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不起,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孩子心理健康問題不該沉默

2020-11-08 從良老師

11月5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首個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這體現了全世界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注,其實孩子的心理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聯合國專家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 。


這話絕不是聳人聽聞,現實中層出不窮的學生自殺現象,回應了我們。今年四月份一則新聞刷爆網絡,上海17歲少年與母親爭執後拉開車門從高架橋跳下身亡,一次次惡性事件敲響警鐘: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


為什麼中小學生會有自殺現象?

中小學生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嗎?


01

一、重視家庭問題


據專家統計,主要原因是家庭、親子問題。在我們感嘆今天的孩子「要啥有啥,啥也不幹」,「一代不如一代」「就知道打遊戲」的時候,我們忽視了他們是圈養式、缸養式、籠養式的事實。在升學壓力下,如果家庭教育簡化為「緊盯教育」「分數教育「,完全忽視生命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就無從談起。



家庭教育使孩子的人生信條變成:


l 成績是衡量我能力的唯一標準

l 我不值得被好好對待

l 沒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l 要麼優秀要麼完蛋



我們家長應對照,好好想想,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有沒有努力給孩子以上四種東西。


02

二、學生心理問題區分


我們要熟悉這些概念的區別:


l 心理問題:是指在近期發生而不太可能持久、問題的內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事件本身,反應強度不高,沒有嚴重影響思維邏輯的情緒行為問題。突出表現在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三個方面。


l 心理障礙:是指在各種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大腦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


l 心理危機:是指自殺、自殘、傷害他人、報復社會的行為。心理危機有以下共同特徵:情緒上感覺痛苦(絕望、憤怒、抑鬱)、認知上感到絕望(遇到了沒有辦法解決的重大問題)、缺乏社會支持,採取了自殺自殘行動。



什麼是危機?由於刺激事件的發生,導致個人或單位的安全或主要功能受到直接威脅、受到傷害,並造成情緒與理性思考時空的狀態,此時必須立即有專人介入處理,否則會演變成難以彌補的破壞。



03

三、如何識別和幫助有心理危機或自殺傾向的人


寄宿學校裡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有一些情況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難以處理:


l 離家帶來孤獨感

l 擔心上學給父母帶來經濟負擔

l 與同學或其他人發生矛盾

l 擔心成績不理想,害怕失敗

l 對學校的課程安排不滿意

l 因出現個人的喪失(如所愛的人死亡、與某人關係破 裂、考試失敗、丟面子、遭受拒絕等)而極度痛苦。



如果個體缺乏對某種特定狀況的應對能力,出現 心理危機的可能性較大。其表現為:


l 直接表露自己處於痛苦、抑鬱、無望或無價值感中

l 易激惹,過分依賴,持續不斷地悲傷或焦慮,常常流淚

l 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經常缺勤

l 孤僻、人際交往明顯減少

l 無緣無故地生氣或與人敵對

l 行為紊亂或古怪

l 睡眠、飲食或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過度疲勞,體質或個 人衛生狀況下降。



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我們家長應給予三種支持:


◇情感支持:允許學生有失落的情緒、理解和接納。

◇認知支持:挫折和失敗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思維支持: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

(從「失敗或者挫折的絕望情緒中」轉向「可以做什麼來解決問題」)



對潛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宣傳的知識:


l 遇到讓你很痛苦或影響你的學習或社交功能的心理問題時,不要等待,主動尋求幫助。

l 要相信會有人願意幫助你。但是你得將自己真實的困難和痛苦告訴你所信任的人,否則他們對此一無所知。

l 如果你的傾訴對象不知道如何幫助你,可以向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幫助。

l 如果擔心你的心理問題被發現,可以向心理熱線或校外的心理諮詢人員尋求幫助。

l 有時為找到一個真正能幫助你的人需要求助於幾個不同的人或機構。你應堅持下去,提供幫助的人一定會出現。

l 解決心理危機通常需要一個過程,可能你得反覆多次地見諮詢人員或心理醫生。

l 如果醫生開藥,應按醫囑堅持服用。

l 避免使用酒精或毒品麻痺你的痛苦。

l 不要衝動行事。強烈的痛苦會使你更難做出合理的決定。


如何和身邊有強烈負面情緒的人交談:


l 設法讓對方的思想意識重新回到現實世界的日常中來。

l 提問時用簡單、實時性的問題,儘量避免談自己。

l 交談過程中留些許沉默的時間,讓對方思考。

l 對於對方的想法、感受和情緒不做任何價值評判!!

l 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發現自己說錯了話也不要驚慌失措。

l 不要打斷對方的話,但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確認自己聽懂了對方要表達的意思。

l 請求救援。

l 設法讓對方離開危險。



自殺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但總會找到其他更好的方法


前段時間,發生了初三男生被媽媽打,縱身跳下教學樓的事件。對此,武志紅在公眾號裡說:警惕把羞恥感傳遞給孩子 。


孩子違反學校規定,父母被叫到學校談話這件事來說,的確會有父母覺得羞恥,會覺得是自己沒教育好孩子,在老師面前沒面子。 這是比較正常的反應,人格比較成熟的家長,能夠接納這樣的羞恥感,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再去衡量這樣的事,是否值得對孩子生大氣。但是,人格不成熟的家長,可能會把這種被老師教育的羞恥感,傳遞到孩子身上。這位初三男生的媽媽,就選擇在教室走廊,在大庭廣眾之下,用又打又罵的方式,把羞恥感傳遞給了孩子,甚至都沒考慮到,要維護一下孩子在同齡人面前的自尊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不光要承受本來做錯事的羞恥,還要承受大人加在自己身上的羞恥。 這樣一來,本來人格就尚未成熟的孩子,會更加嚴重地產生這樣一種感覺: 我是如此之差,如此之糟糕,我不配活在這個世上。最終選擇了自殺,實際上很多人選擇自殺,或者嚴重自殘,經常就是受這種心理來推動的。


註:本文為聽合肥市教科院李妮老師講座整理。講座原標題為《基於網絡環境下寄宿制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的實踐模式》,圖片轉自講座PPT,部分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
    到了4點半左右的時候,小女孩給媽媽發語音,說自己只寫了一頁零一行,害怕無法完成作業。當時媽媽沒太在意,只是讓女兒儘快寫完。女孩自殺前給家人留了兩封「遺書」:一張寫著「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還有一張寫著「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幼小的年齡,還沒來得及體驗世界的美好,就告別了這個世界,真是讓人心痛加惋惜。是什麼讓她們寧願選擇輕生,也不願意面對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9歲女孩輕生,後果誰來買單
    文/赫媽育兒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言行往往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但是,很多家長卻沒有發現,自己以為的愛正在悄悄傷害著孩子,家長總會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但是,愛之深,難免就會責之切,家長對孩子的一次次批評,就如同尖銳的小刀,刺痛了孩子的心靈,孩子會在家長一次次的責備中,對自己越來越否定,就如同新聞中輕生的女孩,在最後的遺言中寫道「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父母的挑剔,正在蠶食孩子的人生
    02 父母的挑剔,本質是對孩子的否定之前看過papi醬一個吐槽母親太過挑剔的視頻,視頻中,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媽媽都能從各個角度挑剔孩子。孩子選上中隊長,媽媽會問:「為什麼不是大隊長?」孩子藝術節得了第一名,媽媽會說:「你給我多放點心思在學習上面!」……很多網友看了這個視頻後都表示,視頻裡那個對孩子的成績、穿著、消費行為過於挑剔的母親,正是「我媽本人」。
  • 為什麼沉默的媽媽,孩子能夠更優秀?不說話也能教育孩子
    如果說大多數孩子對於自己媽媽最深的影響,莫過於來自母親的奪命連環嘮叨。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聽見她們的聲音。「又不好好學習,你看隔壁某某成績多好,怎麼你就不行」;或者,「連被子都疊不整齊,你以後出去上學和生活該怎麼辦哦……」諸如這樣的聲音幾乎就沒有斷過,即使孩子已經對來自母親的嘮叨表示不耐煩,她們也依舊對這樣的行為樂此不疲,甚至認為這樣的嘮叨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督促和教育出好的孩子。可這樣的行為真的有效嗎?
  • 「我幹什麼都不行!」小心這樣的想法會拖垮孩子一生
    小女孩的遺言是:「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你不妨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積木老是掉下來,你現在感到好沮喪呀。來,媽媽抱抱。媽媽小時候搭積木比你倒的還多呢!我當時也是很沮喪,大哭大鬧。姥爺幫我扶了一下積木,我往上搭就不倒了。後來,我放積木越來越仔細,不用姥爺幫忙,我自己也能搭好積木了。你需要媽媽幫你先扶一下嗎?還是想自己再試試呀?
  • 我是職場媽媽,我才不欠孩子什麼對不起
    前幾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為《每一個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每一個媽媽賦予孩子生命,哺育他們長大成人。但你需要明白的是:不管你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你都不欠孩子什麼對不起!   並不是所有媽媽都有資格全職   在一個育兒群裡,一位全職媽媽聊到為了孩子辭職的事。
  • 當孩子說「媽媽,我的壓力好大」時,我們該如何緩解孩子的壓力
    可畢竟是孩子,有時候調皮搗蛋起來,也少不了她一頓揍。「媽媽,我壓力好大呀!」今天,小雨正在上班,兒子給她打電話突然來了這麼一句,她撲哧一聲笑了出來,說「你小小年紀,知道什麼是壓力啊!」大人覺得好笑,可能是因為孩子稚嫩的口吻配上這樣老成的話語,有點不協調吧!
  • 「媽媽,我不敢,」孩子為什麼總說「我不行」?
    「我不行/我不敢」?在不同的情況下,孩子說「我不行/不敢」的原因各不相同:1、不敢做沒做過的事:孩子小的時候,通常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明確的判斷,不管什麼事都好奇,就像我的小侄子,本來已經能做到幫爸爸媽媽洗碗,可是不小心打碎碗,被爸爸訓斥後,他就不敢再嘗試了。
  •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積木只會用來搭最簡單房子拼圖拼一半就嫌太難了學輪滑太難了就不學了不管玩什麼、學什麼都只對初級的、簡單的、沒有挑戰的感興趣,一旦遇到稍有挑戰的就說「媽媽,我不會」。孩子為什麼會有畏難心理1、家長太過溺愛很多家長在生活中比較溺愛孩子,總是幫著孩子處理各種問題,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了「有問題找媽媽」。而且因為沒有過自己處理問題的經驗,所以孩子也不知道、不會自己解決一些難題,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也就只能求助。
  • 因為作業沒完成,9歲女孩留下紙條家中跳下:孩子心理健康別忽視
    兒童心理健康比你想像的重要!近年來,兒童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父母的重視。然而,兒童心理和精神健康的整體水平正在逐年惡化。從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兒童心理健康必須從小的時候就要開始關注。因為沒有按時完成老師安排的作業,一個9歲的小女孩 ,從家裡跳樓身亡。她留下了兩張紙條,一張紙條上寫著:「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 教育孩子時,老公總和我對著幹,我該怎麼辦?
    其中有一個代表性的問題,一提出來,就戳中了很多媽媽的痛處:「老師,我教育孩子時,孩子爸爸總不配合我,有時候甚至當著孩子的面詆毀我,我該怎麼辦?」我想,就算不用親耳聽見這句話,很多媽媽也能感受到這句話背後的辛酸和無奈。
  • 是外星人幹的,這個「鍋」我不背
    很多時候,當孩子矢口否認你對他的「指控」時,你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先別著急別上火,還是來看看孩子心裡的秘密吧,也許,你們能更好地處理關於「認錯」的問題。有些時候,即便是在「案發現場」,指著那被翻得亂七八糟、零落滿地的書籍玩具,你問孩子:「這是誰幹的?」你可以聽到的答案從「這是小狗幹的!」到「這是外星人幹的!」或者「它就是那樣的!」,你幾乎很難聽到他承認:「這是我幹的!」
  • 周圍的孩子都能好好打招呼,只有我的孩子不行怎麼辦?
    這次放假去了姐姐家住了半個月,在與小外甥女的相處中,感覺小姑娘性格有點內向,每次帶她出去,見到熟人都不會好好打招呼,即使是別人先和她打招呼,她也會怯怯懦懦不說話。周圍的孩子都能好好打招呼,唯獨自己家的孩子不行,遇到這種情況姐姐也是很著急。
  • 每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背後,都是爸爸媽媽造孽,父母該醒醒了
    昨天晚上參加了2個班的班科聯席會,班主任介紹了2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讓我們老師心理久久不能平靜:每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背後,都是爸爸媽媽造孽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告訴子涵媽媽:孩子生理有殘疾,家長不要有心理負擔,要當成正常孩子養育,嚴格要求,不然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子涵媽媽不認同老師的觀點,依然儘量將就孩子,把個孩子寵溺得,稍不如意就在家裡打滾撒潑。子涵爸爸教育孩子,不準無理取鬧,媽媽一把擋住,哭喊:「你要打他就把我們娘倆一起打死吧!」
  • 對不起,我做不了「完美媽媽」!
    閨蜜半夜跟我訴苦,她都好幾個月沒有睡過好覺了,後來後知後覺的問,你也沒睡啊?我說從生了第一個孩子沒睡過一個囫圇覺,上學時從來都是一覺睡到自然醒,睡眠特別好。做了媽媽之後,剛開始覺得挺好的。孩子生下來時,看著這個幼小的生命,你心裡無限的憐惜。你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 孩子挨罵後是頂嘴還是沉默?暗示孩子心理,家長要有所了解
    孩子性格不一樣,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會有明顯的差別。比如同樣是被爸爸媽媽責罵教訓,有的孩子會頂嘴,有的孩子卻會沉默不語。那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暗示了孩子什麼樣的心理狀況呢?,看起來是在跟家長對著幹。有些孩子十分缺乏父母的陪伴,渴望父母能多關心一下自己,就算跟別家父母那樣罵自己一頓也好,可父母卻從不管教。這些孩子會生出對父母的不滿,以後被責罵時容易頂嘴:"小時候你不管我,現在有什麼資格管?
  • 9歲女孩跳樓留十字遺書,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從女孩母親那了解到,從二月份網課以來,女兒的課業壓力一直很大。事發當天下午4點多,女兒給自己發了語音,態度很沮喪,說老師布置的作文還有半小時要交,要求寫一頁半,可自己只寫了一頁零一行。母親工作很忙,簡單敷衍了女兒幾句,只說讓她儘快完成,沒想到爺爺6點多進房間時,女孩早已不在,悲劇就這樣悄無聲息地發生。
  • 大學心理老師:80%的家長拒絕面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80%的家長拒絕面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來自蘿蔔心理Psyrobot00:0027:09每當有大學生自殺的社會新聞發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會引起人們的熱議。一天早上,我們領導跟我說,有個女孩的普查結果不太對勁,顯示有嚴重的抑鬱,建議給她做一次心理諮詢。那天早上,大約九點多鐘,那個女孩來辦公室見我了。那天天氣很冷,但是她穿得很單薄,臉被凍得紅彤彤的。寒暄了幾句後,我問她,你們老師有告訴你,過來找我幹什麼嗎?
  • 「媽媽我不行」,孩子產生退縮心理,家長先別生氣,試試這樣做
    按理說,孩子好奇心通常都很強,所以願意去嘗試很多事情,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架勢。但有些家長卻發現,自家孩子有些"膽小懦弱",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產生退縮的心理,說:"媽媽,我不行,我做不到……"聽到孩子這種"沒志氣"的模樣,一些家長會感到生氣,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責備孩子。
  • 「太難了,我不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知道大家發現了一個現象沒有,做事情越是成功的孩子都是沒有為難心理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喜歡迎難而上,解決他們所認為難的事情。這種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得到鍛鍊,能力也越來越強。相反,喜歡說"太難了,我不行"的孩子,對於他們而言,任何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