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煙臺這座1925年建成的郵局,至今仍在使用

2020-12-22 膠東故事會

海岸街,位於煙臺市芝罘區的煙臺山下,是煙臺開埠時期相當繁華的場所,至今在這裡,還能看到一些很有歷史底蘊的建築,這組圖片就帶大家去看一看。

過了煙臺山公園大門,就差不多到了要介紹的地方了。

眼前這座稜角分明的西式建築,就是這組圖片的主角。

門口的這塊石碑,寫的是「煙臺郵政局舊址」,因為歷史悠久,這棟建築也是一處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剛才那塊牌子寫的是舊址,但實際上,這裡至今仍是一處郵局,只不過名字從「煙臺郵政局」變成為「山下支局」,也有人習慣稱之為「煙臺山支局」。

這是郵局門外的大綠郵筒。

根據記載,煙臺因為是清代北方最早一批對外通商口岸,設立郵局的時間也比較早。甚至在設立之初,煙臺郵局的級別很高,為總局(濟南和膠州曾是副總局),到了清末新政時期,全省重組郵政,煙臺才成為副總局。剛才看到的那個位置很早就是煙臺郵政局的所在地,不過,現存的建築,是1925年始建的。即便如此,算起來也將近百年的歷史。

這座小樓是二層磚混建築,資料上說其具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不過,從後來的報導來看,當初的設計師似乎是一位德國人。

這個角度,大致可以看到這座近百年老建築的全景,很有年代感,令人想起當年煙臺的崢嶸歲月。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水電站:建成近百年,至今仍發電
    ▲「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水電站」牌匾洞窩水電站於1925年建成,至今已經發電93年,累計發電3億多度。電站由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留學德國的瀘縣籍工程師稅西恆修建。目前所屬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歷史,從1925年建成至今已發電93年洞窩水電站位於瀘州市龍馬潭區的長江支流龍溪河下遊,進入洞窩風景區大門,沿著一條水泥路往下,便進入了幽深的洞窩峽谷,洞窩水電站就在峽谷最深處。
  • 這些老建築,值得你去濟南的一張票
    站房大樓於1914年動工,191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該建築為一字形平面,主入口位於中間偏東部分並稍向南突出,通往候車大廳。門洞二層為石柱廊,有六根高大粗壯的愛奧尼石柱。院內有一輛上遊0616型號的蒸汽火車,此火車是由唐山機車車輛工廠於1970年製造而成。二、小廣寒電影院
  • 問政山東|幼兒園建成10年卻不能投入使用,煙臺市長怒了
    記者來到位於煙臺經濟開發區的萬科城三期,在這裡記者看到有一片用圍牆圍起來的兩棟三層小樓,裡邊雜草叢生、雜物成堆。根據標示牌顯示,這是萬科城配套建設的幼兒園,早在2019年就已經竣工,但一直沒有啟用。守著家門口的幼兒園,業主們卻不得不將孩子送到五六公裡外,價格較高的私立幼兒園,業主們很著急。
  • 廈門老城區的一座老郵局,本地人都說有歷史和故事
    海後路坐落著許多新與舊的建築,訴說著許多歷史與故事也與現代化商業相融合位於廈門老城區海後路58號坐落著一座老郵局,鼓浪嶼與它隔海相望,它的外形建築與之格外凸顯,英式的建築風格讓遊人駐足觀看廈門的一等郵局(也稱大清郵局)廈門老城區的老郵局,在這集中了郵寄、明信片、紀念品
  • 穿越70年時光 中山陵深處藏著「美玲宮郵局」
    記者在「南京民國建築網」上找到了陵園郵局的介紹,1929年中山陵建成後,蔣介石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小紅山官邸,由此,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官邸的需求在國民政府高層中蔚然成風。林森、汪精衛、張學良,何應欽、張治中、陳果夫等人都先後在此建造別墅,形成了陵園新村。由於是當時高級領導人的別墅區,因而新村規劃整齊,設施先進。   既然設施齊全,那麼在當時郵局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 揭秘煙臺最早郵局:中國第一套郵票在煙臺發售(圖)
    煙臺一等郵局郵差運送煙臺至威海衛郵件大清郵局舊址    水母網10月10日訊  (YMG記者王鴻雲 通訊員婁躍榮)10月9日是第44個世界郵政日,今年郵政日的主題是:情系萬家,信達天下———服務鑄就品牌。
  •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1901年建成 市民以為是賣油的
    >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2月24日建成,並一度與郵驛、文報局、民信局幾種通信組織並存。  這一年,北京總稅務司郵政總辦赫德(Robert Hart)指派漢口郵局的楊開甲、彭輔鈞和宜昌郵局的錢芝祥、楊文榜四人到四 川 開 辦 郵政。其中,楊開甲負責在成都創辦郵局,其餘三人分別前往敘府(宜賓)、嘉定(樂山)和保寧(閬中)。
  • 到臺灣探尋最美老建築
    到臺灣探尋最美老建築美麗的老建築是一棟棟被凝結的時光,佇立在快速變動的城市風貌之中。而歷史悠久的臺灣更是有無數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老建築,個個都是旅遊熱門打卡點,哪裡你還沒去過?慶修院江戶風格日式傳統神社花蓮的吉安鄉在日據時代是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據點,公元1917年時日人為了安定民心在此區建置了「吉野布教所」,即為現今的慶修院。
  • 哈爾濱充滿異域風情的果戈裡大街到底有哪些老建築是真古董?
    然而此時,這條街上真正的歷史建築早已寥寥無幾1987年,這條路上跑了近六十年的有軌電車被拆除,原來的方石路面也改鋪為柏油路面。果戈裡大街上的有軌電車拆掉17年後,又把街道開腸破肚安上一段鐵軌,放上假電車,只為讓人們重溫」老鏡頭」。然而隨著交通壓力的增大,有軌電車又不得不搬離了老街,只留下兩段軌道,像兩道傷疤,時刻提醒著人們牢記這個城市城建史上拆拆補補的傷痛。
  • 見證城市光陰:盤點青島17座老建築的前世今生
    德國水兵俱樂部舊址位於青島中山路南段,該建築1901年開工,1902年5月10日建成啟用。這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共有三層,總面積為4607平方米,是青島早期德國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90年,政府有關部門對水兵俱樂部的屋頂防雨氈、門窗等進行了簡單維護。2014年,在文物部門的支持下,有關單位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開始了對水兵俱樂部全面保護性修繕。歷經兩年時間的精心施工,這座優秀歷史建築風貌煥發了青春。2016年,青島城發集團遵循「原建築、原設施、原功能」原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建築文化、電影藝術等元素融為一體,開辦成電影文化綜合體——1907光影俱樂部。
  • 煙臺這座老宅,跨越了600年的時光
    木門檻、大院門、青磚灰瓦,這些都是古民居最簡單的建築元素。柱子和橫梁都用上等木料製成,老宅坐北朝南,倚山傍樹,結構以磚木為主,石砌牆基,總面積約300平方米,是半城村年代最久遠的民居,在膠東地區,此類風格的建築應該算作「絕響」。
  • 圖集|2021年最矚目,30個即將建成的建築
    客戶希望此項目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且不會隨時間推移而貶值的建築,而且需要採用最先進的綠色技術。項目位於哈博羅內(Gaborone),它包括了合適技術研發、教育和科研的場所和其配備設施,預計於2021年建成開放。
  • 帶你看天津20棟最美老建築!
    望海樓教堂舊稱聖母得勝堂,於1869年底建成,具有歐洲哥德式建築風格,是天主教傳入天津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1870年曾發生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這座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古羅馬式建築,是原天津意租界駐軍的兵營。風格獨特,大氣宏偉,透著一份瑰異譎詭。
  • 青島最具文藝範的地方在哪 細數11個青島老建築
    ,1902年5月10日建成啟用。這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共有三層,總面積為4607平方米,是青島早期德國建築的代表作之一。經過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電影博物館召集的專家團研究論證,最終認定青島水兵俱樂部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商業電影院。  1990年,政府有關部門對水兵俱樂部的屋頂防雨氈、門窗等進行了簡單維護。
  • 珠江邊最美老郵局 見證百年郵政業發展
    這座仿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建造的三層建築,始建於1897年,是「大清郵政廣州總局」的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廣州市郵局的辦公之所。今天,這裡陳列著廣東地區從「驛傳時代」到「數碼時代」的郵政發展全程記錄。眾多珍貴的展品,不但訴說著人們相互聯繫、溝通的渴望,也講述了一段艱辛的主權回收歷史。
  • 濟南城裡和鐵路有關的老建築還有多少
    拋開當時的政治環境不說,客觀上,這條鐵路改變了山東的經濟、交通和民眾的生活方式,也給濟南留下了諸多西式建築。今天介紹的是濟南城裡那些與鐵路有關的老建築,有的變了模樣,有的今天還在發揮著原來的作用,看看你知道幾處?
  • 聚氨酯建築保溫「命懸一線」煙臺萬華很受傷
    這份澄清稱,聚氨酯是一種性能優異的保溫節能材料,在國際上聚氨酯在建築節能保溫領域有大量成功且普遍的使用實例。這份澄清的聯絡人是李建波。李建波是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他還是上市公司煙臺萬華(600309.SZ)的市場部經理。煙臺萬華則是國內最大的聚氨酯廠商,既生產聚氨酯原料,亦生產聚氨酯成品。
  • 把「智能自助終端」建成「微郵局」
    原標題:把「智能自助終端」建成「微郵局」  小張所住公寓大堂最近裝了一種「柜子」,「柜子」有不同大小的格子,可放不同大小的包裹。有兩塊彩色液晶屏幕在不停播放操作指南,還有「條碼掃描口」、「刷卡感應區」和「密碼輸入鍵盤」等。輸入密碼,存放箱打開,取走包裹,發貨和投遞公司同時收到客戶收貨的信息。
  • 【年終盤點】2020年的煙臺,給了我們太多驚喜
    1956年,藍煙鐵路通車,煙臺進入了「鐵路時代」;2014年,青榮城際鐵路通車,煙臺步入了「動車時代」。濰煙高鐵建成後煙臺全境將邁入「高鐵時代」,意味著從煙臺去北京再也無需繞路魯西板塊,有利於真正的北京後花園成型,也意味著膠東半島城市群融合將更為密切。
  • 瀋陽這座火車站站房竟有93年了,不接待旅客乘降,居然隱藏在這兒
    東陵火車站正門東陵火車站在東陵公園北門的附近,火車始建於1926年,1927年建成,位於瀋吉線自瀋陽北站起14公裡327米處,是東北第一條中國自主修建的奉海鐵路上的重要站點。這裡不是什麼文物保護單位,只有二十多位鐵路工作人員守護在這座最美火車站裡。為了保護好二十年代建成的老建築,鐵路部門也在旁邊建起了現代建築,工作人員在這裡面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