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的時候,關於養老金是不是不夠用的問題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
眾所周知,我們早在2000年的時候,老齡人口佔比就超過10%,步入了老齡化社會,那麼經過20年,養老壓力有了哪些變化?關於養老金又有什麼變化呢?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2019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了27%,排名世界第一,而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為11%,在世界排名第十。但根據聯合國預測,2030年左右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在全球老齡人口的佔比將超過25%。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比例的34.9%,屆時我國每三個人中就會有一位老年人,換句話說我們養老壓力是越來越大了。壓力承接在哪裡?除了個人的養老壓力外,就是我們的養老金了。
我們此前提到過,我們國家的「退休浪潮」將在2023年左右到來,屆時,對養老金的衝擊是巨大的。所以延遲退休的根本目的是未來給我們的養老金「減負」。
目前,養老金還是背負著巨大的壓力的。據財政部,2020年中央調劑基金預算安排共計7398.23億元,較2019年的執行數增加1095.23億元。另外,在養老局面上,我們存在著明顯的「南北差異」。背後的原因是人口流動的不均衡以及國企分布的不均勻,我們不展開講,但這是養老金的一大問題所在——存在運行壓力。從繳撥差額也就是中央調劑金上繳與下撥差額來看,廣東、北京、福建、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等7省市預計淨貢獻共計1766.96億元。廣東一省的淨貢獻佔比1/3,與北京兩地合計淨貢獻佔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還多,成為養老金中央調劑的最大「糧倉」。
而遼寧、黑龍江、湖北、吉林、內蒙古、四川等22個地方則成為「淨受益」地區。其中,東北三省和湖北是最大受益者。遼寧省淨收益555.58億元,黑龍江淨收益485.56億元,吉林淨收益145.19億元。東北三省的淨受益達到1186億元,佔總受益省份金額的6成多。那麼,養老金是不是真的不夠了?
延遲退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給養老金「減負」以及養老金長期規劃的「未雨綢繆」,為的是實現養老金的「長期可持續性」。我們要知道,除了在給養老金減負外,改革也在進行時。2017年,頒布了《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2018年國資劃轉社保開始了試點。按照既定時間表,今年底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的劃轉工作。什麼是國資劃轉社保?我們簡單點理解就是將國有資產補充進社保基金的運行,緩解社保資金壓力還有就是提高我們的養老金盈餘,這能起多大作用呢?如果按照2017年國有資產10%的規模測算,補充社保的幅度可以達8.7萬億。根據2018年的財務快報,劃轉部分增值到817億。
另外,在2020年底,我們還會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省級統籌。2018年7月,我國建立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為我們的「南北差異」巨大的養老金運行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最後,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建設也被大力扶持。在數位化經濟發展的當下,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做一個自由職業者,而推動養老金商業保險為這些自由職業者提供一些保障。這樣能推動我們國家養老金三大支柱的平衡。
大家都在擔憂養老金可能不夠,其實,2005年至今,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已實現16連漲,其中,2008-2015年間漲幅均維持在10%左右。未來,養老金還會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而繼續上漲,大家不用過分憂慮,而對於延遲退休是社會趨勢,你準備好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