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關於《易經》的由來曾經有很多種說法。
有人說《易經》是人類先祖伏羲所創,還有人說是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聊時所推演出來的一部奇書。
《易經》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知識,不僅可以用來佔卜,而且蘊含著豐富的人生道理。
易經: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與這3種人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俗話說: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
在我們身邊,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一些人,會把對自己有過一些小恩小惠的人大加讚賞,嘴裡有無限的感激。
而對一些對自己有過大恩的人,不是閉口不談,就是不屑一顧,有的甚至是自己的父母,也會憤恨責罵。究其原因,這就是一種「「久負大恩必成仇」」的心理在作怪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成為一個「大恩成仇」的人,只是以下的這3種人,即使關係再好,我們也要懂得施恩的分寸,不要做出「大恩養仇人」的遺憾之事了。
第一種人:欲望無度的人。
在《易經》中,表現為「中正」的思想。凡事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保持適度,才是最佳的狀態。
我們要注意提防欲望無度的人。這些人平時和我們來往的時候,也是很大方乾脆的。
也許,在和我們沒有多大利益往來的時候,大家也是惺惺相惜,感情很不錯。但是一旦這種人遇到了某種困難,他一定會向朋友獅子大開口的。
我們幫了他一次,他就會兩次三次甚至無數次的找你。但是如果我們選擇拒絕幫助他們,那麼他就會將我們曾經對他的好和幫助全部否定。
所以,對於欲望無度的人,我們一定要警惕,千萬不要對他們施加大恩,以免彼此鬧翻,從此變仇人。
第二種人:沒良心的人
對於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來講,你對他越好,恩情越重,越會被他視為理所當然,應該應分。當終有一天你不再幫他的時候,他就很容易和你反目成仇。
我們常說一句話:幫是人情,不幫是本分;但在這種人看來卻是:幫是應該,不幫是可恨。
你幫他多少次,他都不會記得,不知道感恩;你有一次不幫他,他就立馬翻臉,對你充滿怨恨,就好像誰原本就欠他的一樣。這種沒良心的人,別說是大恩,就算施以小恩都不值得。
善良,也要分對什麼人;施恩,也要講究分寸。別讓你的恩情養出仇恨,那樣不僅傷心,也會對自己不利,在這方面,所有善良的人們都需要警醒。
第三種人:過度自卑的人。
《周易》乾卦,潛龍勿用。屯卦,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小畜卦,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在我們身邊,我們有一些朋友,為人忠厚老實,但是,性格卻偏軟弱。這樣的人,和我們來往,我們不必太忌諱什麼,而且也不怕被他們算計。
這樣的人,在他們遇到大困難的時候,我們也是非常願意幫忙。但是,如果我們對他們施加很大的恩惠,那麼,這個受恩惠的人,因為自己能力有限,覺得一時難以報恩。
於是,無法報恩的惶恐之心就會變成一塊巨大的石頭,壓在他們的心頭上。久而久之,這種恩情就成為了一種大負擔,讓過度自卑的人,有了強大的心理壓力。
於是,他們就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遠離,選擇了不敢面對我們。這無疑就把一對要好的朋友,變成了「仇家」。
所以,對於我們身邊那個過度自卑的人,我們一定要懂得幫忙有度,點到為止,給人留下可以回報的自尊為好啊。
人這一生就該讀一讀《易經》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易經》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對人們的影響都很大。
孔子、老子同生於春秋末期,都有共同的愛好——尊崇《易經》。
不僅是孔子在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這位老人就是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現在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易經,因為它可以把它的智慧應用到我們生活的各處,所以我們不妨多多研究一下。
有人說古人的文言文晦澀難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這本白話文版本的《圖解易經》可以推薦給大家,這個版本不僅完整完整將原版的內容收錄進去,還將那些深奧的語言,用白話文講解,通俗易懂。
《易經》是傳統文化的綱要,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石。讀《易經》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運!
這本《易經》只要45元,卻能讓你受益終生!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把這本大智慧帶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