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一時的外賓商店,如何為蘇聯工業化聚斂黃金和外匯

2021-01-09 第一財經

拿到俄文版《蘇聯的外賓商店》時,施海傑聯想到的是中國的友誼商店。完成翻譯後,他感到,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中國的友誼商店更多是服務的性質,創匯並不那麼重要」,而蘇聯的外賓商店,則正如作者葉列娜·亞力山德羅夫娜·奧索金娜起的副標題,它的存在是「為了工業化所需的黃金」。

奧索金娜這位在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史研究所工作多年,後又執教於美國南卡來羅納大學的歷史學家,以「外賓商店」為切入點,「深描」出蘇聯各個社會系統的運作圖景。這本書的風格,如她自己概括的,是一幅「歷史馬賽克」,「每個專題都相互獨立、各具趣味,但只有將這些豐富的細節和色彩拼湊在一起才能表現外賓商店的完整歷史」。

「可以想像奧索金娜的父母輩在那個年代的生活境遇,她好像是把瘡疤揭示給大家看了,但我認為她描述時依然儘量保持中性和客觀。」在施海傑看來,比價值判斷更重要的是,作為歷史學者,奧索金娜把當年的領導層為何如此選擇,以及「外賓商店」存在的邏輯講清楚了。

《蘇聯的外賓商店》出自一位美國大學教授之手,簡體中文版的誕生卻早於英文版。作為三聯書店「蘇聯,蘇聯」叢書的第一部,它於今年8月推出。

大饑荒造就外賓商店的輝煌

按時間為線索,奧索金娜敘述了外賓商店從1930年誕生到1936年關閉的歷史,其中穿插著許多特寫,比如外賓商店領導的生活、白俄移民的兩難境地、買賣雙方的行為、外賓商店與格別烏(蘇聯國家政治保衛局)的競爭以及蘇聯最高領導層的反應等。

最初,外賓商店只為外國人服務,它僅僅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向外國遊客出售古董、皮大衣、地毯、郵票冊等「奢侈品」,並在各個港口為海員提供補給,以此換取外匯。外賓商店旗下的第一個百貨公司開在莫斯科的彼得羅夫卡大街,這在當時是一條「潮店」雲集的大街,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許多衣著華貴的貴婦會在那裡逛街。

因為沒有蘇聯民眾緊缺的生活用品,大家對外賓商店興趣也不大,最多就是湊在商店高大鋥亮的櫥窗外看看熱鬧。但只過了一年,也就是1931年年末,外賓商店就開始向所有本國人開放,而且允許本國民眾用外匯和黃金在外賓商店購物。奧索金娜認為,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轉折,「這是蘇聯領導層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許自己的民眾在蘇聯商店(外賓商店)內使用外匯、沙皇金幣和其他貴重物品進行支付」。在此之後,蘇聯民眾成了外賓商店的主要顧客,商店的面貌也完全改變了。商店從大城市延伸到了偏僻鄉野,麵粉、黑麥麵包、糖等生活物資吞沒了原本屬於古董、皮衣的位置。

1932~1933年的「大饑荒」,奪走了數百萬蘇聯民眾的生命,卻成了外賓商店獲得巨額利潤的機遇,奧索金娜稱之為「可恥的輝煌時期」。一份報告顯示,1932年春天,基輔的外賓商店門口連續幾個星期沒日沒夜排著長隊,每天都會出現打架鬥毆,為的就是在商店裡獲取一些麵粉。當時,蘇聯外賓商店已經擴展至1500家,深入蘇聯各地。來自饑民家中的傳家寶、黃金和其他貴金屬,通過外賓商店的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國家的中樞。

商品在蘇聯本土售價比海外昂貴許多,這是外賓商店一貫的定價策略,在「大饑荒」時期更是大行其道。奇特的貨幣兌換規則是它的另一個秘訣。為了抵禦飢餓,民眾不得不拿出傳家寶和首飾,到外賓商店換取一些微不足道的食物。外賓商店為蘇聯工業化所需的海外採購贏得了資金,但百姓的積蓄被耗空了。

1932~1935年的4年間,民眾為外賓商店帶去了100噸黃金。1953年,也就是史達林去世那年,蘇聯的黃金儲備超過2000噸。

外賓商店與格別烏

在譯者施海傑看來,奧索金娜筆下的外賓商店就像是生長在蘇聯龐大肌體上的「怪胎」。它無時無刻不與這個國家的其他系統產生排異。與格別烏的摩擦,就是這種排異的一個縮影。

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個人持有黃金和外匯也曾是非法的,強力機構格別烏的工作職責之一就是收繳民眾手中的黃金和外匯。諷刺的是,在外賓商店,不分階級,不需要配額,只要有黃金和外匯,就能購買到商品。這樣的「投機活動」同樣得到了領導階層的支持。

外賓商店通過商品上繳金錢的「效率」比格別烏的「掃蕩」更高,這就影響了格別烏的外匯上繳計劃。兩個機構之間摩擦不斷。在蘇聯各地的外賓商店,有時候顧客一腳踏出商店就被警察逮捕了。這種逮捕行為沒有任何邏輯,完全是隨機行為,收繳的也常常不過是幾袋麵粉、糖、魚肉罐頭或伏特加之類。格別烏的行為讓民眾戰戰兢兢,他們把外賓商店看成了「捕鼠器」,不敢再去買東西。

為了化解疑慮,外賓商店經常出面澄清,還出面解救顧客並返還沒收的財物。奧索金娜找到了當年的一份外賓商店貼出的廣告,商店聲稱:「不用擔心迫害,關於上交者需為上交金銀負責的謠言毫無依據,是一派胡言」「蘇聯公民應該在短時間裡把金銀製品兌換成『外賓商店』百貨商場裡最好的商品」。

實際情況並不完全像外賓商店所說的那樣。奧索金娜找到的一份史料,表明民眾的擔憂是有道理的。1935年,外賓商店最後一任主席利文森曾給各辦事處和分支機構負責人寫信,信中提到:格別烏有權在必要情況下要求商店查詢個別人上交的有價物品以及他們的姓氏和住址。奧索金娜認為,這封信展示了外賓商店和「安全機關」在將近4年外匯競爭中達成的妥協。

充滿悖論

1990年代初,正在準備撰寫《「史達林時期繁榮」的背後》一書的奧索金娜,偶然在俄羅斯國家檔案館找到了「全蘇外賓商店供應聯合公司」的工作報告。報告指出,在蘇聯工業化的關鍵年份,也就是1930年代的最初5年,外賓商店從民眾那裡收到了大量貴金屬和藝術品,其價值相當於蘇聯工業設備、技術和原材料進口額的五分之一。

「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蘇聯不會走上辦外賓商店這條路。」施海傑說。通過對史料和檔案的梳理,作者揭示了蘇聯領導人對外賓商店的搖擺態度。早期蘇聯領導層努力為外賓商店創造優惠條件,比如,外賓商店的交易和流通免繳所有國家、地方稅費。有史達林本人籤名的提示,還告知地方蘇維埃和黨的領導集體、國家政治總局、財政人民委員部都應為外賓商店提供全力協助。

但另一方面,國家對港口外賓商店以外匯結算的行為持否定態度,並對格別烏屢次逮捕外賓商店顧客的行為熟視無睹,還禁止了希特勒德國寄給伏爾加流域日耳曼人的匯款。當1936年外匯和黃金緊缺的情況得到緩解後,外賓商店旋即被關閉。

外賓商店於國有功,但在官方語言中,它和它的領導者從來與「英雄」無關,而是象徵著市儈、小市民品位、甜膩和貪婪。連同那些為了換取口糧上繳金銀的饑民在內的顧客,也被視為舊時代的遺民,是庸俗的,是沒有及時上交財富的。所以,讓他們用極高的價格換取食物也有了合理的動機,是「以最小的代價為國家帶來最大的外匯財富」。

書的末尾,奧索金娜追蹤了每一位外賓商店和對外貿易人民委員部領導的人生履歷和最終命運。

施海傑注意到,外賓商店總共有過三任18位領導,其中11位是猶太人。第一任一把手因為經濟問題而被調離崗位,後於1936~1939年被派往中國新疆做貿易代表,幸運地躲過了1937和1938年的「大清洗」。此後的兩任主席,則都在「大清洗」中被處決了。

對話施海傑:外賓商店存在的邏輯

第一財經:外賓商店誕生和關閉的邏輯是什麼?

施海傑:它的出現和關閉都是有歷史必然性的。只要蘇聯對民間的外匯和黃金存在需求,就肯定會出現一個組織擔負類似的使命,只是名字和形式或有不同。

1930年前後正是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工業化轉型快速鋪開,蘇聯在海外採購了大量工業機器和設備。同一時期的國際社會恰逢全球大蕭條,國際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蘇聯的主要出口商品——石油、糧食深受影響,外貿收入大減,只能虧本出售。這迫使蘇聯必須利用民眾手中的黃金存量。

至於外賓商店的關閉,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1935年蘇聯糧食危機得到了緩解,配給制逐步放鬆,老百姓從外賓商店購買糧食的需求下降了。其次,經過工業化的積累,蘇聯對於進口的依賴程度下降了,很多設備可以自主生產。隨著國際原材料市場慢慢恢復,外貿也逐漸實現了順差。

1935年以後,蘇聯黃金開採量逐步提升。一戰前的1913年,沙俄黃金開採量約為60噸,到了1920年僅為2噸,而1935年的黃金開採量達到95.5噸,超過了戰前。

除此之外,蘇聯高層認為,國內民眾在大饑荒之後持有的黃金已所剩無幾,外賓商店恐難以持續地賺取黃金了。

第一財經:奧索金娜的筆下,外賓商店承載了民族的創傷和個人的悲劇。但書中也提到,從一些人的回憶錄來看,他們對「大饑荒」時期的外賓商店依然保有美好的記憶。

施海傑:很多蘇聯人在回憶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3年)時會提起外賓商店。對他們而言,外賓商店是售賣精英商品的代名詞,裡面琳琅滿目,充滿進口的高級貨,也確實一度改變了蘇聯人的消費文明,比如肥皂、服飾等都在那時候有了比較大的變化。

另一方面,雖然外賓商店攫取了大量財富,但是可以看到回憶錄裡大部分蘇聯民眾對外賓商店懷著美好的回憶,他們畢竟曾經從外賓商店獲得食物。一些沒有身份、沒有配額的人,是因為能在那裡買東西才活了下來。活下來的人對外賓商店必然還是有一種感激的情緒在,這也是外賓商店這個品牌可以在今天的俄羅斯一直存在下去的理由。

第一財經:在獲取財富方面。外賓商店的貨幣兌換規則比高昂的商品售價更為隱秘。能否解釋一下這種兌換規則?

施海傑:我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概念。「金盧布」曾是沙俄時期的流通貨幣,但在外賓商店時期只是一個貨幣計量單位,並非實際流通的貨幣,也可以理解成外賓商店裡的貨幣。

外賓商店在不同時期面對的顧客是不同的。早期是外國遊客。他們攜帶外匯入境,然後到蘇聯國家銀行把外匯兌換成盧布,這筆錢被稱為「外匯盧布」,雖然這個盧布其實就是蘇聯本國人用的盧布,但在使用時必須出示兌換憑證,證明它是蘇聯國家銀行合法兌換的盧布。有了這個憑證,可以在外賓商店買東西。此舉旨在防止外國人在黑市上將外匯兌換成盧布。

對於在蘇聯的外國專家而言,工資最初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以外匯形式直接打到他們海外帳戶;另一部分就是以盧布支付,供他們在蘇聯國內使用。工業化之後,隨著蘇聯外匯日益緊缺,匯往境外的外匯就被剋扣了一部分,直接換算成金盧布,僅限在外賓商店使用。這等於變相強迫他們在外賓商店進行消費。

還有一類是境外匯款,這是針對有海外關係的蘇聯人。匯款有兩種操作,一種是定向匯款,就是直接把錢打到外賓商店,指定收款人。收款人拿著匯款憑證到外賓商店買東西。還有一種就是非定向匯款,境外匯款人可以直接購買商品組合送給收款人,比如50公斤麵粉、20公斤糖。前面講的三種情況是最基本的。

到了後期,蘇聯人獲準進入外賓商店買東西,而且成了主要顧客。蘇聯民眾拿著黃金飾品或其他貴重物品去找評估員評估。評估員通常是國家銀行派駐的。首先,他們會把貴金屬撬下來,進行稱重,按照兌換價格開具一個單子。顧客拿著單子再去找稽核員審核,審核無誤的話,再拿著單子去收款處,收款處會再次核對,然後發一個流通券或商品冊。這個流通券和商品冊是有有效期的,如到期未使用完,或者不做展期處理,就會失效。鼎盛時期,蘇聯外賓商店有1500多個網點,一般情況下,商品冊只能在籤發的外賓商店裡進行消費。

在實際的評估過程中,外賓商店會獲得很多「廢料」。為此,評估員會在桌上墊一張紙和布,拆解貴金屬的時候,把一些貴金屬的碎屑集合起來,這筆財富也很可觀。

《蘇聯的外賓商店:為了工業化所需的黃金》

【俄】 葉列娜·亞力山德羅夫娜·奧索金娜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年8月版

相關焦點

  • 充滿悖論的蘇聯外賓商店:一個令人虔敬的「普通名詞」
    總之,在這個貿易企業的創始者——史達林領導層看來,舊時代遺民和他們的有價物品是為了外賓商店、為了工業化、為了國家而存在的,而不是外賓商店為顧客效勞。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人們對於外賓商店「不稱職」、沒能成為社會主義文明貿易企業的指責是缺乏依據的。在蘇聯領導人看來,外賓商店另有使命,它沒有錯過機會,而是完成了締造者賦予它的任務——利用人民的需要、不惜使用欺騙手法獲得外匯。
  • 蘇聯工業化的最大「幫助」,竟來自於德國和美國?
    經濟危機發生之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蘇聯採取金融封鎖策略,幾乎阻斷了蘇聯吸收外資的道路。危機發生後,英國率先對蘇聯實行信用保證制度。德國向蘇聯提供了利率僅為6%的5年期財政貸款,義大利、瑞典、丹麥、挪威也都提供了國家擔保的貸款,這為蘇聯工業化的進程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 蘇聯1600噸黃金去哪了?沉入貝加爾湖底,無人打撈?
    首先,貝加爾湖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達到1000多米的深度,既然有如此大筆的財富沉湖,又不能確認究竟是不是在相對較淺的地方沉湖,為什麼蘇聯和俄國政府不嘗試進行打撈一下呢?.嘗試都不願意,顯然不合理。1933年,蘇聯購買了美國出口設備的50%,英國出口設備的90%。這筆錢,大多數來自黃金儲備。這個時候的蘇聯,剛剛結束內戰不久,政局穩定,開始執行五年計劃,實現國家工業化。面對千載難逢的機會,蘇聯政府拿出了沙俄時期的全部黃金儲備購買工業設備,引進外國設備、技術和服務。
  • 積聚與消耗:蘇聯的工業化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組織形式,與當時在歐美已經有相當歷史的資本主義制度在很多方面迥然不同,它所具有的獨創性和可能的發展前景,迅速轟動了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僅在源發地的歐洲,即使是在文明發展史,以及文化和種族殊異的亞洲,也為之震撼和動搖。
  • 外匯代理_外匯代理商_外匯平臺代理是怎麼一回事_如何做外匯代理...
    專題摘要 金投外匯網,中國外匯投資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財經門戶,關注外匯代理、外匯代理商、外匯平臺代理、外匯代理公司等新聞資訊
  • 香港十大正規外匯黃金交易平臺排名
    外匯黃金交易平臺指外匯市場上的一些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交易商,不斷地向投資者報出貨幣的買賣價格(即雙向報價)24小時交易除了節假日,並在該價位上接受投資者的買賣要求。平臺可以持有自有資金與投資者進行交易,在市場成交稀交的時候,買賣雙方不需等待易對手出現,只要有平臺出面承擔交易的"對手方"即可達成交易。這樣,會形成一種不間斷的買賣,以維持市場的流動性。
  • 冷戰時國際局勢那麼嚴峻,蘇聯為什麼要援助中國的工業化建設?
    蘇聯和美國對峙期間,國際形勢極為嚴峻,但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蘇聯對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援助,幫助我們完成了工業化的初步建設。「一五」計劃也正是在蘇聯的指導下進行的,我國也因此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能自主生產汽車、飛機等重工業的工業國。為什麼蘇聯要援助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因為一場偉大的戰爭——韓戰。 韓戰之前,二戰之後,隨著鐵幕演講和杜魯門的上臺,冷戰正式開始。
  • 二戰時德國人把蘇聯打爛了,可是十幾年前還幫他們建設工業化來著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主流世界來說,蘇聯絕對是一個龐大的怪胎。所以,歐美列強也決不允許這樣一個怪胎存活,西方14國聯合蘇聯國內沙俄時代的反撲勢力,武裝進攻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 蘇德戰爭關鍵時刻,蘇聯靠什麼支撐?一萬噸黃金和兩條命令是關鍵
    戰前蘇聯的工業化並不弱。 在人們的印象中,蘇聯的重工業以「大笨粗」為鮮明的特點,但不容置否的是,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蘇聯受到的衝擊最小,並以最實惠的價格引進了美國當時最先進的工業製造體系,工業生產總值一度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 蘇聯軍工之所以「大笨粗」,與其教育水平落後有關,但不妨礙在其軍工生產的發展。
  • 蘇聯的工業為何這麼強大?其實這一切的背後,美國功不可沒
    1913年,大工業和農業總產值中,工業佔比為42.1%,而農業佔比仍然高達57.9%,而且在工業產值中,輕工業佔總工業產值超過三分之二,機器製造業比重僅有5.7%。1908年,俄國工業發動機的總動力約為120萬馬力,而1907年的德國是790萬馬力,1910年的美國則有1870萬馬力。俄國的工業基礎並不雄厚,因此在一戰末期出現兩人甚至三人使用一把步槍的情況。
  • 央行、外匯局就我國全口徑外債、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答記者問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就我國全口徑外債、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情況答記者問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涉外數據質量和透明度,充分體現人民幣國際化成果,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公布了我國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數據,相應調整了我國外債數據口徑,公布了包含人民幣外債在內的全口徑外債
  • 2019年世界十大黃金﹑外匯交易平臺有哪些? MIEX, IG, XM 排名如何?
    黃金﹑外匯交易是歷久不衰的投資產品。在國內,愈來愈多人參與黃金﹑外匯交易,也有更多的平臺的把焦點放在國內市場。當然,並不是所有平臺都是正規的。若果沒有選中對的平臺,就算投資盈利,出不了金也是沒有意思的。彭博在2019年選出世界排名十大黃金﹑外匯交易平臺,建議投資者選擇以下平臺,免受黑平臺所累。  1.
  • 納粹德國和蘇聯崛起史,一戰後歷經大蕭條,他們何以能重新武裝
    那時的蘇聯人,啃著黑麵包,喝著鹽鹼水,看著全世界,以信仰為食,堅持自己的道路。 在沙皇俄國老底子上,他們內鬥外鬥混合鬥之餘,也在砥礪前行。 苦哈哈的日子,硬是堅持了十多年,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美國蕭條了。
  • 福匯可以做黃金嗎?-金投外匯網-金投網
    福匯可以做黃金嗎?FXCM福匯黃金代碼是XAUUSD,是可以做黃金的。那麼我再簡單說明下黃金的相關知識吧。您要注意環球金匯網只提供英國版FXCM,那麼英國國際上慣例黃金是以盎司為單位,一個標準手是100盎司。
  • 我們是如何通過幾十年的奮鬥建立起工業化的?
    最近很忙,原因是最近很多工程竣工驗收,加上年底還要準備很多材料,所以導致最近沒做什麼更新,和大家道個歉。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一個人類歷史上最令人感動的大事,如果理解了這一段歷史,將會更加明白今天的成就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頭幾十年來我們的工業。
  • 工業化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的主題
    近些年有一些名家(不便點名)提出了對近現代中國的一種嶄新的理解,在他們的理解中,近現代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和蘇聯結盟,革除農村食利階層,煉鋼鐵,掃盲,推行簡體字.等等等等,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其實都是為了三個字:「工業化」。
  • 外匯知識:外匯貨幣代碼符號和縮寫介紹
    貨幣縮寫 - 為三個字母的貨幣代碼,根據ISO 4217標準:標識的前兩個字母定義國家,第三個字母定義貨幣名稱.  貨幣的名稱 - 三個字母的首字母縮寫詞. 前兩個字母基本上表示國家的名稱,最後一個字母是該國貨幣名稱的第一個字母.
  • 中國連續減美債後,外匯儲備三連漲,黃金儲備兩連漲,意味什麼?
    中國1月外匯儲備環比增加152億美元,為連續三個月增加。不僅於此,1月末中國黃金儲備為5,994萬盎司(約1864.1噸),價值793.19億美元,環比增加38萬盎司(約11.8噸),這也是黃金儲備連續第二個月上升。
  • 12.12外匯黃金周一漲跌如何?紙黃金價格分析及操作建議指導
    文章摘要:2020.12.12投資黃金為什麼總是虧損?12.12黃金最近大趨勢看漲還是看跌?12.12外匯黃金多空單被套怎麼解套?12.12美元的漲跌對黃金有影響嗎?12.12黃金原油走勢分析及操作建議?12.12今日黃金還繼續看多思路?12.12黃金中長線怎麼布局?12.12黃金每天的支撐和壓力位怎麼看?12.12新手做黃金怎麼操作才不會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