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屬於把「師生平等」的意義沒理解透。
老師上課時,都是站在講臺上,一天站幾個小時。學生都坐在下面聽。那麼,學生是不是也要站著聽課?
這兩個個問題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涉及「師生平等」的含義。
01 「師生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並不是要求所做的事情和行為都一樣
「師生平等」是指老師和學生要互相尊重,彼此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老師不能以高高在上姿態教育學生。反之,老師為學生傳道授業,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學生也不能認為自己就比老師高一等。
另外,教育要求老師「身正為範」,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先做到。這句話是從道德規範上來講的。如遵紀守法、尊老愛幼、文明禮貌、勤儉節約等。
這兩點都不是說老師和學生所有做的事情和行為要一模一樣。
對於老師和學生所做的事情行為須得從實際情況去分析。對於同一件事,由於老師和學生所處的角色不一樣,則必然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也不一樣。這就如同演戲,同一部戲中有很多演員,不可能讓所有演員都演同樣的動作行為。
02 在同一個活動事件中,老師和學生承擔的任務不同。所以,行為不必相同
上文化課時,老師的任務是傳授知識給學生。站著有利於老師關注所有學生。所以,站著上課是上課這一活動中對老師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上課時老師不講課,那坐著又為何不可呢?如果要求任何課老師都要站著,那就是教條主義了。反之,上課時,學生的任務是理解掌握知識,涉及到看、聽、讀、寫等行為。坐著就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因此,在上課這一活動中,通常是要求學生坐著。
上體育課時,老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活動、鍛鍊學生身體。學生的任務是遵循老師指導,認真鍛鍊。所以,在體育課上,鍛鍊身體的是學生,不是老師。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跑1500米,而老師不必和學生一起跑。
對於體育鍛鍊的環境情況,要具體看待。
比如曬太陽,則要看曬太陽是否損傷了學生身體。如果太陽太大,對學生身體有傷害。就不能讓學生曬太陽。反之,如果太陽並不大,是在體育鍛鍊的允許範圍內,老師讓學生曬太陽是沒有錯的。這個環境,老師肯定是有判斷的。
如果個別學生有身體原因,不能曬太陽。應該向老師說明,老師也不會強迫學生曬太陽。
至於老師,則取決於老師的身體狀況,如果能曬太陽,老師最好和學生一樣。如果不能曬太陽,老師也可以不曬。之所以要求老師和學生在同一環境下,是需要老師感受環境,以確定訓練量和訓練方式。
這就如同足球比賽,球員在太陽下奔跑,教練戴著帽子坐在太陽傘下。
實際體育課教學中,通常體育老師是讓學生背對太陽,而老師面對太陽。所以有時老師戴帽子遮擋一下,也沒什麼可指責的。
只要太陽不烈,學生曬曬太陽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
03 老師和學生的年齡、身體狀況都存在差異,不能強求統一
我們這裡上午第二節課後是課間操時間,通常是讓學生先繞校園跑2圈,再做操。學校也要求班主任陪跑。但很多老教師和女教師並沒有陪跑,而是站在樹蔭下。
因為學生和老師的體質狀況不一樣。老師職業的特點,使得許多老師缺少運動。體質逐漸下降,尤其是到了中年的老師,體質比學生弱得多。學生在某個環境下能夠堅持,老師卻往往不能。這並不是說老師沒有毅力,而是老師的身體吃不消。
實際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老師能堅持,老師一般都會和學生在一起。
另外,教育本來就還有更多有含義。比如,嚴於律己,寬於待人。這件事也反映了我們當前的教育缺少了人格內涵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