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國發明的數碼小提琴底部與眾不同 周立/攝
為了音樂尋夢23年,最終發明多功能數碼小提琴
55歲的周衛國近日收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受理通知書,他發明的用於演出的多功能數碼小提琴終於得到初步認可。面對親友疑惑的眼神,周衛國無奈地笑了,只有他自己清楚,為了這把小提琴,他所付出的辛酸。
周衛國曾是個醫生,23年前,他不顧家人反對,丟下工作,丟下妻女,獨自扛著一把小提琴開始走南闖北的流浪生活。23年來,他吃盡苦頭,甚至一度淪落在街頭賣藝,但他始終沒想過放棄。
當醫生「不務正業」
周衛國是沙坪垻區磁器口人,8歲時,他常聽見鄰居家傳來一陣陣優雅的琴聲,就趴在門縫上偷看,他看到了小提琴,從此便著了魔。
1978年,結束知青生涯的周衛國分到磁器口醫院,他並不喜歡這個讓人羨慕的職業。1982年,市文化宮舉辦小提琴進修班,由當時重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楊寶智授課。當時,醫院正準備讓周衛國去放射科當醫生,他卻花一個月工資買了把「百靈牌」小提琴。從此,他開始了「不務正業」的日子,常常挨院領導批評。
為夢想開始流浪
1985年,周衛國不顧家人反對,放棄工作,丟下年僅3歲的女兒,到福建尋夢。
他靠賣藝為生,很快在幾個星級賓館有了立足之地,且經人介紹認識了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曲《梁祝》的作曲者陳剛。從此,他開始苦練《梁祝》。
一次,一香港客人點了《梁祝》。看到客人狡黠的眼神,周衛國明白,客人一定是算準他不會拉。周衛國一氣呵成,長達30多分鐘的《梁祝》行雲流水般從琴弦上傾瀉而出。香港客人竟聽得流淚,畢恭畢敬問道:「你是找哪個大師學的?」周衛國驕傲地回答:「自學!」
隨後,周衛國輾轉到北京、浙江、上海、廣東等地尋夢。生意不好時,周衛國甚至走上街頭賣藝,每拉一首曲子只能得到20元左右的報酬,他自己都覺得這樣會褻瀆手中那把價值2000多元的琴:「沒法啊,那時,我連交房租的錢都拿不出。」
這樣的日子常常有,23年來,周衛國每年只在過年時回一次家,其間,醫院讓他回去上班,但周衛國寧願過這種苦並快樂著的流浪生活:「只要我有一口氣,我也要拉琴。」周衛國說,小提琴就是他的生命。在他的影響下,女兒也開始拉琴,目前已成為重慶歌劇院的小提琴手。
發明數碼小提琴
今天5月的一天,周衛國在深圳巴蜀風川菜館為客人拉琴,餐廳裡很多人,音箱裡傳出的不僅是琴聲,還有嘈雜聲,嚴重影響效果。周衛國想,有沒有辦法杜絕這個問題?
通過500多次實驗,周衛國終於發明了適合在演出場合拉的小提琴,在保證音質不變的情況下,首先將琴弦震動的模擬信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然後傳導給安裝在琴後蓋內側壁上的發射器,再發射給連接在功放和音箱上的接收器。
「這樣一改裝,小提琴音質不會變,又沒有麥克風擴出來的雜音。」親手做出第一把數碼小提琴後,周衛國首先想到請自己的恩師兼好友、全國小提琴教育學會會長、四川音樂學院教授楊寶智來試拉一曲。那天,在深圳的出租屋裡,楊寶智試拉這把改裝後的小提琴後,興奮地說:「即使有一萬名觀眾,也可以不要麥克風了。」
目前,已有深圳、重慶的琴行向周衛國預訂了這種小提琴,但周衛國還是決定繼續流浪。他相信,有了這把琴,他的流浪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