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戶秦再科: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2020-12-14 貴州網

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戶秦再科: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發布時間:2020-12-09 13:41:35      來源:遵義日報

新中街道的松源社區是一個熱鬧的地方,這裡集中安置著易地扶貧搬遷群眾322戶1383人,其中跨縣搬遷安置95戶410人,我——秦再科,就是其中一員。

我老家在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大漆村,就是《出山記》裡的那個石朝鄉。2017年6月30日,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紅利,我們一家人搬到了新蒲新區新中街道的松源社區,住進了管理有序、乾淨整潔的小區。

我的老家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交通十分不便,我和妻子在六七畝地裡辛苦打拼。然而,當地的氣候環境只能種植玉米、紅薯等農作物,勞累一年也吃不上幾頓肉。

我家有4個孩子、2個老人,為了求生活,2004年,我和妻子帶著初中剛畢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到外省打工。隨著家中老人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不好,我和妻子開始兩地跑,一年下來,辛苦打工所賺的錢所剩無幾。

2017年初,鄉裡的工作人員到我家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和妻子在第一次摸底排查工作中就籤了志願書,並選擇了新蒲新區。

但在搬遷之前,我開始有些擔心:年紀大了沒有工作怎麼辦?醫保在老家,有個頭疼腦熱怎麼辦?孩子上學怎麼辦?

到了新蒲新區以後,我才發現,是自己想多了。

搬家那天,政府為我們準備好了家中所需的一切。領導還根據我們的年齡、學歷、身體健康狀況等,送來了聘用書,自此,我再也不擔心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了。住進小區以後我還發現,社區裡醫院、超市、幼兒園都有,小區門口就是公交車站,離家不到2公裡的地方就是小學和初中。

現在,我成了一名園林師傅,妻子和兒子也都有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孫子上了學,一家人每天都能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我真是一個幸運的人。 

(記者 楊義霞 整理)

相關熱詞搜索:妻子 工作 小區 貴州網

相關焦點

  • 「貴州日報」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均就業超2人
    遵義市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搬遷群眾後續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脫貧。「我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說。
  • ——廣西隆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新生活
    ——廣西隆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雷嘉興  「從沒想過能夠過上這樣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家住廣西隆安縣易地扶貧搬遷震東社區和鑫佳園45歲的易地扶貧搬遷戶王德松笑著說,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王德松的老家在都結鄉隴割村,距離隆安縣城約四十公裡。
  • 新市民·追夢橋:玉屏易地扶貧搬遷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玉屏易地扶貧搬遷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現在住的房子又大又漂亮,我還有了自己的房間!從家裡走路4分鐘就可以到學校,早上再也不用五、六點鐘起床了,我超級喜歡現在的生活!」11月11日,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第二小學四(3)班學生郭雨馨說。2016年,玉屏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田坪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便是其中一個安置點。
  •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浪卡子縣144戶619人已基本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入住
    9月13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浪卡子縣倫布雪鄉甘扎村34戶121名農牧民群眾易地搬遷到了山南市貢嘎縣昌果鄉。據了解,目前,除了特殊情況以外,浪卡子縣的144戶619人已基本完成搬遷入住。  近日,平日裡寂靜的山南市浪卡子縣倫布雪鄉甘扎村裡各類響聲此起彼伏。
  • 遵義餘慶:易地扶貧搬遷戶戶均就業1.86人
    本報訊 (代鑫)「我50多歲了,身體不好無法外出務工,如今在家門口找到事做,年收入3萬元,還能照顧孫子。」在社區幫助下,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應聘為餘慶縣威盾保安有限責任公司的安保員,心裡暖洋洋的。
  • 易地搬遷戶 融入新社區
    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芮城縣民政局全方位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加強2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管理,讓752戶2098位搬遷農民住進幸福家園,過上高質量生活。提高站位,黨員先行,突出基層黨建引領。為了讓搬遷戶儘快融入新社區,芮城縣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工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遷入地鄉(鎮)黨委配合,民政局督促指導,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黨員進行全面管理,成立安置點基層黨支部和群眾服務中心,建立公開欄並實行「三務」公開,建立臺帳,成立(掛靠)24個黨支部。
  • 江門市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對搬遷戶黃巧妹來說,易地扶貧搬遷給她帶來的不僅是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幫她摘掉了「窮帽子」。近年來,江門市結合崇左地域、交通、環境、資源等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搬遷戶意願及對未來發展前景要求,科學規劃建設了龍巖、和樂城、城南等多個安置點,有力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 鳳山易地扶貧搬遷成全國典型案例
    【原標題】鳳山易地扶貧搬遷成全國典型案例  近日,國家發改委通報了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在全國100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通報中,鳳山縣名列其中。  「這個成績來之不易,背後凝聚著廣大幹部的智慧與汗水。」鳳山縣委書記薛海源說,「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 蘇銅共建家門口的好學校,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心安了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岑 文/攝)再過兩天,從貴州大山裡搬遷出來的孩子,就可以到新學校上學了。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最穩定、最可持續的脫貧方式。現代快報記者近日走進貴州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家門口新建的第八幼兒園和第七完小解決了這裡1388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的上學需求。
  •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展示(五)
    鬱山鎮白馬社區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鬱山鎮白馬社區集中安置點位於鬱山場鎮中心區域,建築面積2400餘平方米,新建安置房6棟,安置貧困搬遷戶32戶92人,來自 9個村的搬遷戶全部入住。
  • 桃源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全鎮2018年涉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村(居)有15個,建檔立卡易地扶貧搬遷戶數120戶370人,其中有房戶90戶,無房戶30戶。全部集中安置在金洪小區,該小區位於黃石鎮金洪社區漲水組,建築總面積9179.98平方米,共7棟,123套,通過大量富有成效的前期工作,該鎮涉及的所有易地搬遷戶在今年6月已全部搬遷入住,搬遷戶入住率達100%、拆舊率達100%。
  • 蘇銅共建家門口的教育,貴州苗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心病」好了
    36歲的楊慶華是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的一名易地扶貧搬遷戶。以前,兩個孩子的上學問題一直讓她很是頭疼。如今,隨著家門口的松桃苗族自治縣第八幼兒園和第七完小的順利建成,她的這塊「心病」一下子就治癒了。
  • 國務院新聞辦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
    為全面評價各地「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我委於今年下半年組織開展了全面評估核查,核查組共隨機入戶走訪搬遷群眾2333戶9445人,結果表明,搬遷群眾住房質量安全驗收率達100%,子女就學條件改善率達99%、就醫條件改善率達99.87%,「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率達100%,搬遷群眾滿意度達100%。總的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
  • 【常德市】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黨建引領挖窮根——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9月2日傍晚,忙完一天的工作,桃源縣潯陽街道大平村村民向春枝哼著小曲回家,張羅晚飯。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經村黨總支「牽線」,她在縣中醫院當保潔員,不僅實現家門口就業,還便於照顧長年患病的老伴就醫。  西安鎮位於桃源縣西南部,地處三縣交界處,是一個山區鄉鎮。長期以來,當地群眾因交通不便、耕地有限,飽受貧窮困擾。這裡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打響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戰第一戰——建成常德市最大的集中安置小區,幫助69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出了大山。
  • 桃源縣西安鎮如何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做實扶貧「大文章」
    全鎮轄10個行政村(均為省級貧困村)、1個居民委員會,人口15680人,其中貧困人口3246人。從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以來,西安鎮共修建4個集中安置點,共搬遷207戶1097人。為了切實發揮易地扶貧搬遷的作用,逐步提高搬遷戶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確保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鎮黨委、政府主要花大力氣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怎麼定,精準識別幫窮戶實施易地搬遷,只有精準鎖定搬遷對象,才能做到精準發力,因人施策。
  •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搬遷任務之重,位居全省前列;情況之複雜,前所未有。再高的山也要上,再險的灘也要趟。為了全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強度推進、高密度研究部署,市委書記嚴華,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洪武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聽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匯報,深入一線帶頭抓、用情抓。
  • 楊柳鋪鄉:易地扶貧搬遷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楊柳鋪鄉一批又一批的貧困群眾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幸福生活越過越甜。走進楊柳鋪鄉塘坊安置點,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住宅樓,乾淨整潔的環境讓人賞心悅目。今年79歲的搬遷群眾陳克富從老宅子搬來後,閒不住的老倆口在屋後種上了蔬菜,閒時還在家裡做起了手工花,一天也能賺個幾十塊錢。
  • 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遷出窮山窩 出彩新生活
    近年來,為讓貧困群眾早日走出大山,走上富路,石門縣規劃建設了25個集中安置區和2673個分散安置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125戶9852人。山羊衝村搭上了這趟千載難逢的易地扶貧搬遷頭班車。並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 銅仁市碧江區: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市民化進程
    2018年碧江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檢查,實現整區脫貧摘帽,2014年以來24958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完成55872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跨區域搬遷規模居銅仁市第一位、貴州省第二位。如何讓搬遷群眾儘快融入城鎮生活,碧江區通過著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著力提升社會保障水平,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三方面的努力,來推進搬遷人口市民化進程。
  • 山路彎彎通廣廈——「十三五」期間長沙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高橋鎮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被稱為「白鷺湖生態小鎮」,2017年,首批63戶易地搬遷貧困戶入住於此,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  解決「遷去哪」,長沙始終突出「三結合」——結合集鎮建設、結合旅遊開發、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我們不是簡單地給搬遷貧困群眾蓋一所房子,而是建設一個有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的新家園,既要按政策要求抓緊完成達標建設,又要結合群眾利益客觀妥善地解決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