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首個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這體現了全世界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注,其實孩子的心理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聯合國專家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 。
這話絕不是聳人聽聞,現實中層出不窮的學生自殺現象,回應了我們。今年四月份一則新聞刷爆網絡,上海17歲少年與母親爭執後拉開車門從高架橋跳下身亡,一次次惡性事件敲響警鐘: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
為什麼中小學生會有自殺現象?
中小學生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嗎?
01
一、重視家庭問題
據專家統計,主要原因是家庭、親子問題。在我們感嘆今天的孩子「要啥有啥,啥也不幹」,「一代不如一代」「就知道打遊戲」的時候,我們忽視了他們是圈養式、缸養式、籠養式的事實。在升學壓力下,如果家庭教育簡化為「緊盯教育」「分數教育「,完全忽視生命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就無從談起。
家庭教育使孩子的人生信條變成:
l 成績是衡量我能力的唯一標準
l 我不值得被好好對待
l 沒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l 要麼優秀要麼完蛋
我們家長應對照,好好想想,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有沒有努力給孩子以上四種東西。
02
二、學生心理問題區分
我們要熟悉這些概念的區別:
l 心理問題:是指在近期發生而不太可能持久、問題的內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事件本身,反應強度不高,沒有嚴重影響思維邏輯的情緒行為問題。突出表現在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三個方面。
l 心理障礙:是指在各種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大腦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
l 心理危機:是指自殺、自殘、傷害他人、報復社會的行為。心理危機有以下共同特徵:情緒上感覺痛苦(絕望、憤怒、抑鬱)、認知上感到絕望(遇到了沒有辦法解決的重大問題)、缺乏社會支持,採取了自殺自殘行動。
什麼是危機?由於刺激事件的發生,導致個人或單位的安全或主要功能受到直接威脅、受到傷害,並造成情緒與理性思考時空的狀態,此時必須立即有專人介入處理,否則會演變成難以彌補的破壞。
03
三、如何識別和幫助有心理危機或自殺傾向的人
寄宿學校裡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有一些情況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難以處理:
l 離家帶來孤獨感
l 擔心上學給父母帶來經濟負擔
l 與同學或其他人發生矛盾
l 擔心成績不理想,害怕失敗
l 對學校的課程安排不滿意
l 因出現個人的喪失(如所愛的人死亡、與某人關係破 裂、考試失敗、丟面子、遭受拒絕等)而極度痛苦。
如果個體缺乏對某種特定狀況的應對能力,出現 心理危機的可能性較大。其表現為:
l 直接表露自己處於痛苦、抑鬱、無望或無價值感中
l 易激惹,過分依賴,持續不斷地悲傷或焦慮,常常流淚
l 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經常缺勤
l 孤僻、人際交往明顯減少
l 無緣無故地生氣或與人敵對
l 行為紊亂或古怪
l 睡眠、飲食或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過度疲勞,體質或個 人衛生狀況下降。
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我們家長應給予三種支持:
◇情感支持:允許學生有失落的情緒、理解和接納。
◇認知支持:挫折和失敗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思維支持: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
(從「失敗或者挫折的絕望情緒中」轉向「可以做什麼來解決問題」)
對潛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宣傳的知識:
l 遇到讓你很痛苦或影響你的學習或社交功能的心理問題時,不要等待,主動尋求幫助。
l 要相信會有人願意幫助你。但是你得將自己真實的困難和痛苦告訴你所信任的人,否則他們對此一無所知。
l 如果你的傾訴對象不知道如何幫助你,可以向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幫助。
l 如果擔心你的心理問題被發現,可以向心理熱線或校外的心理諮詢人員尋求幫助。
l 有時為找到一個真正能幫助你的人需要求助於幾個不同的人或機構。你應堅持下去,提供幫助的人一定會出現。
l 解決心理危機通常需要一個過程,可能你得反覆多次地見諮詢人員或心理醫生。
l 如果醫生開藥,應按醫囑堅持服用。
l 避免使用酒精或毒品麻痺你的痛苦。
l 不要衝動行事。強烈的痛苦會使你更難做出合理的決定。
如何和身邊有強烈負面情緒的人交談:
l 設法讓對方的思想意識重新回到現實世界的日常中來。
l 提問時用簡單、實時性的問題,儘量避免談自己。
l 交談過程中留些許沉默的時間,讓對方思考。
l 對於對方的想法、感受和情緒不做任何價值評判!!
l 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發現自己說錯了話也不要驚慌失措。
l 不要打斷對方的話,但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確認自己聽懂了對方要表達的意思。
l 請求救援。
l 設法讓對方離開危險。
自殺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但總會找到其他更好的方法
前段時間,發生了初三男生被媽媽打,縱身跳下教學樓的事件。對此,武志紅在公眾號裡說:警惕把羞恥感傳遞給孩子 。
孩子違反學校規定,父母被叫到學校談話這件事來說,的確會有父母覺得羞恥,會覺得是自己沒教育好孩子,在老師面前沒面子。 這是比較正常的反應,人格比較成熟的家長,能夠接納這樣的羞恥感,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再去衡量這樣的事,是否值得對孩子生大氣。但是,人格不成熟的家長,可能會把這種被老師教育的羞恥感,傳遞到孩子身上。這位初三男生的媽媽,就選擇在教室走廊,在大庭廣眾之下,用又打又罵的方式,把羞恥感傳遞給了孩子,甚至都沒考慮到,要維護一下孩子在同齡人面前的自尊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不光要承受本來做錯事的羞恥,還要承受大人加在自己身上的羞恥。 這樣一來,本來人格就尚未成熟的孩子,會更加嚴重地產生這樣一種感覺: 我是如此之差,如此之糟糕,我不配活在這個世上。最終選擇了自殺,實際上很多人選擇自殺,或者嚴重自殘,經常就是受這種心理來推動的。
註:本文為聽合肥市教科院李妮老師講座整理。講座原標題為《基於網絡環境下寄宿制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的實踐模式》,圖片轉自講座PPT,部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