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實
·1975—1978清華附中教師
·1978—1982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習
·1982—1986 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工程師
·1986—1996 美國某公司駐華首席代表
·1993—1997清華經管學院在職學習,管理工程碩士
·1997—2000清華紫光集團總裁助理
·2000—2006清華紫光古漢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紫光集團副總裁
·2006—2017維信諾集團副總裁,顧問
支隊有幸邀請到李子實學長,就大學時的感受、學生社會工作的經歷和經驗、班集體的氛圍、班集體的建設、清華的精神做了一些交流。
01 清華淵源
從清華校醫院的新生兒,到清華幼兒園、清華附小、清華附中的學生,再到清華附中初中部的語文老師,再到清華化工系的學生,學長與清華的淵源頗深。
「文革」開始的時候,學長9歲,還在清華附小讀書。1975年學長高中畢業,普通的高考已經不存在,覺得「有點前途未卜」。
所幸那時政策略有寬鬆,已插隊者的家庭成員可以不用再插隊。於是,學長就在清華附中初中部做了一名語文老師。那時的語文課本上「基本上都是批判文章」,上課時學長常常給學生們講《水滸傳》,這一待就是三年。
「那時候學生不好好念書,一個班的學生學習程度也不一樣。」這是當時人才培養的梯隊不復存在的縮影。
十年動蕩結束後的首次高考,考生多達500多萬,其中既有1966年準備參加當年高考的,也有1977年正讀高二的,「我們開玩笑說班裡的老小找班裡的老大借橡皮,老大說叫叔叔才可以借」。
500多萬人裡最終錄取了20多萬,是「建國以來錄取比例最低的一年,(但是)考題肯定是歷屆最容易的」。
當時清華的學習條件比現在差得多, 教材很舊,是「手刻的那種油印本」。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極高。「可能是因為耽誤太多了,一天到晚渴望學習念書。」
02 專業選擇與就業
專業選擇與就業
「在一棵樹上吊死」和「在森林裡迷了路」
談到專業選擇和就業,學長描述他們當時的情況是「在一棵樹上吊死」,工作是「國家、學校給你選擇的」,並非雙向選擇。
「像我們畢業分配是指定的,分到哪必須去,不去可能戶口就取消了或者其他懲罰,是很嚴厲的。我們中間有些人,到畢業時並不是特別清楚自己究竟適合幹什麼。所以分配讓你去幹這個你就幹了,不是說一定不好。」但是對於有特別熱愛的事業卻不能從事的人來說,「是殘酷的」。
學長對比指出我們現在像是「在森林裡迷了路」。「你們選擇餘地大很多。現在你們中間也有不少同學,在畢業的時候想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因為你們小時候念書有一定的被動性,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楚。這不是個別現象,可能跟中國整個教育制度有關係。中國的教育模式,培養人的個性有不足,創新人才比較少。從小就拿定主意學什麼的也比較少。」
03 情商的重要性
情商的重要性被反覆強調
在談到包括增強班級凝聚力、解決集體內部衝突等問題上,學長反覆強調情商的重要性,在「企業工作很多年」之後感悟更深。
情商首先表現在對情緒的控制,這需要磨練。換位思考,替別人想,是情商高的表現。其次表現為對別人情緒的調動,「就是通過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別人的情緒」。
學長提到很大程度上要靠組織活動來增強班級的凝聚力,「總歸是要找一些讓大家能發光發熱的東西,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
情商能在很多活動的組織中體現出來,也能通過組織活動進行培養。在偏離舒適區的環境中,人們可以鍛鍊靈活調動感性和理性的能力。
「人是感性的,首先支配行動的是感性,理性來的慢一些,被動一些。情商高的人他會靈活地使用理性和感性。」學長在清華附中做老師的三年,依靠組織活動與不好好學習的學生進行心靈交流。而在日常教學中,與容易情緒化乃至崩潰哭泣的老師相比,學長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鎮定,對不安分的學生有一定的威懾力。
對一個寢室而言,「如果都是情緒化的人,就容易出問題。只要有一兩個情商高一點,事就出不來。」交流談心,對受原生家庭、成長環境、教育經歷負面影響大的同學加以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寢室矛盾。
04 做人也要務實
樸實的口號彰顯清華務實的風格
談起化72班那句著名的口號的影響,學長首先說因為他是後來轉到這個班的,所以不清楚「整個的口號產生過程」。而正因如此,他可以從旁觀者的視角觀察。
「口號本身特別樸實,不高大上。」口號的產生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討論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討論到大家誰都說服不了誰,最後就說反正不管怎麼樣,我就好好幹,從我做起。不管外頭怎麼做,我把自己做好,從現在就開始做」。
口號反映的東西很務實,「像老清華行勝於言的風格,不喜歡虛無縹緲。」口號的社會影響是由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推動的,接著就有很多報紙跟進宣傳。
他認為,就算化72班沒有喊出這句口號,其他班級也會喊出類似的,因為這是清華風格的浸潤。
做人也要務實。其實真正決定人生的,是背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價值判斷存在差異。有人認為古董特別有價值的,可能就會去收藏,而另一些人就會覺得沒有價值。清華非常務實。清華從某種程度來講,強調團隊,強調集體作用,講究協作辦實事。「我們自己的人相互指責可以,但是我不許外人說。」
特殊的一批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
回頭看,學長直言:77級並沒有趕上最好的時候,之後入學的同學接受的教育越來越正規。儘管如此,「化72班的同學在一些很重要的崗位還是發揮了不錯的作用」。
這一屆人畢業於82年,當時農村的承包責任制已經實施多年,城市改革才剛剛開始。他們是親歷者,感受到了變化,「有時候覺得像做夢一樣,因為這幾十年的變化比封建社會幾千年的變化還要大。」
彼時不熟悉,今日「都很親」
學長讀大學時,體育代表隊和活躍的藝術團體成員相對容易接觸到非本專業的同學,除此之外,不同專業的同學之間還是挺陌生的。現在,各個系相互之間過去不認識的校友「都很親」。
「我們是特殊的一批人,感情交流起來很自然,有共同的故事,有共同的特徵,共同語言多,可能你在下面幾代人當中不太容易找到。」
寄語: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
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大道至簡。在某種程度上來講,要相信直覺,以你的職業為基礎,做一點理性思考。 前途並非變化莫測。
供稿:「尋根·記憶中的力量」班團骨幹實踐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