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歲的張女士怎麼也沒想到,聽起來無比遙遠的腦動脈瘤破裂,會突然毫無徵兆地降臨到如此年輕的自己身上。一波三折的驚險,昏迷中的她並不清楚,但家人心急如焚。當地醫院手術做了一半,卻因難度太大被迫中止。
昏迷、腦梗、絕望,轉機、希望 ……" 是段主任團隊給我們整個家庭帶來了新生。" 張女士的姐姐口中的段主任,是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腦血管病外科主任段傳志教授。
頸內動脈瘤破裂命懸一線
汕頭的張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一家幾口幸福美滿。然而,3 月 1 日,她突然開始嘔吐,並伴隨劇烈的頭痛、四肢抽搐,緊接著陷入昏迷。家人趕緊將她就近送往附近醫院,被診斷為左側頸內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於是緊急進行血管內栓塞治療。
可情況遠非想像中那麼簡單。由於動脈瘤角度過於刁鑽,彈簧圈微導管始終無法到位,手術醫生改放支架,試圖覆蓋動脈瘤頸以減少動脈瘤內血流,降低出血風險,不料事與願違。彈簧圈與支架都不行,當地醫生束手無策。
病情越來越兇險複雜,不願放棄的患者家屬輾轉廣州多家大醫院求助,得到的答覆幾乎如出一轍——難度和風險太大。經多方打聽,各種消息源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廣東省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分會主任委員、珠江醫院腦血管病外科主任段傳志教授。帶著最後一絲希望,家屬來到珠江醫院。
" 我們再搏一搏 "
了解了詳細病情,段主任的分析同樣不樂觀," 情況太複雜,確實很棘手。"
張女士所患的,是典型的血泡樣動脈瘤,瘤體小,但瘤頸很寬,瘤壁薄,極易破裂引發急性瀰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率極高。
除了動脈瘤朝向角度刁鑽,更關鍵地的是,上一次手術植入的支架,進一步阻礙了動脈瘤栓塞的通路。唯一機會就是穿過支架的網孔,找到動脈瘤頸口,到達動脈瘤內,進行微彈簧圈栓塞。術中微導管和微導絲對動脈瘤壁的任何刺激都可能導致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病人昏迷多日,腦內大量出血,已經開始有大面積腦梗塞跡象,即使出血的動脈瘤能夠栓塞,也不一定能清醒過來。
除了這個已經破裂過一次的動脈瘤,患者左側椎動脈還有一個大的夾層動脈瘤,猶如 " 不定時炸彈 ",同樣隨時可能破裂出血。
" 段主任,情況我們了解了,就等您一句話,我們這病人還能不能治,如果您都說沒希望了,我們就徹底放棄了,回去就辦理出院,不想讓病人再受罪了。" 看著異常堅定的家屬,段傳志主任沉思了片刻,說:" 轉過來吧,我們再搏一搏!"
" 感謝你們,我還能過母親節 "
3 月 5 日,張女士轉入珠江醫院,完善術前檢查,第二天,段傳志主任團隊為她實施了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先從大腿根部穿刺股動脈約 2 毫米的穿刺口,置入微導管,沿著全身相通的血管向動脈瘤進發。
術中,直徑不到 1 毫米的微導管像走迷宮一樣,沿著複雜的血管網絡到達腦內,如 " 穿針引線 " 一般艱難地穿過顱內支架的網孔,唯一的通路被打通了!接下來,微導管又精確地穿過動脈瘤頸到達動脈瘤內,填充彈簧圈成功將其栓塞。
4 個多小時的手術,猶如 " 刀鋒上的芭蕾 ",雖然艱難,總算順利,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風險解除了。術後經過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和一系列對症處理,張女士奇蹟般地甦醒了,一個月後,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經過 2 個月的康復,5 月 8 日,張女士再次入院。段主任團隊將她腦中的另一個 " 不定時炸彈 " ——左側椎動脈動脈瘤成功栓塞,顱內出血的風險徹底解除。
" 妹妹的命,是段主任的團隊撿回來的,特別替兩個孩子感謝他們。" 張女士的姐姐說。5 月 10 日,母親節,還在病房術後康復的張女士接到了孩子撥過來的視頻," 媽媽節日快樂,你什麼時候回來,我們想你。"" 乖,媽媽很快就回來了,很快啊。"
從絕望到新生,即將出院的張女士和家人為段主任團隊送上錦旗," 感謝你們,我還能繼續過母親節。" 張女士滿懷感激地說。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