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聰明的父母不說「他還是個孩子」

2020-11-15 多彩豆

導讀: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或著做了不妥當的事情時,老人們總是會說「他還是個孩子」。我是不支持這個觀點的,孩子就可以沒有規矩嗎?孩子只是孩子嗎?

我相信孩子比大人眼裡所認識的更能幹。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低,就會得到低的結果。如果把孩子看成是可以被教導如何善解人意的小大人,那麼孩子的未來將與眾不同。為什麼呢?


有十個原因供您參考,父母有時應該把孩子當作大人看待。

原因一:孩子會更好的理解界限

「孩子就是孩子」,經常被用作不當行為的理由。雖然是孩子,但仍然有能力學習什麼是恰當的或不恰當的行為。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需要認識到「將上堂 聲必揚」、「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等等這些規矩,那麼孩子就能有機會開始理解這一點。

幫助孩子設置界限,教他們禮儀、規矩,將對他們的一生有用。


原因二:孩子會更好的理解責任

孩子終歸要長大,早晚需要學習如何承擔責任,家長不要求孩子負責任,至少也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例如,我們要養孩子、照顧寵物照,還要上班、做家務等等。而這些家務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孩子幫著幹,幹了才會知道責任是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鼓勵孩子每天鋪床疊被、飯後洗碗、清理寵物糞便等等,就是在培養他的責任心。當他成年後,成功才有可能會發生。


原因三:孩子做的事可能會多過你的要求

對大多數人來說,被告知「你不懂」,都會有被看低、冒犯感,或者傷心、生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對孩子來說也一樣。所以要鼓勵孩子,讓他有機會證明自己「可以」,這樣做就是父母在告訴孩子「我相信你」、「我覺得你很能幹的」。

反之,如果你擔心孩子,掃地不乾淨、刷碗也不行……乾脆就不要求孩子做,也不教他,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和證明自己可以的機會。但是你如果能給孩子機會,他可能會在你的要求之外,嘗試著做更多的家務。


原因四:孩子會換位思考 體恤他人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必須理解善良和仁慈,並體現在行為上。

父母不能總是無奈地說:「這孩子太年輕,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 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理解別人的心情,在父母不開心時,學著安慰。

只有這樣,當他不再是孩子時,才能體恤長輩,關愛同伴,讓周圍的人感受到他的善良和溫暖。而這樣的人,有誰不願意幫助他呢?


原因五:孩子會認同自己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就會相信自己。父母多讓孩子承擔家務和家庭任務,孩子的抗挫力就會得到鍛鍊。

當孩子成年後,面對跌宕起伏的生活,面對挫折時,他會努力度過,而不是一蹶不振。因為他在長期的鍛鍊中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父母對自己的信任,這種自信能幫助孩子踏實地走一輩子。


原因六:孩子會更有韌性

有些父母只是從衣食住行的角度呵護孩子;而有些父母,還會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能在養孩子的身和心之間取得平衡。

與其把孩子養在溫室裡,免於傷害和痛苦,不如盡全力幫助他學會應對未來的艱辛和苦難。

比如,孩子在某次比賽中,沒有獲得獎品,不要急於用禮物彌補他,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處理這種情緒。鼓勵孩子向自己證明:他是堅強的,能很好地應付失望。當孩子成年後,這種韌性會在他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


原因七:孩子會明白「不能總是得到」

我們帶孩子逛超市時,如果他吵鬧著要棒棒糖,就不要買給他了。而是教會孩子如何抵制誘惑。

父母需要相信孩子能夠安靜下來思考,「得不到」可以幫助他學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並開始意識到「我不能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


原因八:孩子會有經驗與人分享

孩子和成人一樣,只有做過了,才會積累到經驗。讓孩子試做「大人做的事情」,孩子會意識到生活並不是只有自己,而是與別人一起體驗人生、分享經驗的旅程。這是一個需要為孩子建立的重要觀念。

在孩子成年後,周圍人的支持將幫助他度過重重難關。因為有可以被指望的人,可以被信賴的人,他的生活就會更順利。


原因九:孩子會覺得自己重要

孩子的年齡並不意味著他無關緊要,也不意味著他的想法和意見不重要。父母把孩子看作成年人時,他會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一樣重要。這種被重視感,更有利於孩子自信、自律地解決問題。

例如,允許孩子在有爭議的話題上表達想法,就是告訴孩子,他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他會為此而積極想辦法。


原因十:孩子會相信自己有所作為

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既快樂又成功。那你就需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華。

當孩子鄭重其事地告訴你,他長大後想做什麼時,不要笑話。要像對待大人一樣,鼓勵他想辦法實現想法,即使孩子夢想在一年裡改變很多次。你像對待大人一樣的對待孩子時,他渴求知識的欲望會增加。

當你對孩子說,相信他能有所作為時,他可能會更自律,甚至會努力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推薦學習:《蔡禮旭 家庭教育演講錄》

覺得好看,敬請點讚,與人分享,手有餘香。


編輯/多彩豆自性學堂-戴莎力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哭怎麼辦?不說「不許哭」,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世上有兩類完全相反的孩子,一類孩子特別活潑好動,也比較粗神經。另一類孩子,是比較敏感的,遇到一些事情就愛哭,容易多想。當你們的孩子是第二種,比較敏感愛哭的孩子時,當他們哭的時候,會怎麼對待他們呢?有些家長往往缺乏耐心,不勝其煩,會呵斥他們「不許哭」,威脅他們再哭就「收拾你」。
  • 對於偷偷拿父母錢的孩子,是體罰還是教育?聰明的父母看過來
    聰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錯誤,而不是毆打和責罵他們,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並從中吸取教訓是最可靠,最難忘的。為什麼孩子會偷東西?但是,許多父母對孩子太小氣,不給孩子零用錢。例如,其他在校兒童可以購買零食和小禮物。但是他沒有錢,因為他的父母從來沒有給他錢,所以對於一個有這種心態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犯錯。
  • 同一個父母生的孩子,為什麼老二會比老大聰明呢?原因有三個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許多家庭都如願地有了自己的二寶,然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父母卻發現老二似乎比老大更聰明。我妹妹家就是在兩年前有的二寶,如今已經2歲2個月了,妹妹明顯地發現二寶比大寶更聰明。妹妹又是怎樣認為二寶比大寶更聰明的呢?比如,二寶說話更早,10個月就會叫媽媽,一歲多就會說許多詞彙了,現在2歲多,老大2歲的時候都沒怎麼開口說話,老二就已經會說很長的句子了。
  • 對於偷偷拿父母錢的孩子,是體罰還是教育?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聰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錯誤的同時不會打罵孩子,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的嚴重程度,從中吸取一些教訓才是最靠譜,終身難忘的。所以說對於孩子錢只是一個數字,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事情,也不知道錢的概念,所以才會出現被成年去衝遊戲,打地主,去打賞主播等。3;父母對於孩子太過於吝嗇,勤儉節約是中華的優良傳統,但是很多父母對孩子過於吝嗇,不給孩子零花錢,比如說在學校別的孩子都可以買零食和買小禮物。但是他卻沒有錢,因為父母從來不給他錢,所以對於這種心態的孩子來說,很容易會犯錯誤。
  • 聰明的父母,不但會給孩子無私的愛,還會懂得扼殺孩子心中的惡意
    每一個孩子生而為人,作為父母都有義務和責任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但是,如今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我們想要教育好孩子,培養出一個懂禮節、知感恩的優秀孩子,就不僅要讓他吃飽喝足,還要科學合理地教育才行。孩子就像樹苗,父母想要教育好他,不能只知道澆水施肥,還要懂得修剪枝葉,只有正確地引導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孩子樹立起努力奮鬥的人生目標,每時每刻都懂得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說的話不說,能夠理解父母、家人和老師愛護、維護自己的苦心,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成長為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敢在幼兒園拉粑粑?老師一般不說,但家長要清楚
    導讀: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敢在幼兒園拉粑粑?老師一般不說,但家長要清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敢在幼兒園拉粑粑?老師一般不說,但家長要清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那些聰明的孩子,父母是怎樣培養的?
    近幾年圍繞著孩子學習話題熱搜不斷,大部分家長都好奇,別人家的聰明孩子都是怎麼養成的?其實生活中96%以上的孩子智商都是正常水平。不一樣的只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和做法不一樣。想要讓孩子聰明活潑,以下幾件事身為父母的你可以嘗試一下。1·不要給孩子讀書,要和她們一起讀書孩子喜歡聽故事,請你不要只給他讀。你確定你的在讀的時候他的小腦瓜有在轉啊轉?
  • 他還是個孩子?他真的還是個孩子嗎?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這樣一種孩子,在公共場合或者別人家裡比較不守規則,凡事都我行我素,在安靜的場所大喊大叫,隨地亂丟垃圾,不懂得尊敬長輩,對於這種孩子有一個專門的形容詞叫"熊孩子"。"熊孩子"的背後是不作為的家長,這些家長覺得孩子年齡小,就應該讓他們釋放天性,總是以"他還是個孩子"為藉口來袒護孩子。
  • 你真的會稱讚孩子嗎?聰明的家長不說「聰明」
    在對外界認知還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通過父母和他人的認可來判斷行動的對與錯。如今,家庭教育中,多表揚孩子這一觀點得到大多數家長的認同,並且很多父母已經把「你真聰明!你真棒!」作為稱讚孩子的口頭禪。表揚的確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做出了正確的行動,並激勵他們下一次做的更好,有了上進的動機。
  • 聰明孩子養成記——有心的父母,都能培育出聰明孩子
    養育一個聰明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願,那麼怎樣才能養育出聰明的好孩子呢?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在科學領域,猶太人共拿走了19%的化學獎、26%的物理獎、28%的生理與醫學獎、41%的經濟學獎。可以說, 教育和科學上最傑出的榜樣,大概就是猶太民族了。
  • 孩子"富養"還是"窮養"?聰明的父母懂得拿捏
    其實這就是孩子的虛榮心,習慣了伸手就來,所以根本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也根本就不在乎父母的感受。這種孩子只知道一味的索取,沒有感恩的心,這樣的富養,何嘗不是一種悲哀。作家劉墉說過: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了籠子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餵他。
  • 孩子聰明不聰明,看他說3種話就知道了,太準了
    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自己孩子更聰明健康。但是孩子的聰明,不一定是遺傳,很大一部分是靠父母后天培養的。說到這,很多家長會問了,那麼怎麼看你出我家孩子是否聰明呢?聰明的孩子會有自己奇特的想法,尤其孩子常說3句話,看看有家長孩子嗎 ?
  •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如果你說孩子「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那麼孩子會更笨,因為他覺得大人都覺得自己很笨了,不努力也沒有什麼。當你說孩子調皮時,你訓斥孩子「整天搗蛋,沒個正形兒,看你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那麼,孩子也許就真的開始摔破罐兒,混日子了。這種語言暗示,就像是咒語,事情往往會向著更壞的方向發生。
  • 為什麼有的孩子天生「左撇子」,和什麼有關?醫生不說,父母要懂
    這樣的孩子總是會引起大人們的好奇,為什麼父母都不是左撇子,但是孩子卻習慣用右手呢?這和什麼有關?其實左撇子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是遺傳,習慣,孩子的思維意識等等。
  • 為什麼有的孩子天生"左撇子",和什麼有關?醫生不說,父母要懂
    這樣的孩子總是會引起大人們的好奇,為什麼父母都不是左撇子,但是孩子卻習慣用右手呢?這和什麼有關?其實左撇子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是遺傳,習慣,孩子的思維意識等等。案例公司的同事的孩子從小就是左撇子。同事說,孩子在小寶寶時期就會有意識的用左手抓東西,抓奶瓶什麼的都是用左手,只是偶爾會用右手,同事當時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夫妻兩人都是習慣用右手,為什麼寶寶會習慣用左手呢?
  • 孩子玩具被搶,教他謙讓還是幫搶回?聰明父母讓孩子更有主見
    在現實生活中,寶媽寶爸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自家娃心愛的玩具突然被其他小朋友給搶走了,孩子哭得稀裡譁啦的,做父母的非常心疼,但是卻不知道是否該插手孩子之間的事情。孩子玩具被搶,教他謙讓還是幫搶回?小何是一位年輕的寶媽,生下女兒的時候才二十幾歲,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她是十分欣慰。
  • 孩子聰明不聰明,手掌上有這些「信號」,父母別不在意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是個聰明的寶寶,這也學習起來會比較快,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強。當寶寶來到這個世界,就成為了父母最關心的事情,寶寶是否會聰明,會不會長得高,會不會有禮貌……父母都希望可以提前了解,然後通過其他手段幫助寶寶彌補不足。父母可以通過孩子身體上的一些地方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比如孩子的手掌。
  •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跟孩子說「廢話」
    ,表達愛的方式便是其一:西方爸媽常把「我愛你」掛在嘴邊,不論孩子是蹣跚學步或是年過半百;中國爸媽則比較含蓄,給孩子的愛一點兒不少,但傾向於默默做而不說。但在筆者看來,真正聰明的父母,從不吝惜對孩子說「對不起」。
  • 孩子越聰明越不好帶?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特徵,父母就偷著樂吧
    ,從小有3個特徵的,家長偷著樂吧。,鬼點子也很多,而且思維轉的也特別快,不過就是沒有個安靜老實的時候。不過亮亮這些表現,往往智商都非常高,因為他的探索欲望特別強,而且思維也比較活躍,常常會想出大人都不知道的點子,所以,孩子小時候身上的「缺點」,很有可能是聰明的信號哦!
  • 孩子像「十萬個為什麼」,父母別嫌煩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
    所以在這個階段,很多父母也會吐槽說:"我家孩子就像是一個十萬個為什麼一樣,天天纏在屁股後面問問題我都厭煩了。"實際上這其實就是孩子本身生長規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正常狀態,父母也不應該以一種較為暴躁的方式去處理,這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極其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