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友故事丨李子實:以實際行動建設國家

2020-09-14 水木紀事


李子實

·1975—1978清華附中教師

·1978—1982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習

·1982—1986 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工程師

·1986—1996 美國某公司駐華首席代表

·1993—1997清華經管學院在職學習,管理工程碩士

·1997—2000清華紫光集團總裁助理

·2000—2006清華紫光古漢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紫光集團副總裁

·2006—2017維信諾集團副總裁,顧問

支隊有幸邀請到李子實學長,就大學時的感受、學生社會工作的經歷和經驗、班集體的氛圍、班集體的建設、清華的精神做了一些交流。


01 清華淵源

從清華校醫院的新生兒,到清華幼兒園、清華附小、清華附中的學生,再到清華附中初中部的語文老師,再到清華化工系的學生,學長與清華的淵源頗深。

「文革」開始的時候,學長9歲,還在清華附小讀書。1975年學長高中畢業,普通的高考已經不存在,覺得「有點前途未卜」。

所幸那時政策略有寬鬆,已插隊者的家庭成員可以不用再插隊。於是,學長就在清華附中初中部做了一名語文老師。那時的語文課本上「基本上都是批判文章」,上課時學長常常給學生們講《水滸傳》,這一待就是三年。

「那時候學生不好好念書,一個班的學生學習程度也不一樣。」這是當時人才培養的梯隊不復存在的縮影。

十年動蕩結束後的首次高考,考生多達500多萬,其中既有1966年準備參加當年高考的,也有1977年正讀高二的,「我們開玩笑說班裡的老小找班裡的老大借橡皮,老大說叫叔叔才可以借」。

500多萬人裡最終錄取了20多萬,是「建國以來錄取比例最低的一年,(但是)考題肯定是歷屆最容易的」。

當時清華的學習條件比現在差得多, 教材很舊,是「手刻的那種油印本」。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極高。「可能是因為耽誤太多了,一天到晚渴望學習念書。」


02 專業選擇與就業

專業選擇與就業

「在一棵樹上吊死」和「在森林裡迷了路」

談到專業選擇和就業,學長描述他們當時的情況是「在一棵樹上吊死」,工作是「國家、學校給你選擇的」,並非雙向選擇。

「像我們畢業分配是指定的,分到哪必須去,不去可能戶口就取消了或者其他懲罰,是很嚴厲的。我們中間有些人,到畢業時並不是特別清楚自己究竟適合幹什麼。所以分配讓你去幹這個你就幹了,不是說一定不好。」但是對於有特別熱愛的事業卻不能從事的人來說,「是殘酷的」。

學長對比指出我們現在像是「在森林裡迷了路」。「你們選擇餘地大很多。現在你們中間也有不少同學,在畢業的時候想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因為你們小時候念書有一定的被動性,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楚。這不是個別現象,可能跟中國整個教育制度有關係。中國的教育模式,培養人的個性有不足,創新人才比較少。從小就拿定主意學什麼的也比較少。」


03 情商的重要性

情商的重要性被反覆強調

在談到包括增強班級凝聚力、解決集體內部衝突等問題上,學長反覆強調情商的重要性,在「企業工作很多年」之後感悟更深。

情商首先表現在對情緒的控制,這需要磨練。換位思考,替別人想,是情商高的表現。其次表現為對別人情緒的調動,「就是通過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別人的情緒」。

學長提到很大程度上要靠組織活動來增強班級的凝聚力,「總歸是要找一些讓大家能發光發熱的東西,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

情商能在很多活動的組織中體現出來,也能通過組織活動進行培養。在偏離舒適區的環境中,人們可以鍛鍊靈活調動感性和理性的能力。

「人是感性的,首先支配行動的是感性,理性來的慢一些,被動一些。情商高的人他會靈活地使用理性和感性。」學長在清華附中做老師的三年,依靠組織活動與不好好學習的學生進行心靈交流。而在日常教學中,與容易情緒化乃至崩潰哭泣的老師相比,學長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鎮定,對不安分的學生有一定的威懾力。

對一個寢室而言,「如果都是情緒化的人,就容易出問題。只要有一兩個情商高一點,事就出不來。」交流談心,對受原生家庭、成長環境、教育經歷負面影響大的同學加以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寢室矛盾。


04 做人也要務實

樸實的口號彰顯清華務實的風格

談起化72班那句著名的口號的影響,學長首先說因為他是後來轉到這個班的,所以不清楚「整個的口號產生過程」。而正因如此,他可以從旁觀者的視角觀察。

「口號本身特別樸實,不高大上。」口號的產生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討論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討論到大家誰都說服不了誰,最後就說反正不管怎麼樣,我就好好幹,從我做起。不管外頭怎麼做,我把自己做好,從現在就開始做」。

口號反映的東西很務實,「像老清華行勝於言的風格,不喜歡虛無縹緲。」口號的社會影響是由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推動的,接著就有很多報紙跟進宣傳。

他認為,就算化72班沒有喊出這句口號,其他班級也會喊出類似的,因為這是清華風格的浸潤。

做人也要務實。其實真正決定人生的,是背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價值判斷存在差異。有人認為古董特別有價值的,可能就會去收藏,而另一些人就會覺得沒有價值。清華非常務實。清華從某種程度來講,強調團隊,強調集體作用,講究協作辦實事。「我們自己的人相互指責可以,但是我不許外人說。」


特殊的一批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

回頭看,學長直言:77級並沒有趕上最好的時候,之後入學的同學接受的教育越來越正規。儘管如此,「化72班的同學在一些很重要的崗位還是發揮了不錯的作用」。

這一屆人畢業於82年,當時農村的承包責任制已經實施多年,城市改革才剛剛開始。他們是親歷者,感受到了變化,「有時候覺得像做夢一樣,因為這幾十年的變化比封建社會幾千年的變化還要大。

彼時不熟悉,今日「都很親」

學長讀大學時,體育代表隊和活躍的藝術團體成員相對容易接觸到非本專業的同學,除此之外,不同專業的同學之間還是挺陌生的。現在,各個系相互之間過去不認識的校友「都很親」。

「我們是特殊的一批人,感情交流起來很自然,有共同的故事,有共同的特徵,共同語言多,可能你在下面幾代人當中不太容易找到。」


寄語: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

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大道至簡。在某種程度上來講,要相信直覺,以你的職業為基礎,做一點理性思考。 前途並非變化莫測。


供稿:「尋根·記憶中的力量」班團骨幹實踐支隊

相關焦點

  • 清華校友故事 | 李繼定:以實際行動建設國家
    1987年博士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在膜技術研究領域負責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重點基金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3項、973項目子課題2項;國家重大膜專項子課題1項;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項目47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9項,鑑定成果7項,發表學術論文560多篇。
  • 清華校友故事丨朱宏:一個基層工作者樸實的願望
    校友故事支隊成員正在採訪朱宏校友基層工作任務非常繁重,經常是一周七天、白天黑夜都在工作,所以朱宏會經常鍛鍊身體,用行動踐行「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學長切身實地地參與到了抗擊疫情與防洪抗汛這兩大關乎基層民生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令人感動的故事。俗語」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既是學長在基層工作的親身體悟,也是我們清華學子應當學習的精神。
  • 清華校友故事 | 張春磊: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支隊響應學校「青春報家國,奮進正當時」號召,結合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的歷史契機,以「清華對話100+10」為主題展開實踐。支隊深入校友工作場景,了解校友人生經歷,就學術問題與校友諮詢交流,在此過程中加深專業認知、培養學術話題敏感度,就藝術大類引申出的各社會前沿話題及尖銳舊題進行回應。
  • 清華校友故事丨張竹新:做為祖國燃燒的星星之火
    「清華對話100+10」校友訪談系列實踐活動,「星星之火」支隊積極響應號召,聯繫並訪談活躍在基層、脫貧攻堅等一線崗位上的校友。公共部門工作的校友提供學習經驗,感悟校友故事中的清華情,啟發同學們在職業選擇、學術科研等方面有所作為。
  • 清華經管EMBA校友不畏艱難守初心
    」1月29日,清華經管EMBA教育中心向全國校友會發出抗疫援助倡議書,號召全國校友共同投入抗疫援助行動。1月31日,清華經管EMBA抗疫捐助工作小組正式成立,清華經管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陳煜波教授親自擔任小組組長,小組中包括督導組、協調組、落實組、信息收集組和宣傳組,號召全體校友支援抗疫工作。
  • 清華校友故事丨盧庚戌:我的生命不過是瘋狂的溫柔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及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結合「清華對話100+10」社會實踐主題,「致敬前浪」——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校友訪談支隊通過訪談,了解校友的人生故事,學習校友的人生感悟,向「前浪」致敬,並激勵「後浪」堅守清華精神、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奮鬥拼搏
  • 清華校友故事丨劉敏勝:民企科研,清華人的求索之旅
    「冀憶清華」訪談背景「冀憶清華」河北省校友訪談實踐支隊結合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重大活動,以「紮根中國大地,投身建國偉業」為主題,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記錄、線上溝通等多種形式,收集和記錄清華大學校友立足於燕趙大地所做的事業與貢獻。
  • 校友故事 | 清華MCFO學生張文雯:不忘初心深耕耘,不懼前方再出發
    通過重返校園,徜徉在書香四溢的美麗清華園,可能重拾學生時代的心境格物致知,。她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保持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將MCFO項目當作一次全新的機遇,審視和提升自我,不忘初心深耕耘,不懼前方再出發。— end —更多校友故事請搜索公眾號「MBA網」,每天更新備考信息、招生政策、行業熱點等最新內容。
  • 清華校友故事丨路萬裡:綠色化學的初心與未來
    「冀憶清華」訪談背景「冀憶清華」河北省校友訪談實踐支隊結合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重大活動,以「>紮根中國大地,投身建國偉業」為主題,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記錄、線上溝通等多種形式,收集和記錄清華大學校友立足於燕趙大地所做的事業與貢獻。
  • 第五屆清華校友三創大賽健康醫療全球總決賽舉辦
    為深入推進武清區產業創新轉型升級,了解武清區實際發展需求,促進清華大學和清華校友創新科技成果落地科促會旗下二十多個專委會、有《中國高新科技》期刊平臺,還有國家獎勵辦批准的「科學技術獎」,願意為武清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作為本次大賽的特別支持單位,中心副主任陳銳專程到場參會。
  • 校友故事 | 清華MBA學子潘林:求學水木,踏外交新徵程
    所以,我們始終在積極關注和思考國際競爭對國內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帶來的挑戰,也看到積極迎接和參與國際競爭為國內帶來新的產業發展契機;我們始終在追尋和探索國家經濟轉型大潮中湧現的新的發展機遇。」求學水木,終身清華。在手繪信封時,為了表達我們在時代的召喚下從世界各地匯聚於此,我把清華校徽畫成郵票,郵戳上的「清華園」既是我們此刻的目的地,更是我們的新起點。
  • 清華校友故事丨欒墨: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尋訪校友,決勝戰疫」支隊訪談紀實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為充分挖掘校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徵程中「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幹大事業」的成長曆程,使校友資源成為學生培養的珍貴財富和重要力量
  • 校友故事 | 清華MBA學子劉戩:與良師對話,與益友同行
    對於這些問題的不斷思考,最終推動我選擇了清華MBA項目尋找答案。 我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選擇MBA項目時,很多人建議我選擇北大或長江,或其他一些不同的品牌,但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到清華「回爐再造」。即便她當初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她如初戀。如果你問我為什麼?
  • 清華校友三創大賽以創意設計獻禮清華大學迎110周年校慶,開啟...
    通過本次清華校友三創大賽,邀請全球清華校友加入用作品書寫中國文化,用圖案表達世界眼光,用故事傳承百年傳統。並續寫「回力」與「清華人」的百年淵源,為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獻禮!清華大學自1911年建校起,清華人一直秉承著清華精神,走過民族危亡時刻,走過起步建設時期,走過改革發展歷程:在西南聯大時期,梅貽琦帶領清華師生行走7500公裡,突破日本包圍線,前往雲南重建校園。在新中國建設時期,「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毅然奔回戰火紛飛的祖國,參加原子核理論研究。
  • 清華校友故事 | 尚國飛:不同的賽道,同樣的初心
    ,本次實踐將目光聚焦於曾擔任班團骨幹的校友身上,重點訪談校友關於班團集體建設以及個人與班級共成長等方面話題。支隊成員通過校友訪談、分析、討論等環節,從自身、校友以及學校等角度,深入了解班團骨幹在集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校友簡介尚國飛,清華大學軟體學院2001級校友,畢業後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工作。
  • 清華校友故事 | 王健:投身晶片開發,做時代的弄潮兒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和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為充分挖掘清華校友「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幹大事業」的成長曆程,校團委和校友總會開展了主題為「清華對話100+10」的校友訪談實踐。
  • 化工系1956級校友舉行座談會慶祝入學60周年
    清華大學副校長、副書記姜勝耀到會看望各位老校友。化工系主任趙勁松、黨委書記朱兵等師生也參加了座談會。  座談會由56級校友朱起鳴主持。寧永成、丁杭生兩位校友深情回憶了當年滕藤老師幫助自己、影響了自己一生的故事。談及母校,老校友們表示在清華求學的那段歲月為他們的日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座談會中,已經為祖國工作了五十多年的校友們多次提到「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這一口號,而早已年過古稀的他們表示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願意再為祖國做出一些貢獻。  滕藤先生也和各位校友一起回顧了往昔歲月。
  • 珠海:清華首任校長紀念館開館 校友冒雨出席
    本報珠海訊 (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羅宇芳攝影報導)作為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獻禮工程首任校長唐國安紀念館昨日落成開館,300多名清華校友冒雨趕到清華首任校長的故鄉珠海唐家灣雞山村出席了開館儀式。
  • 2020清華MBA校友導師項目 (AMP) 啟動會舉行
    2020年11月18日晚,2020清華MBA校友導師項目(AMP)啟動會在清華經管學院舜德樓401教室舉行。55名MBA校友導師來到現場,參與儀式啟動。清華經管學院副院長徐心教授,院長辦公室主任、校友發展中心主任、學院校友會秘書長雲濤老師(MBA2001級),MBA教育中心主任馬嘉老師出席啟動會。
  • 清華校友故事|馮越洋:母校給我闖蕩社會的底氣和勇氣
    實踐即求學,校友即良師,本次實踐將目光聚焦於曾擔任班團骨幹的校友身上,重點關注班團集體建設以及個人與班級共成長等話題。支隊成員通過校友訪談、討論、總結等環節,從自身、校友及學校等角度,深入了解班團骨幹在集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