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錯保險誰來擔責?保險公司過失締約被判賠償

2021-01-10 瀟湘晨報

新民晚報報訊 (通訊員 王佳瑋 記者 袁瑋)一場車禍過後,物流公司損失了20餘萬元的貨物,原本還慶幸購買了運輸保險,不料向保險公司索賠時卻遭拒絕,這才發現投錯保。物流公司本應購買物流責任險,卻陰差陽錯買了貨物運輸險,那麼保險公司有締約過失責任嗎?是否應承擔賠償?虹口區法院日前審理了這起保險合同糾紛案件,並判決物流公司自行承擔40%的損失,保險公司承擔60%的賠償責任。近期,該案入選2019年度上海法院金融商事審判十大案例。

IC圖

2016年3月,貨主小劉委託某物流公司將一批價值20餘萬元的電動車從上海運送至杭州,小劉向A保險公司投保了貨物運輸險。物流公司也向B保險公司購買了一份保險,以防萬一運輸中出現運輸責任需要賠償時能夠由保險公司代為賠償。

很不幸的是,運輸車輛在途中真的發生了事故,導致車上電動車全部損毀。小劉向A保險公司索賠,A保險公司賠償小劉的損失後,獲得了保險代位追償權,轉頭又嚮導致本次貨物受損的直接運輸方某物流公司索要賠償。物流公司慶幸已購買保險,也爽快地賠償了A保險公司的損失。然而,當物流公司向B保險公司索賠時,卻被拒絕,理由是物流公司在B保險公司購買的是貨物運輸險,依照該保險的性質,損失應當直接賠償給貨主,而不是物流公司,鑑於貨主小劉的損失實際上已經得到了賠償,故公司已經沒有賠償的必要。物流公司則認為該保險系保險公司推薦購買的,發生事故後保險公司卻不賠償,保險公司存在締約過失責任,應當賠償物流公司損失。物流公司將保險公司起訴至法院,要求支付損失20餘萬元。

法院審理後認為,本案主要爭議焦點在於B保險公司是否構成締約過失責任,以及如果構成過失責任如何賠償。物流公司在B保險公司購買保險,本意是為了一旦發生事故造成貨損,原本應由其賠付貨主損失的責任可以由B保險公司來承擔。但本案中,物流公司投保的貨物運輸險專屬於貨主,物流公司對於其承運的貨物不享有貨主的所有人利益,故其投保貨物運輸險自始不具有保險利益,與其利益匹配的應為物流責任險。簡單來說就是買錯了保險,物流公司本應購買物流責任險。

保險公司作為專業保險機構,在向投保人推介保險產品時應當如實告知和說明。結合物流貨物保險單有關免於追償條款的約定,法院有理由確信物流公司訂立合同目的在於轉移責任風險,而並非純為第三人即貨主利益投保。如今物流公司在向貨主賠償完畢後,因欠缺保險利益而無法得到賠償,其損失的發生與保險公司未盡告知和說明義務存在因果關係,法院認定保險公司在承保過程中存在過錯。而物流公司在締約時未審慎合理了解保險產品、履約中存在違約行為,亦應適用過失相抵原則,自擔部分損失。最終,法院判決物流公司自行承擔40%的損失,B保險公司承擔60%的賠償責任。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買錯保險由誰來擔責?保險公司過失締約被判承擔60%賠償責任
    一場車禍過後,物流公司損失了20餘萬元的貨物,原本還慶幸購買了運輸保險,不料,向保險公司索賠時卻遭拒絕,這才發現投錯保。那麼保險公司有締約過失責任嗎?是否應承擔賠償?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這起保險合同糾紛案件,並判決物流公司自行承擔40%的損失,保險公司承擔60%的賠償責任。
  • 本案中保險公司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2011年李女士提前將保費存入帳戶後,保險公司沒有轉帳收取住院保險費,即拒絕續保,應當將該情形通知投保人,以免造成投保人的損失。但是保險公司未履行通知義務,致使誤以為已經按交易習慣續保的投保人不能實現保險合同的目的,造成了醫療費用不能理賠的經濟損失,保險公司存在締約過失責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據此,二審法院終審判決保險公司賠償李女士經濟損失1810元(扣除應收取的保費190元)。
  • 法官看法:淺議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範圍
    立法上的表現為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很多內容,法律上沒有進行規定;司法上,由於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範圍上欠缺法律規定,導致審理判決的結果上不一致,「同案不同判」的情況時有發生,對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 淺談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範圍
    締約過失理論的提出,推翻了傳統契約法無合同便無責任的觀念,對傳統契約法形成了強大的衝擊。雖然《合同法》確立締約過失責任,但對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範圍未作明確規定,理論界和司法界有不同的觀點。因此,對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範圍作一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 締約過失責任賠償法律依據有哪些
    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締約過失責任賠償法律依據有哪些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
  • 締約過失情況下如何主張損失賠償?
    故一般來說,締約過失的責任較輕,僅限於給對方造成的損失。本院認為,被告向原告發出的錄用通知後,要求原告進行體檢,被告因原告入職體檢中「糖類抗原125測定(CA125)」一項指標高於正常值而不錄取原告,並非法定事由,且原告復檢後指標正常,故被告蘇甌公司應承擔相應的締約過失責任,應對原告的損失給予相應的賠償,但原告在被拒絕錄用後所產生失業損失,有市場就業環境及個人自身能力等多種因素導致,故也應自行承擔部分責任。
  • 安全生產事故當作交通事故起訴,法院判決保險公司無需擔責
    安全生產事故當作交通事故起訴,法院判決保險公司無需擔責 2021-01-05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5%的保險應該都買錯了?
    有人說,「其實那些已經買了保險的人,95%的人應該都買錯了」,那誰應該為這個錯誤負責人,專業素養極低的保險代理人,還是一輩子都讀不懂保險合同的貧民老百姓?我們從現有的保險訴訟案例,看看保險中的陷阱。保險公司辯稱2:保險公司在籤訂合同時,可以說是已經盡到了說明義務的。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投保人宋某親筆籤名,表示已認可條款的免除責任,並應對投保單的有關告知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 客戶理賠成功後,保險公司竟起訴自家員工,要求賠償,法院這樣判
    客戶理賠成功後,保險公司竟起訴自家員工,要求賠償,法院這樣判客戶理賠成功後,保險公司竟起訴自家員工,要求賠償,法院這樣判法院經過審查認為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有權要求賠償損失,但保險公司不能將全部責任都歸咎於郭某,因為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對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因此郭某的過錯並不是導致保險公司賠付的唯一原因。
  • 締約過失責任初探
    (二)賠償範圍  締約過失責任在提出之初僅為保護締約雙方的信賴利益,然而隨著理論和司法實踐的發展,他不僅保護當事人的信賴利益,也保護其固有利益。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範圍,在學術界是頗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應適用全部賠償的原則。
  • 淺議締約過失責任
    因一方當事人的締約過失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失時,該當事人即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補償相對人因此而遭受的損失,保護締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締約過失責任的財產性.即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財產責任。從法律規定來看,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為返還財產、折價補償、賠償損失和各自承擔相應責任,其核心都是使締約過失方承擔其締約過失行為所導致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產減損後果。
  • 論締約過失責任
    其四、先合同義務不是給付義務,先合同義務與合同義務的重大區別之一在於它不以給付為內容,這是因為先契約義務是合同成立之前締約方所負的義務,而給付義務是合同之債的核心內容。  先合同義務以誠信原則為基礎,具體包括:(1)使用方法告知義務。這主要是指產品製造人應其在產品上附貼使用說明書,或向買受人告知標的物的使用方法。
  • 外賣騎手撞傷他人誰擔責?服務外包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外賣騎手撞傷他人,誰來擔責?閱讀提示由於搶時間送外賣,由外賣騎手引發的交通事故屢見不鮮,而這類案件中誰來擔責也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日前,一名傷者將外賣騎手、服務外包公司、訂餐平臺運營商三方均告上法庭。一審及二審判決均表明,服務外包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為了能多送幾份外賣,一些外賣騎手不惜超速行駛甚至闖紅燈等,由此引發了不少交通事故。那麼,外賣騎手在撞傷他人後,由誰來承擔賠償責任呢?
  • 首起「律師執業保險案」判決 平安保險公司被判賠付17萬餘元
    為降低律師工作中的風險,上海市律師協會曾為全市律師事務所投了一份6年期的執業保險,在這份《律師執業責任保險統保保險合同》中,市律協與承保的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約定:上海律師在國內以律師身份從事業務時,由於過失行為致使委託人遭受經濟損失,由保險公司最終承擔賠償責任。
  • 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及認定
    司法實踐中,由於《合同法》實施時間較短,司法界對締約過失責任認定的標準眾說不一,處於探討階段,因而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相對於其它民事責任有一定的難度。可以通過與其它民事責任的區別來加以認定:  (一)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不按合同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 淺談締約過失責任
    我國《合同法》將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項新的制度予以明確規範,但內容較為簡單,理論界和司法界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諸多方面尚有不同觀點。筆者擬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基礎、構成要件、適用情形、賠償範圍等談些粗淺看法。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基礎。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基礎,是指依據何種法理確立和追究締約過失人的法律責任,換言之即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性質或者請求權基礎是什麼。
  • 締約過失責任是什麼意思
    在現實社會中,由於合同訂立過程中,如果雙方合作關係因一方違背其依據所產生的義務,導致損失另一方信賴利益,並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締約過失責任是因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其中一方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導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受損,從而形成的一種民事糾紛。那麼締約過失責任是什麼...
  • 招標投標活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分析!
    洩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上述法律對締約過失責任規定中的信賴利益損失應當以實際損失為準,而不包括《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的可得利益。具體到招標投標活動中,締約過失責任產生的主要情形為合同訂立前因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導致合同未能成立而產生的民事法律責任。招標投標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締約過失產生的責任也進行了規定。
  • 《民法典》來了,如何理解締約過失責任?
    雙方為此發生糾紛,谷某訴至法院,要求解除與毛某的房屋買賣關係,退還訂金5萬元,並賠償違約金、中介費、交通費等共計13300元。速裁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後,給雙方當事人耐心釋法明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指出雙方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各自的責任。雙方當事人都認識到各自在締約過程中存在的締約過失,有違誠實信用原則。
  • 淺析合同中締約過失責任
    如果運用侵權行為責任理論來尋求救濟,則可能由於侵權行為的成立條件較為嚴格而難以達到目的。適用締約過失責任則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利益。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建立就是為了促成交易,維護交易的安全。而且,對於該信賴利益的賠償,應當以履行利益為限度。  當然,因一方當事人的締約過失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害時,受損害方有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害擴大的義務,沒有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害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但因其防止損害擴大支出的合理費用,則應當由締約過失方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