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或著做了不妥當的事情時,老人們總是會說「他還是個孩子」。我是不支持這個觀點的,孩子就可以沒有規矩嗎?孩子只是孩子嗎?
我相信孩子比大人眼裡所認識的更能幹。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低,就會得到低的結果。如果把孩子看成是可以被教導如何善解人意的小大人,那麼孩子的未來將與眾不同。為什麼呢?
有十個原因供您參考,父母有時應該把孩子當作大人看待。
「孩子就是孩子」,經常被用作不當行為的理由。雖然是孩子,但仍然有能力學習什麼是恰當的或不恰當的行為。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需要認識到「將上堂 聲必揚」、「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等等這些規矩,那麼孩子就能有機會開始理解這一點。
幫助孩子設置界限,教他們禮儀、規矩,將對他們的一生有用。
孩子終歸要長大,早晚需要學習如何承擔責任,家長不要求孩子負責任,至少也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例如,我們要養孩子、照顧寵物照,還要上班、做家務等等。而這些家務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孩子幫著幹,幹了才會知道責任是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鼓勵孩子每天鋪床疊被、飯後洗碗、清理寵物糞便等等,就是在培養他的責任心。當他成年後,成功才有可能會發生。
對大多數人來說,被告知「你不懂」,都會有被看低、冒犯感,或者傷心、生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對孩子來說也一樣。所以要鼓勵孩子,讓他有機會證明自己「可以」,這樣做就是父母在告訴孩子「我相信你」、「我覺得你很能幹的」。
反之,如果你擔心孩子,掃地不乾淨、刷碗也不行……乾脆就不要求孩子做,也不教他,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和證明自己可以的機會。但是你如果能給孩子機會,他可能會在你的要求之外,嘗試著做更多的家務。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必須理解善良和仁慈,並體現在行為上。
父母不能總是無奈地說:「這孩子太年輕,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 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理解別人的心情,在父母不開心時,學著安慰。
只有這樣,當他不再是孩子時,才能體恤長輩,關愛同伴,讓周圍的人感受到他的善良和溫暖。而這樣的人,有誰不願意幫助他呢?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就會相信自己。父母多讓孩子承擔家務和家庭任務,孩子的抗挫力就會得到鍛鍊。
當孩子成年後,面對跌宕起伏的生活,面對挫折時,他會努力度過,而不是一蹶不振。因為他在長期的鍛鍊中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父母對自己的信任,這種自信能幫助孩子踏實地走一輩子。
有些父母只是從衣食住行的角度呵護孩子;而有些父母,還會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能在養孩子的身和心之間取得平衡。
與其把孩子養在溫室裡,免於傷害和痛苦,不如盡全力幫助他學會應對未來的艱辛和苦難。
比如,孩子在某次比賽中,沒有獲得獎品,不要急於用禮物彌補他,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處理這種情緒。鼓勵孩子向自己證明:他是堅強的,能很好地應付失望。當孩子成年後,這種韌性會在他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
我們帶孩子逛超市時,如果他吵鬧著要棒棒糖,就不要買給他了。而是教會孩子如何抵制誘惑。
父母需要相信孩子能夠安靜下來思考,「得不到」可以幫助他學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並開始意識到「我不能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
孩子和成人一樣,只有做過了,才會積累到經驗。讓孩子試做「大人做的事情」,孩子會意識到生活並不是只有自己,而是與別人一起體驗人生、分享經驗的旅程。這是一個需要為孩子建立的重要觀念。
在孩子成年後,周圍人的支持將幫助他度過重重難關。因為有可以被指望的人,可以被信賴的人,他的生活就會更順利。
孩子的年齡並不意味著他無關緊要,也不意味著他的想法和意見不重要。父母把孩子看作成年人時,他會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一樣重要。這種被重視感,更有利於孩子自信、自律地解決問題。
例如,允許孩子在有爭議的話題上表達想法,就是告訴孩子,他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他會為此而積極想辦法。
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既快樂又成功。那你就需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華。
當孩子鄭重其事地告訴你,他長大後想做什麼時,不要笑話。要像對待大人一樣,鼓勵他想辦法實現想法,即使孩子夢想在一年裡改變很多次。你像對待大人一樣的對待孩子時,他渴求知識的欲望會增加。
當你對孩子說,相信他能有所作為時,他可能會更自律,甚至會努力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推薦學習:《蔡禮旭 家庭教育演講錄》
覺得好看,敬請點讚,與人分享,手有餘香。
編輯/多彩豆自性學堂-戴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