深耕耘,不懼前方再出發
    「上學階段是純粹的書本學習,不僅是深度上和廣度上不夠,我自己的性格在主觀能動性上也偏被動,過去個人工作的成長離不開平臺的成長」,她說,「從社會回到學校,希望能與優秀的同學、資深的教授們同臺共舞,全方位提升思辨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無論處於哪個行業,一個好的CFO都需要有全球視野,去關注全球經濟政治、總結行業發展規律和定位企業自我位置。」張文雯同樣看重項目的國際化接軌。
  • 和媽媽成為大學校友是一種什麼體驗?
    明德 勤學 求是 競先和媽媽成為大學校友並且選擇同一個專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今年新生中有這樣一個女孩時隔32年她選擇了當年媽媽就讀過的專業我們一起來看看龐心遠和她的媽媽的故事8月14日,北京女孩,更意味著,她和媽媽將成為學習同一個語種的校友了。
  • 校友故事 | 中山大學MBA校友蘇曼:工作和生活不能兼顧,這是個謊言!
    她的理由很簡單:「我覺得,這份工作,之後靠能力還是能拿回來;但孩子和家庭,你錯過了就錯過了。」多年後再回顧那一次決定,蘇曼沒有遺憾。她離開之後,寶潔在中國市場已進入成熟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她離開寶潔不久後,公司開始了大規模裁員。「裁員是我在寶潔十年從沒見過的情況。如果我沒走,我或許也有可能進入裁員大軍,畢竟你的精力已經沒法兼顧工作和生活兩者了。」
  • 馮提莫回母校人氣爆棚,刷爆校友朋友圈,全程被圍觀拍照
    導讀:馮提莫回母校人氣爆棚,刷爆校友朋友圈,全程被圍觀拍照說起來馮提莫,最近大家了解到她的消息應該就是她參加了《蒙面唱將猜猜猜》這個綜藝節目了吧。這一次馮提莫在出場的時候就驚呆了眾人了。畢竟馮提莫是網絡主播出身,是少有的能夠走出直播間,出現在大家面前的網紅了。這一次馮提莫來參加節目也表示說希望自己能夠從新的定義自己的身份,自己想要做一個歌手。
  • 清華首屆研究生校友返校慶祝大會舉行
    清華首屆研究生校友返校慶祝大會舉行   【新聞中心訊 研通社記者 李津】 4月30日上午,清華大學首屆研究生校友返校慶祝大會在經管學院報告廳召開,來自各行各業的清華研究生校友歡聚一堂,共同慶祝母校95周年校慶暨首屆研究生校友返校慶祝大會。
  • 李小勇:母校的務實樸實教育讓我走得更遠
    校長吳德星在會見他時讚賞到:「你做的企業很成功,對母校的感情很深厚。你是海大數學系走出的在經濟領域表現優異的學子,你的成功也說明我們的數學基礎教育是優秀的。」這位捐資助學的校友就是李小勇,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華成峰集團董事長,我校數學系1982級學生。
  • 清華經管範進:MBA帶給我的,是面對選擇時內心的自信和坦誠
    兩年時光飛逝,他們中有的轉換了職業發展的軌道,有的遠渡重洋開始人生新徵程,不變的,只有直面全新挑戰的勇氣和不畏歸零重來的信心。這是他們的故事,願給你以啟示。為什麼讀清華MBA?不論是通過官微、官網、宣傳手冊,還是各種招生宣講會,我相信大家對清華MBA的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校友資源和顧問委員會等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大家一定要清楚,你為什麼願意來清華,清華給你帶來什麼在別的學校得不到的東西,你和她的契合度有多少。想清楚這個問題才會讓你明確來清華讀書的目標。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是現在?
  • 全國各大高校優秀校友圖鑑
    如果對方問到,會裝作不經意地講起自己在自動化學院讀書時的故事。 堅持每天跑步,偶爾會抱怨自己居住的別墅園區雖然大(但也沒有清華大),卻沒紫荊操場跑起來有感覺。 公司已經上市了,財務接近自由了,現階段最大的夢想是能在母校內設立一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獎學金。
  • 綠葉對根的思念——魯家賢、朱志群校友回訪母校
    6月24日,校友魯家賢、朱志群偕行回到母校,重溫母校情、師生誼。校黨委書記金一斌、校長陳壽燦、副校長趙英軍分別會見兩位校友,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與會見。金一斌對魯家賢、朱志群校友回國探親期間專門抽出時間回訪母校表示歡迎,向他們對學校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他指出校友的力量,是母校建設發展的堅強基石,校友永遠是母校最寶貴的財富,是母校事業發展最可信賴的力量。
  • 感謝母校給了我能夠給予的一切——校友李儒新院士在天津大學2020...
    非常感謝母校給我這樣一個機會,作為校友代表在2020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發言。這是我莫大的榮幸!由於新冠疫情的原因,這次畢業儀式是採取線上的方式舉行,又有其特殊的含義。每一屆的畢業典禮都會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希望我們能夠很快地戰勝病毒,希望這次的線上畢業典禮是留在歷史的最後一次。因為我們太想回到母校,親臨現場,當面向今年畢業的學弟學妹們送上最熱烈的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