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友故事丨盧庚戌:我的生命不過是瘋狂的溫柔

2020-09-11 水木紀事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及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結合「清華對話100+10」社會實踐主題,「致敬前浪」——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校友訪談支隊通過訪談,了解校友的人生故事,學習校友的人生感悟,向「前浪」致敬,並激勵「後浪」堅守清華精神、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奮鬥拼搏。

2020年7月28日,支隊在線上採訪了1994屆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生——盧庚戌校友,感受他在音樂道路上的堅持與對音樂矢志不渝的熱愛。


個人簡介

盧庚戌

遼寧營口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中國流行男歌手。2000年發行個人專輯《未來的未來》。2001年,與李健組成創作歌唱組合水木年華,擔任主唱。2010年開始構思並創作劇本《怒放之青春再見》,歷經三年完成電影的拍攝和製作。2016年發行專輯《我的生命不過是瘋狂的溫柔》。2019年執導電影《一生有你》。代表歌曲有《蝴蝶花》、《一生有你》、《在他鄉》、《完美世界》、《渴望就是力量》等。


從水木清華到水木年華

1989年,盧庚戌學長以遼寧省營口市理科狀元的身份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學習。相比於繼續做一個學霸,盧庚戌更喜歡浪漫瀟灑的大學生活。當時彈著吉他唱歌的校園歌手形象在同學中非常受歡迎,格外受到女生的青睞,盧庚戌就買來一本《一個月內學會彈吉他》,從零基礎開始自學

大二時,他報名參加校園歌手大賽,卻連決賽都沒進。大三時,他又參加了學校吉他大獎賽獲得第二名,那是他第一次登臺演出。大四時,他成立「夢中草原」合唱團,並獲得當年北京市高校歌曲比賽一等獎。從零基礎小白到音樂比賽冠軍,逆襲的背後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對音樂發自內心的熱愛

在清華的青春歲月是盧庚戌一段美好的回憶。提起對清華的第一印象,他幽默地總結「校園太大,女生太少,牛人太多」。縱然畢業多年,清華仍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盧庚戌。

他認為自己不屬於嚴格意義上刻苦讀書的好學生,但清華的學習經歷讓他掌握了快速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清華教會了他怎樣踏踏實實地做事做人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我覺得專門做音樂是非常艱苦的」,盧庚戌感慨道。1994年大學畢業後,他一腔熱血辭去工作,選擇追求音樂夢想,現實卻屢屢碰壁。

整整6年的時間裡,他寄送到唱片公司的作品全部杳無音訊。好不容易有一位專業人士肯定了他的創作,卻否定他的嗓音和唱功:「以我40年的人生經驗,你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那一瞬間像是一個人被判了死刑一樣。」盧庚戌在一次演講中回憶道。

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專門請來聲樂老師接受訓練。27歲的他為了提升唱功,每天學動物叫,「在清華北門對著村莊麥田,每天狂吼」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00年,盧庚戌成功發行了個人專輯《未來的未來》。2001年,他與清華校友李健成立「水木年華」演唱組合,同年發行專輯《一生有你》,並獲得當年幾乎全部年度最佳新人獎。《一生有你》火遍大江南北,「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的旋律至今仍為人傳唱。

盧庚戌專輯《我的生命不過是溫柔的瘋狂》封面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當被問到「是什麼使您堅持做音樂這麼多年?」時,盧庚戌毫不猶豫地回答:「熱愛,這個沒有什麼可以解釋,就是熱愛。

回顧自己的音樂之路,盧庚戌認為自己是把興趣轉化為能力。「我開始一點也不會彈吉他,也沒有展現任何音樂天賦。但是當我對音樂感興趣時,我願意為此學習、努力,我就變得越來越擅長音樂。有的時候你的興趣會變成你的能力。」

同時,他也切身體會到中國音樂行業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隨著自媒體的流行,音樂行業也受到了『流量為王』的影響。在我剛出道時,歌手必須通過成名曲才可能火,但現在的歌手,他沒有代表作也可以火。」他表示,自己還是計劃繼續創作新的作品,踏踏實實地做好音樂。

除了做音樂外,盧庚戌還主動跨界當導演。他親自執導的電影《怒放》和《一生有你》分別於2013年和2019年上映。

他從零學起,買來《怎樣拍電影》、《27天寫一個劇本》等書籍,一點點學習。在採訪中,他說自己拍電影的初衷是「與自己的青春和解」、「對自己的青春做總結」

尤其是《一生有你》這部電影,片中人物以盧庚戌、李健、老狼、高曉松等人為原型,大多數場景都取自於清華園。「影片中除了男主角顏值高過盧庚戌本人外,其他故事基本都是真的」,盧庚戌在電影發布會現場調侃。

「青春跟年齡沒有絕對的關係。青春是看待事物的方法和做事的態度。我希望自己有永遠年輕的心態。」他也確實做到了「永遠年輕的心態」。無論是做音樂還是拍電影,盧庚戌都不斷拓展生命的邊界,從未停下創新、學習、探索的腳步。


寄語青年:堅持,鑽研,熱愛

我認為成功的標準,一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二是以它為職業,並感到舒服。

我建議同學們首先要堅持,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堅持;其次是要刻苦地鑽研。應當注意培養自己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我希望清華學子都能努力地熱愛生活


同學感受

在與盧庚戌學長的交談中,我能感受到他對音樂矢志不渝的熱愛。每當他提到音樂時,他的語氣和神態都是興奮的。我想,正是這種熱愛使得他一直堅持音樂夢想,任何流言、抨擊都無法阻撓他。他還是那個在清華園裡縱情歌唱的男孩。這正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風貌的體現。向盧學長學習,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葛瑞

在與盧庚戌學長短短半小時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學長對於音樂的熱愛和堅持。學長對於他所熱愛的音樂沒有過多的闡釋和敘述,僅僅用了「因為熱愛」來表達為夢想繼續奮鬥的動力。學長在沒有基礎且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在音樂這條路上闖出一片春天,完美詮釋了清華校風「行勝於言」,用自身的努力來打破別人對他的看法,讓我深感敬意。學長的經歷也告訴了我們,把興趣變成夢想是一個人最成功的一件事。

——周竹東

支隊成員與盧庚戌校友合影


供稿:「致敬前浪」支隊

相關焦點

  • 李健VS盧庚戌:從兄弟到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一天吃午飯,樊守琴坐在教室裡跟孩子們聊天,問大家未來的理想,李健嘴裡嚼著飯,不緊不慢地說:「老師,我很喜歡文藝,我喜歡彈吉他,但是我將來不一定考這個。」3年後,李健主動打了自己的臉。2、在他鄉剛到清華盧庚戌因為看了一場校園歌手大賽,決定開始學習音樂創作,從最基礎的彈吉他開始。
  • 清華的那些知名校友是誰呢?
    清華的那些知名校友是誰呢?在中國清華大學是眾多學子的最高殿堂,同樣這裡走出的校友也給我國帶來了很多的榮譽,那麼他們都是誰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高曉松著名音樂人高曉松,1969年11月14日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杭州。音樂人、詞曲創作者、製作人、導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
  • 清華校友故事 | 張春磊: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支隊響應學校「青春報家國,奮進正當時」號召,結合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的歷史契機,以「清華對話100+10」為主題展開實踐。支隊深入校友工作場景,了解校友人生經歷,就學術問題與校友諮詢交流,在此過程中加深專業認知、培養學術話題敏感度,就藝術大類引申出的各社會前沿話題及尖銳舊題進行回應。
  • 2002年,李健在水木年華最紅時突然退出,盧庚戌為此失眠了一個月
    此時的二人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也不清楚未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但不知為何,盧庚戌情詩寫了一籮筐,女孩們卻毫無反應。迷茫的他走出寢室,到清華的操場上尋找靈感。抬頭一看,男孩們都練琴呢。仔細一打聽,學長宋柯和高曉松用吉他彈唱這招,已經泡到好幾個校花了。在正能量故事的激勵下,盧庚戌備受鼓舞,義無反顧的加入到了轟轟烈烈的校園民謠陣營。
  • 清華校友故事丨朱宏:一個基層工作者樸實的願望
    校友故事支隊成員正在採訪朱宏校友清華的這3年讓朱宏明白做事要務實。只有真正經歷過,才能對最廣大的人民生出發自內心的人文關懷。學長切身實地地參與到了抗擊疫情與防洪抗汛這兩大關乎基層民生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令人感動的故事。俗語」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既是學長在基層工作的親身體悟,也是我們清華學子應當學習的精神。
  • 清華校友故事丨欒墨: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2020年8月10日,來自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與經管學院的「尋訪校友 決勝戰疫」社會實踐支隊,在線上對社科學院心理學系校友欒墨進行了訪談。當時清華心理學系是一個新成立的專業,規模並不大,很多專業課都只有20名左右同學,老師能叫出班裡幾乎每個同學的名字。
  • 清華校友故事丨劉敏勝:民企科研,清華人的求索之旅
    「冀憶清華」訪談背景「冀憶清華」河北省校友訪談實踐支隊結合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重大活動,以「紮根中國大地,投身建國偉業」為主題,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記錄、線上溝通等多種形式,收集和記錄清華大學校友立足於燕趙大地所做的事業與貢獻。
  • 校友故事 | 清華MCFO學生張文雯:不忘初心深耕耘,不懼前方再出發
    學院的國際化也令她欣喜不已,「我讀書的時候,經管學院剛剛開始將海外知名教授『引進來』,如今學院也開始『走出去』了」,她說。在張文雯看來,校園生活既是自我充電的一種途徑,也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通過重返校園,徜徉在書香四溢的美麗清華園,可能重拾學生時代的心境格物致知,。
  • 清華校友故事丨張竹新:做為祖國燃燒的星星之火
    「清華對話100+10」校友訪談系列實踐活動,「星星之火」支隊積極響應號召,聯繫並訪談活躍在基層、脫貧攻堅等一線崗位上的校友。支隊以進入公共部門服務的校友為主要訪談對象,通過對校友成長經歷、擇業選擇、行業體悟等信息的充分挖掘,為期望進入
  • 清華校友故事丨李子實:以實際行動建設國家
    01 清華淵源 從清華校醫院的新生兒,到清華幼兒園、清華附小、清華附中的學生,再到清華附中初中部的語文老師,再到清華化工系的學生,學長與清華的淵源頗深。口號的產生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討論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討論到大家誰都說服不了誰,最後就說反正不管怎麼樣,我就好好幹,從我做起。不管外頭怎麼做,我把自己做好,從現在就開始做」。口號反映的東西很務實,「像老清華行勝於言的風格,不喜歡虛無縹緲。」口號的社會影響是由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推動的,接著就有很多報紙跟進宣傳。
  • 校友故事 | 清華MBA學子潘林:求學水木,踏外交新徵程
    未來,我希望能在中日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文化和工匠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中發揮更加精準、高效的協調和推動作用。因此,我深刻認識到自身缺乏對商業的深入理解和紮實的系統管理知識這一短板,亟待進一步學習提高。我在2018年報考清華時,38歲,自從一畢業就進入外交行當已有十五年,當時正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做外交官。常駐期間回國出差的間隙,機緣巧合下參加了一場清華MBA的宣講活動。
  • 清華校友故事丨路萬裡:綠色化學的初心與未來
    「冀憶清華」訪談背景「冀憶清華」河北省校友訪談實踐支隊結合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重大活動,以「>紮根中國大地,投身建國偉業」為主題,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記錄、線上溝通等多種形式,收集和記錄清華大學校友立足於燕趙大地所做的事業與貢獻。
  • 清華校友故事|馮越洋:母校給我闖蕩社會的底氣和勇氣
    實踐即求學,校友即良師,本次實踐將目光聚焦於曾擔任班團骨幹的校友身上,重點關注班團集體建設以及個人與班級共成長等話題。支隊成員通過校友訪談、討論、總結等環節,從自身、校友及學校等角度,深入了解班團骨幹在集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 我的清華畢業故事 | 姜晉越:在清華,永遠bet...
    我的清華畢業故事 | 姜晉越:在清華,永遠bet...| 姜晉越:在清華,永遠better than yesterday》再見清華,你是我一生的驕傲。
  • 校友故事 | 長江新秀劉熹然:疫情來臨,她決定回到中國
    儘管,新冠疫情的爆發,阻礙了劉熹然回國的步伐,不過,這也給了她一段時間沉澱過去,思考未來。長江商學院的校訓是取勢、明道、優術。對於我,新冠疫情之後,醫藥領域會蓬勃發展,這是勢;我在美國的工作經驗,是術;而我把美國經驗與國內現狀結合,進行新藥研發,這就是我的道。
  • 暴雷的網貸平臺高管,清華北大畢業生佔50%,連校友的韭菜也割
    有了這些北大學長們的成功案例,北大系畢業生隨即開始瘋狂湧入P2P行業:李志剛、吳顯勇創設投哪網,吳逸然開了有利網,年僅27歲的袁成龍籌建向上金服,楊罡、薛亮、劉軍、孫雷,接力賽一般丟出黃金錢包、聚財富、民貸天下、玖富錢包/悟空理財,這些北大高材生們動輒大談大數據、數理建模、雲計算概念,打出的名頭一個比一個嚇人。
  • 清華女學霸成遊戲主播被罵慘,「學歷論」還要走多久?
    本文來源:槽值丨caozhi163授權HRGO整理髮布這幾天,一枚清華女學霸成遊戲主播的故事被傳得沸沸揚揚,很多人都在感嘆一個曾經的內蒙古理科高考狀元,本科清華、碩士北大的標準學霸,最後選擇做了遊戲主播
  • 清華校友故事 | 尚國飛:不同的賽道,同樣的初心
    ,本次實踐將目光聚焦於曾擔任班團骨幹的校友身上,重點訪談校友關於班團集體建設以及個人與班級共成長等方面話題。支隊成員通過校友訪談、分析、討論等環節,從自身、校友以及學校等角度,深入了解班團骨幹在集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校友簡介尚國飛,清華大學軟體學院2001級校友,畢業後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工作。
  • 清華校友故事丨白松:法官袍下的「白大夫」
    為充分挖掘校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徵程中「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幹大事業」的成長曆程,使校友資源成為學生培養的珍貴財富和重要力量,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法學院成立了清華大學法學院校友訪談聯合支隊。本本支隊作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校友訪談聯合支隊的分支隊,將「校友訪談」與「行業認知」「青春戰疫」相結合,以「風華明理,並肩戰疫」為主題進行校友訪談。
  • 清華校訓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背後
    日後能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為社會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擔負起歷史重任。為此當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2010年5月,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