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北宋文學家,宋詞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之一,從小便天資聰慧,勤學好讀,得以博涉百家書
詩詞歌賦,策論文章,他學起來毫不費力,甚至是高人一籌,有著過人的天賦與才華
這樣的人,在重文輕武的大宋朝,本該前途璀璨才是,可是周邦彥雖然在文化方面天賦卓絕,卻有一個不太好的品行
周邦彥疏雋少檢,喜歡拈花惹草,十幾歲時就愛在鄉野裡遊蕩,做一些讓人不喜歡的事情
當然,可能才子大多風流,不然也寫不出那樣膾炙人口的詩篇。可是周邦彥如此不受禮法約束的行為,卻給當地的督學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行為放蕩,就跟個小流氓一樣,一張一弛皆按禮法的督學,怎麼會喜歡他,以至於開始刻意對其進行打壓
在宋朝,有才名的人,是能夠得到知名人士或是基層組織舉薦的,但是這條路對周邦彥來說,卻因為自己的行為而走不通了
然而,真正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打壓就難以施展的,宋朝做官,還有另一條路可走,那便是科舉
宋神宗元豐初年,太學招生,周邦彥成功的考了進去,成為了大宋的儲備人才。周邦彥本以為自己應該前途大好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往往是殘酷的。進入太學之後的周邦彥,卻一直都默默無聞,並沒有什麼與他人不同的地方
周邦彥自侍有才,豈願如此碌碌無為下去,果然很快就被他尋到了一個機會
此時宋神宗正在進行改革,想要除舊布新,強國富民,所以對於支持新法的人,大舉提拔,破格錄用
與其坐等機會,不如主動出擊,為了迎合宋神宗,周邦彥寫下了《汴都賦》,獻給宋神宗
就這樣,27歲的周邦彥,第一次進入皇帝的視線,宋神宗對這篇《汴都賦》極為欣賞
因為《汴都賦》,不僅辭藻華麗,氣勢磅礴,最重要的是其中心思想,是在擁護宋神宗的改革
宋神宗正想擴大改革的影響,所以看到這篇《汴都賦》的時候,自然是心花怒放,愛不釋手,甚至於讓大臣李清臣當眾朗讀
之後,宋神宗就任命他為太學太正,周邦彥以為自己至此,就要平步青雲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朝堂獻賦之後,宋神宗便忘了他這個人,當時宋神宗只是想推廣自己的變法思想,周邦彥的《汴都賦》,正好可以幫他達到目的
目的達成之後,高高在上的皇帝,日理萬機,又豈會記得你這個小人物。宋神宗期間,周邦彥的仕途便止步於此
宋神宗駕崩之後,年幼的皇帝宋哲宗繼位,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啟用守舊派大臣司馬光
他一上臺,便廢除新法,支持變法革新的官員,皆遭到罷黜,無一倖免,周邦彥也因為那一篇《汴都賦》,而被下放出任地方官
後來宋哲宗親政,跟隨老爹的步伐,變法革新,回憶起當年誦讀《汴都賦》的那一幕,周邦彥得以被召回
並且在朝堂上,再一次朗讀《汴都賦》,這一次由周邦彥親自朗讀
宋哲宗對於周邦彥的才華很是欣賞,所以這之後,周邦彥的仕途還算順遂,一直在京城做官
先後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雖然後來也有出任地方官,但並不是貶黜,後來又被調回汴京,任秘書監,一直到宋徽宗朝
因為一首《少年遊·並刀如水》,寫了宋徽宗和李師師行樂之事,被宋徽宗找了個理由發配到外地
雖然後來宋徽宗出於對其才華的欣賞,又將其召回,任為大晟府提舉,譜曲填詞,為大宋的文學出力
但周邦彥這一生,卻還是充滿坎坷的,年少成名,人生卻終究不盡如人意。晚年的時候,因不願與蔡京奸黨合作,又被逐出朝廷,六十六歲,病逝於南京(今河南商丘)
一首《汴都賦》,朝堂兩遍讀,但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周邦彥這一生,起起落落,都與這《汴都賦》相關
周邦彥的仕途,其實是不順的,然而他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卻頗深,在宋詞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死後二百多年,南宋末年,名妓都還在唱他寫的詞,可見其在詞作上的影響之深遠。就連現如今,也有許多我們必背的詩詞
#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