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再次漂洋出海 文物,來場旅行不容易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文物,來場旅行不容易

  1200多年來第二次踏上海外土地,道路遠比想像的坎坷。

  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其他眾多中國古代書法名家作品一起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展出。這份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的文稿寫於公元758年,在此之前一直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由於文物的珍貴性,《祭侄文稿》露面的機會極少。1997年,它曾被借給美國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這一次被外借至東京,是它有史以來第二次出海。

  一則臺灣某電視臺主持人的怒斥之語經媒體轉發後,激起了網友的怒火,有人批判臺灣當局諂媚日本,有人認為展品脆弱,日方無法妥善保管。截至1月22日,新浪微博上《祭侄文稿》的話題已有3億閱讀和19.3萬條討論。

  但其實,這只是諸多中外文物交流中的一段插曲。

  在文物赴外展出成為家常便飯的今天,已經有一套成熟而規範的流程保證它們的安全。只是當人們走進博物館,被藏品的美吸引時,常常忽視了這些讓美流傳和永駐的努力。

張連昆/攝

  交流的使命

  269字的《祭侄文稿》,承擔著難以想像的情緒。

  安史之亂中,顏真卿的堂兄和侄子為國捐軀,屍骨無存。戰亂後,顏真卿只找到了侄子的頭顱,悲憤而作此文。日本作家野島剛評價《祭侄文稿》:「其心碎、悲痛、慟哭的強烈情緒在字裡行間噴薄而出。」

  1200多年過去,後人在真跡上留下了許多印章,歲月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業界有「紙壽千年,絹八百」的說法,面對這件「國寶級」文物將要遠赴重洋展出的消息,許多人懸著一顆心。

  誤會就是這樣產生的:臺灣某電視臺主持人擔心國寶「半夜去東京」,會「被掉包、被倒賣」,在節目中吶喊,「我不許你動!」這場早就策劃好、並已經宣傳數月的展出活動突然進入公眾視野。此後,某媒體報導,《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時,將「沒有特別的保護措施」「大家可以拍照,不開閃光燈就行」,隨即引起強烈的反對聲浪。

  這些說法很快被闢謠。1月15日,臺北故宮博物院稱,借展過程均符合專業審議及程序,認定「古物狀況穩定,適合借展」。東京國立博物館也表示,《祭侄文稿》在單獨房間的玻璃櫃中展示,禁止遊客拍照。在其辦展歷史上,一件書法作品在展廳單獨區域呈現是非常罕見的。

  遊客也給了它極高的禮遇,觀看一次需排隊兩小時,然後只能花不到1分鐘的時間邊走邊看。很多人看了一次還不夠,轉頭又排第二次隊。首日排隊的人中,有近半都是中國人。

  人們的熱情可以理解。上一次《祭侄文稿》展出,還是2011年年底的事,距今已有7年。歷史上,《祭侄文稿》在臺灣地區也僅展出過3次。

  所有人都急切想要看到它,卻又擔心看到它。這不只是《祭侄文稿》面對的兩難處境,也是所有文物需要平衡的難題。尤其是書畫類文物,環境中一點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都能讓它們「折壽」。光線使它們發黃、變脆,看不見的紫外線還會一點點侵蝕它們的生命。

  因此,不展出的日子,它們只能被封存在玻璃櫃中,保證環境的穩定,每一次裝箱、開箱、拆封,都要在一群工作人員的監督下進行。畢竟,運輸和中轉環節的風險是最大的。

  但沒有什麼能停止時間在它們身上留下痕跡。展出,只是讓它們衰老的地點從儲藏倉庫改為了博物館展廳。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下簡稱清華藝博)常務副館長杜鵬飛的印象裡,像這次「兩岸齊唱」「反對聲浪很強」的情況,「過去從未有過」。

  爭論產生時,他恰好在臺灣。和很多同行交流後,他們都認為不應該把民族情緒摻雜在文物的交流展出上。

  「人們提出文物『展出一次傷害一次』,對所有展品都成立,總不能所有藏品都在倉庫裡睡大覺吧?」杜鵬飛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政府或私人掏錢建立博物館,目的是保存和展示美,展出交流是文物的使命。

  難得的旅行

  要完成這個使命並不容易。國家或地區首腦出面接洽,專機運輸、安保人員一路隨行,報導連篇累牘。對國寶級別的文物來說,這些幾乎是它們長途旅行的「標準配置」。

  為了避免爭議,裝箱前,幾方人員還會形成專門的點交手冊,詳細記錄文物身上的每一處「傷痕」,為文物上保險,並籤訂具有法律效應的責任承擔和賠償協議。

  很多國家和地區對文物設置了展出限制。考慮到書畫的脆弱性,臺灣地區自1984年起挑選出70件名作列為限展品,規定每次展出不能超過42天,展出後須休息3年以上,《祭侄文稿》就位列其中。

  這意味著,想在臺灣地區看到《祭侄文稿》,至少要等到2022年,距上次在島內展出有10年時間。

  中國國家文物局先後在2002、2012和2013年3次印髮禁止出境展出文物目錄,保護孤品、珍品和易損品。

  其中,2012年印發的目錄是專門針對書畫的。當年1月,《清明上河圖》曾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觀眾平均需排隊兩小時才能看到。此後,只有在中國,才能一睹《清明上河圖》真跡。

  美國的《獨立宣言》原稿從不外借展出;日本象徵萬世一系的「三神器」八咫鏡、草薙劍和八坂瓊曲玉甚至被分別供奉起來,從不公諸於世,只有複製品供人參觀。

  很多時候,即使符合規定,展出也不是想辦立刻就能辦。杜鵬飛告訴記者,制約博物館辦展覽的因素很多,包括時間、空間、成本、背景契機等。

  他說,從接洽算起,到展出辦成,有時要耗費三五年時間,雙方首先得時間能對上;即使時間對上了,還需要博物館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展品,博物館有足夠的預算。

  法國巴黎莫奈美術館的館長曾找到杜鵬飛,想將一批莫奈真跡送到清華藝博展出,但所需成本是他們能承受的預算的3倍,只能遺憾錯過。某省博物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目前引進外展確實成本較高,「只有國內的一些大博物館能承受」。

  在這些嚴苛的限制下,人們還是儘量為文物的旅行爭取空間。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法國逐漸注意到了日本的復興,陸續將其「鎮館三寶」中的兩件——《斷臂的維納斯》和《蒙娜麗莎》送至日本展出,以示誠意,拉近與日本的關係。打破了後者不出羅浮宮的慣例。1974年,《蒙娜麗莎》還曾前往蘇聯展出,成為冷戰時期的外交利器。

  英國格拉斯哥有一間私人博物館,藏品主要由一位船業大亨捐贈。但他在遺囑中明確表示,不允許藏品離開英國展出。因為受眾有限,博物館資金緊張。受限於空間,博物館中有近80%的藏品都無法展出,卻又沒有經費改建,這使博物館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後來,英國政府通過一系列立法,使這些藏品得以出國巡展,展費則緩解了博物館捉襟見肘的狀態。

  國內的博物館多有政府撥款維持運營,但在國外,外展是博物館運營經費的重要來源,藏品的保護、研究的開展以及博物館的修葺都是不小的開銷。一些藝術博物館則依靠外展收入收購新的藏品,支持當代藝術的創作。

  意想不到的成功

  2007~2008年大英博物館舉辦「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那場展出吸引了超過85萬人次參觀,是大英博物館歷史上觀看人數第二多的展出。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每年發布《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兵馬俑、瓷器、長城、故宮等幾乎每年都是各國受訪者最喜歡的中國元素。

  中國有很長的文物交流歷史。早在1935年,當時的蔣介石政府就曾將1000餘件珍貴文物帶到倫敦,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博物館學博士、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師孔達形容,那是展出數量和質量都難以超越的一次海外中國文物展。在「九·一八」事變的背景下,中華民國政府希望靠這次博覽會展現中國保護文物的決心,並希望獲得歐美國家的支持。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在冰點時,文物成為了破冰者。1971年,因「文革」關閉5年的故宮重新開放,周恩來總理指示迅速復興文物事業,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成為故宮恢復開放後第一個「進宮」的外國人。

  同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選送出土文物到國外展覽的通知》,「中國出土文物展覽」遠赴法、英、美、加、日等國展出,引起轟動。當時,英國倫敦的雙層公交車上,都是「金縷玉衣」的巨幅彩色照片,美國華盛頓、紐約的大小商店都擺上幾件中國文物仿製品裝點門面,各國漢學家也舉辦了多場講座,主題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服裝」「中國古代髮飾」。

  中國的對外展出培養了一批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漢學家和考古工作者。因為觀看了「中國出土文物展覽」,策劃大英博物館「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的英國策展人簡·波特爾(Jane Portal)就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到中國學習考古的外國人之一。

  在孔達看來,大英博物館的那場秦始皇兵馬俑展之所以能獲得巨大成功,除了得益於世界對中國的好奇外,還依靠館方設計的一個很好的策展思路——透過秦始皇創建的政治制度和龐大帝國,幫助西方觀眾更好地理解當今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當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文物又成為博物館裡人員與研究交流的載體。中國較早的一批大規模研究交流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國際合作集中在敦煌,各國研究人員想方設法保護壁畫,抵禦時光的侵蝕。

  兵馬俑出土後,中國的研究人員也與世界各國的研究機構通力合作。他們到德國慕尼黑大學,試圖找到保護彩繪的辦法,讓兵馬俑不再那麼容易變成灰撲撲的模樣,也到比利時研究如何為陶俑防黴。他們還到英國研究當年兵馬俑的生產製作過程——如何能生產出數以萬計,形態各異又都栩栩如生的兵馬俑。

  乾隆花園的修復工程迄今已持續10多年,由美國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和故宮合作進行。美方帶來科學技術,協助對文物的保護和修復,中方則在民間尋找手藝人。後來展出的《養性怡情——乾隆珍寶展》《長宜茀祿:乾隆花園的秘密》等只是研究的產物。

  2006年,231件阿富汗文物開始了一場名為「阿富汗珍寶展」的世界巡展。至今已經到過10多個國家的20多個國際著名博物館。

  按照計劃,2017年6月這批展物在故宮博物院結束展出後,本應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展出,但對方意外取消了展覽安排,下一個接棒者2019年年底才出現。如果在此期間找不到展出地點,這些文物將不得不回到阿富汗。

  阿富汗國內戰火頻頻,沒有保護文物的能力,人們決定接力巡展保護它們。這一棒目前傳到了深圳南山博物館手中,此前已有敦煌博物院、成都博物館、鄭州博物館接棒。有理由相信,這場拯救文物的接力會一直持續下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王嘉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祭侄文稿被臺北故宮借展日本引爭議,為何難來大陸
    近日,關於臺北故宮將顏真卿《祭侄文稿》借到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覽一事,引起網友爭議。隨即另一個問題出現了:《祭侄文稿》這樣的藝術珍品,能否來到大陸進行展示?當他看到盛著頭顱的棺木,睹棺思人,不及弱冠、才華出眾的顏季明遭此橫禍,而今只得一頭顱回來,顏真卿悲憤之情難以壓抑,當下一氣呵成寫下《祭侄文稿》以為悼念。該行書在激情下所為,情透紙背,文筆動人、流暢,被後世譽為「顏書第一」。《祭侄文稿》也被後世藏家認定確真無疑,奉為「天下第二行書」,與王羲之《蘭亭集序》、蘇軾《寒食帖》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
  • 臺北故宮要把《祭侄文稿》借日本展覽 兩岸網友不幹
    臺北故宮要把「天下第二行書」送去日本展覽,兩岸網友不幹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又惹爭議了,日前有大陸網友爆料,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把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 印著「子孫保之」的《祭侄文稿》,被臺北送到了日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館借出的系列文物即將展出,又一次引發兩岸網民的怒火。不僅因為其中一件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其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紙卷出爐近1400年後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堪稱「展一次傷一次」。
  • 臺北故宮向日本借展《祭侄文稿》,臺媒怒了:不如還給北京
    海報上面顯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東京博物館將舉辦「顏真卿特展」展出文物中有傳了1260年的《祭侄文稿》臺灣只是單方面送,沒有文物交換隻要不開閃光燈,日本人可以隨意拍照可以說這次的「文物交流」就是臺博不顧千年國寶的安危無底線地去取悅日本人!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已經讓臺北故宮博物院送到國外展覽兩次了
    《祭侄文稿》,縱長28.3釐米,橫長75.5釐米,全文234個字,是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天下第二行書」,歷來被國人稱之為國寶級文物。《祭侄文稿》流傳世間一千年來,先後被個個朝代的很多名家珍藏,清朝時被收入故宮珍藏,1949年,蔣介石攜帶包括《祭侄文稿》在內的大量國寶文物出逃臺灣,《祭侄文稿》被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199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想將眾多國寶送到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進行展出,但是由於民眾強烈抗議,使27件國寶被攔在了臺北。
  •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臺北故宮出借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給東京國立博物館,1月15日首度亮相。(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攝)  據悉,《祭侄文稿》被安排在一個獨立的展廳,展出規格較高,除中文古文外,內容還被翻譯成了日、英、韓等語言。《祭侄文稿》前有數位工作人員專門看護管理,觀眾需要排隊,且不被允許在作品前持續停留。
  • 《祭侄文稿》回到臺北故宮,休息3年才能再展
    在嚴密戒護下,臺北故宮出借給東京博物館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等4件唐代名跡返回臺北,未來將在文物庫房休息3年以上,才會再對外展出。
  • 臺北故宮博物院至寶《祭侄文稿》要赴日本展出,網友說,不能去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如今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將《祭侄文稿》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日本的博物館方面已經在其網站上做出了預告。顏真卿面對此情此景悲從中來,憤筆寫下《祭侄文稿》。這卷書法作品代表著顏真卿的書法最高成就,也代表著唐代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千百年來,人們通過這篇書法作品讀懂了大氣凜然的顏真卿,讀懂了愛國愛家,讀懂了藝術作品中飽含的真情。這樣一件珍貴的書法作品經過歷代傳承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在解放前夕,《祭侄文稿》被帶到臺北,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如何臨寫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 01 我們行書技法班上周所布置的作業中,就包括了顏真卿的行書三稿。 顏體行書三稿分別是:《祭侄文稿》、《祭伯父文》和《爭座位帖》。 傳世顏體行書種類很多,但基本上都不靠譜,多是後人臨作或偽作。 真正靠譜的,也就是這個行書三稿。 其中《祭侄文稿》為墨跡本,縱28.3釐米,橫75.5釐米。另外兩個文稿只有刻本傳世。
  •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好在哪裡?
    論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我還是最服蔣勳,但是在講解《祭侄文稿》這事上我並沒有發現誰做得更好。我也常在網上搜別人的解讀,可惜並沒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有個某乎的帖子中有人從技術角度來分析某些字的筆法難度有多高,網址在下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
  • 祭侄文稿被做成醬油碟後,又被做成仙貝包裝紙
    在百度百科中祭侄文稿是這樣介紹的:《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
  • 顏真卿《祭侄文稿》是行書數一數二的神作,有什麼借鑑意義?
    《祭侄文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無可置疑的,元代鮮于樞認為「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基於歷代對《祭侄文稿》的高度評價,常有學者因人論書,認為顏真卿的書法重在人品及氣節上,相比《蘭亭序》,應當排在第一。
  • 現存於世的第一行書《祭侄文稿》,被日本展覽館借走,難以接受
    最近傳出了一則消息,《祭侄文稿》被借到日本展覽去了。這件事引起了很多國內書法愛好者的不忿。《祭侄文稿》啊,這可是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而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集序》原稿已經被李世民拿到陵墓中做伴了。
  • ...蔡英文開始追大陸宮鬥劇《祭侄文稿》出借日本,臺北故宮怎麼說?
    首先來關注新聞頭條【頭條】外交部提醒中國公民:近期謹慎前往加拿大微信公號「領事直通車」1月15日消息,近期,加拿大發生中國公民被加執法部門以第三國要求為由任意拘押事件外交部和中國駐加拿大使領館提醒中國公民結合自身情況,充分評估前往加拿大旅行的風險,近期謹慎前往加拿大。如遇緊急情況,請及時聯繫中國駐加使領館尋求協助。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電話(24小時):+86-10-12308或+86-10-59913991。
  • 《祭侄文稿》背後——從土門到常山的崢嶸記憶
    《祭侄文稿》 河北日報資料圖片[閱讀提示]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祭侄文稿》借展到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一事登上網絡熱搜榜,並引發爭議。再次見到侄兒時,顏真卿的面前,只有一具盛放頭顱的棺木。顏季明的哥哥顏泉明,從常山攜其「首櫬」(盛放頭顱的棺木),「及並同還」。寫到「首櫬」二字時,顏真卿在其前後左右,寫了又塗,塗了又寫。看似一團糟的改寫中,讓人仿佛看到他內心正在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天不悔禍,誰為荼毒?」那一刻的顏真卿,長歌當哭,泣血哀慟,「撫念摧切,震悼心顏」。
  • 象《蘭亭序》、《祭侄文稿》,因為沒有人為刻意,才會成為名書
    王羲之蘭亭序上無獨有偶,作為第二大行書的《祭侄文稿》,也是一篇草稿。事情是因為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隨父鎮守常山,被敵軍俘虜。敵方藉此逼迫其父投降,其父因不肯屈服,導致顏季明被殺害。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有人認為,書法作為藝術就要不受控制,任情揮發,肆意而行。
  •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日本,日本人看得懂嗎?
    顏真卿《祭侄文稿》 本文由騰訊新聞聯和美好年代通訊聯合出品,美好年代通訊系騰訊新聞Top MEDIA計劃百佳企鵝號。 最近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日本展覽這一件事在兩岸三地都引起了軒然大波,即使最溫和的朋友也都認為類似《祭侄文稿》這種一級國寶外展一次傷一次,臺灣故宮博物院這麼做實在太欠妥當。
  • 三大行書中,蘭亭序 與 祭侄文稿書寫自然,而 寒食帖 則稍顯作做
    古人的書法經典作品在意境上,遠勝於今人的書法創作,儘管在風格技法等技巧性方面,今人書法創作水平也許已經不輸古人,但在作品的文化內涵上,在藝術感染力方面今人卻遠在古人之下。因為文化背景的遠去,像《蘭亭序》和《祭侄文稿》那樣結合著特殊社會背景和高超的藝術功力的經典佳作,已經很難再出現。
  • 一個老人 半生血淚所撰寫的《祭侄文稿》被日本博物館做成包裝紙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北京晚報、央廣新聞轉載請註明來源國寶「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給日本博物館進行展出還有文稿中飽含著血淚裡的16個字:「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竟被印在仙貝的包裝紙上!《祭侄文稿》其實並不算漂亮,它的塗抹修改最多,字型最潦草,有些地方甚至寫到筆鋒裡墨已經幹了,是硬生生的幹蹭出的字跡。
  • 張旭光寫下「當代《祭侄稿》」?
    《祭侄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在祭奠亡侄時,寫下的一篇悼文,同時該文稿又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 「當代《祭侄文稿》」作何解釋呢? 正常來說,會有兩種解釋:一是張旭光的這篇悼文堪比顏真卿的《祭侄稿》,二是張旭光的書法水平堪比顏真卿。但仔細分析後,兩種解釋又都說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