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太瘋狂了!」近日,一位「書蟲」驚訝地告訴記者:「2008年12月,我在淘寶網上以165元價格購買了一套《汪曾祺全集》,三年多時間,在孔夫子舊書網上,這套書售價最低也要990元,最高竟然要1500元了!」
是什麼讓二手書價如此瘋狂?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古舊書籍日漸稀少、市場作用下的合理升值外,也不乏賣家惡意「炒作」的伎倆。
舊書成收藏
致貨源稀缺
「二手書的價格上升,有一部分炒作的因素,但主要還是市場的作用。」藏書者沈琦華認為,「近幾年的書賣完了還能重印,舊的書連版子都沒有了,怎麼重印?所以,這就體現出了舊書的稀缺性,自然逐步躋身『收藏品』的行列。搞研究的人,看到自己需要的、品相好的書,一般馬上就收了,這些書也不會再流出來,所以這些書就更難覓了。」
事實上,二手書已被很多人當做可以用來保值升值的投資品。這些舊書「淘家」,究竟是為了閱讀,還是出於收藏的目的呢?沈琦華認為兩者之間的比例應該是比較均衡的。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潘佳,則估計看書的、藏書的、想做買賣賺錢的是「三足鼎立」:「平裝書畢竟不像線裝書,很多『炒』線裝書的人可能完全不懂書,就是為了賺錢。」
儘管如此,書市也還是因為投資的介入發生了異化。「很多人現在寧願把書送到孔網或者其他機構拍賣。」賣家「柳三變」表示,「拍賣雖然也有可能虧錢,但賺的時候更多。」
「禁書」噱頭
能炒高書價
想把書賣個好價錢,除了懂得「掛」什麼價格,還需要包裝。「禁書」也是一些賣家常用的噱頭。
業內人士舉了個例子: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廢都》近年重新修訂後得以再版上市,就被某些二手書販子把第一版定位成「禁書」,所以在網絡上高價出售第一個版本。
「有幾位學者去世時,家人或者學生編了一套文集,製成了所謂自印本,送給親戚朋友,其中部分也流入了書市。從收藏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書當然很有價值,現在有些已經賣到2000元以上。但也可以說這些『自印本』是非法出版物,一般網絡交易平臺是禁止在線上銷售的。但買賣雙方混熟後,也會私下交易。」
掛什麼價格
大有學問
不過在價值因素外,也不乏賣家人為「炒高」書價。
一位資深賣家向記者演示如何「放長線釣大魚」:「比如我們現在要買《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你在孔網上可以搜到7本,最便宜的110元,最貴的480元。正常情況下,你肯定會買110元的。但當這本售出後,最低價就變成了128元。隨著最低價的成交,200元就成為這本書的市場價了。」
「還有一個做法更狠——某本書的價格原來是200元,網上突然『斷檔』了,這時有個賣家掛出500元的高價,那500元就是它的市場價了。這樣的話也許只需幾天,一本書的身價就能翻倍。有些賣家甚至還會人為製造這種『斷檔』——把其他賣主的書都收到自己手裡,那他就幾乎擁有了該書壟斷性的定價權。而這些完全是『市場行為』。」
□丁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