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倆吵架時,仍然是不著一絲,我的小和尚依然直挺挺,在月光下披了一身塑料,倒是閃閃發光。
這是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寫王二和陳清揚進行「敦敦偉大友誼」之事的一個場景的描寫。在這本書中,幾乎可以說是到處充斥著類似的場景描寫。
不過,也正是這些大膽露骨的場景描寫,也使得《黃金時代》在完稿之後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
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種明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書,是很難有什麼市場的,頂多只能在地攤坊間流傳,最後《黃金時代》只能輾轉到中國的香港地區進行出版。
但是,即使在香港,這本書也沒有以《黃金時代》的名字命名,反而是換了一個更加迎合大眾口味的名字《王二風流史》。
通過書名,我們就能感受到,這本書並不是什麼傳統意義上的「好書」,如果非要附庸風雅地進行歸類的話,那也只能和《金瓶梅》一樣,歸類為情色文學。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這樣理解這本書,那就真的是誤會王小波了。
其實,王小波的「時代」系列總共有3部,分別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黑鐵時代》。
如果想要真的讀懂王小波為什麼會以這樣的形式來創作《黃金時代》,還是要結合這「時代三部曲」來進行理解。
就時代背景來說,這三部作品分別以現在、過去和將來為時代烘託,而這部被王小波最為看重的,投入精力最多的「寵兒」寫的正是「現在」的事。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未來的事情過於遙遠,只能靠想像;以前事情也不知真假,只能靠感覺。但是,當下的事情卻是能夠真真實實觸摸到、感受到的。
而對於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說,在那個年代,最能讓人感覺到自己還活著的事情,無非也就是「食色性也」;但是「性」則是大多數人內心會想卻又不會以公共話題進行表達的事情。
自然,這樣的一個題材對於像王小波這樣有著自己鮮明性格的作家來說,就成了必然選項。這樣的題材風格,哪怕是放到當下這個時代,那也絕對是有可能成為一個大IP的,只是,如果這樣的內容脫離了那個時代,便也真的就是「小黃書」了。
不過,在王小波筆下,那個時代不像莫言筆下那麼辛苦,也不像路遙筆下那麼艱難,反而是處處透露著一種因為自己不隨大流而表現出來的隨性和灑脫。
在《黃金時代》中,王二似乎就是一個「有文化的流氓」,在王二的邏輯下就是:要想不被別人在背後說三道四,那就成為他們口中那樣的人就好了;他們說你生活不檢點,那你就不要刻意去向他們證明你生活檢點,你就不檢點給他們看就好了。
陳揚清也正是在王二的這種忽悠下跟王二之間產生了「敦敦偉大的友誼」。這種滑稽和戲謔的手段,即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其實也算是蠻超前的。
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就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中的,別人說我穿這件衣服好看,那我就經常穿;說我穿這件衣服難看,可能我就再也不會穿;
但是,當我們過於去在意別人的評價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給自己穿上各種偽裝,那個真實的自己反而是越來越模糊,直到自己慢慢忘了自己真實的樣子,誰又知道那張笑臉下的真實心情呢?
因此,對於王二和陳清揚來說,他們脫去的不僅僅是衣服,而是別人的世俗評價,這也是作為一個人天性的一種釋放。
在我看來《黃金時代》的主角並不是王二,而是陳揚清,因為王二本身就是一個小混混,也不會去在意別人的評價,但是,陳揚清卻是在王二的「敦敦教誨」之下完成了蛻變,這種蛻變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尤為珍貴的事情。
如果你此刻同樣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那麼我也建議你讀一下這部《黃金時代》。
正如書中說的那樣:「我只願蓬勃生活在此時此刻,無所謂去哪,無所謂見誰。那些我將要去的地方,都是我從未謀面的故鄉。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喜歡讀紙質書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