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於世的第一行書《祭侄文稿》,被日本展覽館借走,難以接受

2020-12-11 百家號

最近傳出了一則消息,《祭侄文稿》被借到日本展覽去了。這件事引起了很多國內書法愛好者的不忿。《祭侄文稿》啊,這可是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而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集序》原稿已經被李世民拿到陵墓中做伴了。可以說現存於世的書法中,這是第一行書了。

這件事之前一直都藏得挺嚴的,也沒有走漏什麼風聲,直到這幾天才被人們所熟知。在博物館,經常會有展覽品外借展出的行為。他們也會去其他的地方借一些知名藝術品來讓人們欣賞,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都是為了文化的傳播,藝術的薰陶嘛。

在很多知名的展覽館都有規定,一些古董因為材質問題。不能長時間的放在展廳被人們觀看,一般都有個周期。比如休息個四五年,然後拿出來幾個禮拜讓大家看看。《祭侄文稿》就在限定範圍內,自從08年拿出來展覽過一次之後,就在沒有展示過。可以說國內很多的古董、書法愛好者對於這件作品都有著一種偏執的喜愛,必須要看到。本來這就是中國的東西,如今弄得想看還得跑到日本去看去,真的是扎心。

沒想到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祭侄文稿》竟然被借到日本展覽去了,要薰陶也應該先薰陶自己的同胞啊,這就有些不地道了。輿論鋪天蓋地的襲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也慫了,他說是自己的前任院長給借的,前任院長趕緊就跳出來澄清了。事情逐漸明朗,這件寶貝就臺北故宮博物館的現任館長給借出去的。

類似於《祭侄文稿》這樣的紙質古董是最難保存的,環境、氣候、氣溫、溼度、紫外線等等因素都是讓這件傳世作品夭折的因素,只要是哪裡處理的稍微不當,傳世國寶就會灰飛煙滅。而且這件國寶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了極其的脆弱。如今卻要漂洋過海的遠赴日本給日本人看去。這一次的跨國遠遊,不知道會給這件傳世國寶折壽多少年。畢竟,這麼折騰肯定會給他帶來損耗的。

臺北的故宮博物館內有那麼多的展品,為何非要把這件重量級國寶給外借呢?一旦有了什麼差錯,那真的是整個國家的損失。能夠傳承下來古董字畫本身就很不容易,這都是我們中國悠久歷史的文化見證。這可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精神食糧,我們應該小心再小心的對待。

日本在二戰時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他們當時不知道搶走損壞了多少的古董,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是不能忘記。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日本,日本人看得懂嗎?
    最近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日本展覽這一件事在兩岸三地都引起了軒然大波,即使最溫和的朋友也都認為類似《祭侄文稿》這種一級國寶外展一次傷一次,臺灣故宮博物院這麼做實在太欠妥當。 不過木已成舟,《祭侄文稿》外借日本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更何況相關討論已經太多了,關於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是當之無愧現存「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臨摹貼在李世民墓裡)的科普也太多了,我們覺得沒必要在聲討臺灣故宮博物院的「魯莽」行為,除了給大家添堵也沒有任何意義;也沒必要再繼續科普《祭侄文稿》有多麼好,因為我們肯定不如書法家專業。
  • 臺北故宮要把《祭侄文稿》借日本展覽 兩岸網友不幹
    臺北故宮要把「天下第二行書」送去日本展覽,兩岸網友不幹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又惹爭議了,日前有大陸網友爆料,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把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 祭侄文稿被臺北故宮借展日本引爭議,為何難來大陸
    近日,關於臺北故宮將顏真卿《祭侄文稿》借到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覽一事,引起網友爭議。隨即另一個問題出現了:《祭侄文稿》這樣的藝術珍品,能否來到大陸進行展示?價值情透紙背文筆流暢 被奉為「天下第二行書」季濤的文章首先介紹了《祭侄文稿》的歷史價值。
  •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好在哪裡?
    從情感表達的角度,蘭亭序是第一當之無愧。祭侄文稿的悲痛和寒食帖的悽涼,都是直接的表達,而相比之下蘭亭序中淡淡的憂傷就顯得更有逼格。>現在我們開始分析《祭侄文稿》正確的打開方式。左圖來自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右圖來自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蘭亭序中的「蘭」字寫得好,但祭侄文稿中的「蘭」寫得更好。這兩個字的差別在於,左圖是行楷書,停頓轉折明顯,節奏明確,右圖是行草書,氣韻連續一氣呵成;左邊外松內緊,略有壓迫感,右邊內松外緊,寬敞通透;
  • 臺北故宮博物院至寶《祭侄文稿》要赴日本展出,網友說,不能去
    中國書法擁有著迷人的魅力,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有三件作品堪稱國之至寶,這三件就是「天下三大行書」。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真跡已經失傳,只有臨本存世。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如今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已經讓臺北故宮博物院送到國外展覽兩次了
    《祭侄文稿》,縱長28.3釐米,橫長75.5釐米,全文234個字,是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天下第二行書」,歷來被國人稱之為國寶級文物。可在199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祭侄文稿》送到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進行展出,臺灣民眾一臉懵逼,毫無預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將國寶隨意送了出去。今年一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竟然又將國寶《祭侄文稿》弄到日本,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引起海峽兩岸的全體抗議。
  • 祭侄文稿被做成醬油碟後,又被做成仙貝包裝紙
    在百度百科中祭侄文稿是這樣介紹的:《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
  • 顏真卿《祭侄文稿》是行書數一數二的神作,有什麼借鑑意義?
    《祭侄文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無可置疑的,元代鮮于樞認為「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基於歷代對《祭侄文稿》的高度評價,常有學者因人論書,認為顏真卿的書法重在人品及氣節上,相比《蘭亭序》,應當排在第一。
  • 印著「子孫保之」的《祭侄文稿》,被臺北送到了日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館借出的系列文物即將展出,又一次引發兩岸網民的怒火。不僅因為其中一件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其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紙卷出爐近1400年後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堪稱「展一次傷一次」。
  • 臺北故宮向日本借展《祭侄文稿》,臺媒怒了:不如還給北京
    這兩天有人曝光的一件事讓海峽兩岸的網友都異常憤怒——臺北博物館竟然把傳了1200多年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偷偷摸摸借給了日本展出這一次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祭侄文稿》出借日本的同時還長期外借了「天下第一草書」有「草聖」之譽的唐朝人懷素的《自敘帖》還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書法大家真跡
  •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中新網2月25日電(何路曼)當地時間24日,為期40天的「顏真卿特別展」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東博)落幕。這場展覽因臺北故宮將鎮館之寶《祭侄文稿》外借而引發的爭議,不會隨著展期結束而畫上句號。蔡英文當局盡顯「媚態」和「軟獨」背後的心思昭然若揭,但阻擋不住的,卻是兩岸民眾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與歸屬。
  • 臺灣借「國寶」給日本引爆怒火 民眾擔心「天下第二行書」受損
    來源:環球時報臺北故宮「國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將於1月16日至2月24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消息,引爆兩岸民眾怒火。臺當局一邊「大方」用中國古物拉攏日本,一邊企圖用「新故宮計劃」搞「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的極度憤怒。
  • 如何臨寫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 01 我們行書技法班上周所布置的作業中,就包括了顏真卿的行書三稿。 顏體行書三稿分別是:《祭侄文稿》、《祭伯父文》和《爭座位帖》。 傳世顏體行書種類很多,但基本上都不靠譜,多是後人臨作或偽作。 真正靠譜的,也就是這個行書三稿。 其中《祭侄文稿》為墨跡本,縱28.3釐米,橫75.5釐米。另外兩個文稿只有刻本傳世。
  • 三大行書中,蘭亭序 與 祭侄文稿書寫自然,而 寒食帖 則稍顯作做
    因為文化背景的遠去,像《蘭亭序》和《祭侄文稿》那樣結合著特殊社會背景和高超的藝術功力的經典佳作,已經很難再出現。今人的書法創作,更多的是單純技法的展示。這也是書法失去實用性,變成純藝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倡導者和先行者,東坡的書風以率真寫意而著稱。
  • 一個老人 半生血淚所撰寫的《祭侄文稿》被日本博物館做成包裝紙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北京晚報、央廣新聞轉載請註明來源國寶「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給日本博物館進行展出還有文稿中飽含著血淚裡的16個字:「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竟被印在仙貝的包裝紙上!《祭侄文稿》其實並不算漂亮,它的塗抹修改最多,字型最潦草,有些地方甚至寫到筆鋒裡墨已經幹了,是硬生生的幹蹭出的字跡。
  • 《祭侄文稿》再次漂洋出海 文物,來場旅行不容易
    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其他眾多中國古代書法名家作品一起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展出。這份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的文稿寫於公元758年,在此之前一直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由於文物的珍貴性,《祭侄文稿》露面的機會極少。1997年,它曾被借給美國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這一次被外借至東京,是它有史以來第二次出海。
  • 臺北博物館,量中華物力,結日本歡心?l碟報站
    其中一件展品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此次出借日本進行展覽,光線,運輸,觸碰都會對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堪稱「展一次傷一次」。在此之前,臺北故宮博物館還曾經把其他珍貴國寶,借給日本的二線博物館展覽。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在50歲時寫下的一篇行草,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篇幅其實非常小,全篇皆用一管禿筆寫成,情如潮湧,多處塗改。△《蘭亭序》仿本而且,在「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不知去向的情況下,《祭侄文稿
  • ...蔡英文開始追大陸宮鬥劇《祭侄文稿》出借日本,臺北故宮怎麼說?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長試驗,在荒蕪的月球上培育出第一株植物嫩芽,並隨時間的推移,成功實現人類有史以來第一片在月球生長的綠葉。」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計師、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教授說,「這將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
  • 看到顏真卿真跡,日本天皇夫婦分別說了句話
    由於現存的顏真卿的真跡數量有限,所以明仁天皇在看到《祭侄文稿》後,感慨道「很好地保留下了」,美智子皇后則讚賞「珍貴的東西啊。」另據報導,截至2月8日,此次「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覽參觀人數已突破10萬。此前相關報導原標題:我們質問日本如何保護顏真卿真跡,對方改口再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