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眼裡是荒山,她卻當作金山!種植油橄欖,年收入5000萬!

2020-12-22 農業向陽

四川營山有位創業女俠,叫胡桂清。別人都栽了跟頭的荒山,她卻仍看到商機。通過十年堅守初心,種植油橄欖,讓荒山披上綠裝,結出了金果子,實現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橄欖油也被譽為液體黃金,可以用來炒菜,涼拌和美容等等,有一定的天然保健功效。價格昂貴。一般種植1畝地的油橄欖,通過加工能帶來5萬元收入。胡桂清正是靠著種植8000多畝的油橄欖帶來了5000多萬元收入,另外她還帶領當地500多農戶共同致富。

工作中發現橄欖油商機

胡桂清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愛打拼的她畢業後在上海打工,擺地攤、開粉店、學美容、做銷售都幹過。通過十多年的努力賺得了200多萬元財富。2006年,胡桂清成了一款進口橄欖油的川北區代理商。做代理期間,她發現橄欖球昂貴且稀缺,1斤賣300元,做成禮盒的可賣600元。巨大的利潤讓胡桂清萌生了再次做老闆的想法,她想自己種。

油橄欖原產於地中海附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引入到我國進行種植,現在主要分布在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胡桂清在一次跟朋友聊天時了解到,在當地以前有不少地方就種植過油橄欖,只是因為產業不完善,收入低,都放棄種植油橄欖了。胡桂清覺得守著當地好的資源,沒有必要替別人做嫁衣,產生了種油橄欖的想法。

種植油橄欖 創造新財富

2008年,胡桂清在到離家不遠的四川廣元市打聽到有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這個荒地雖然有5個老闆(種植果樹與景觀樹)都栽了跟頭,但沒有影響到胡桂清。因為橄欖球的市場太有潛力了,只要種出來就能賺錢。

2009年,胡桂清流轉了500多畝地,她在山上帶著工人種油橄欖,2009年4月,15000株油橄欖樹種成了,由於需要大量的人工除草施肥。很快投入就變成了500多萬元,500畝地也擴大到了3000多畝。

雖然壓力很大,但胡桂清沒有慌亂。因為為了種油橄欖,她前後做了兩年的謀劃。為了解決當地種油橄欖不賺錢問題,她首先就是精選品種,自己試種,從30多種中選出最適合當地生長的品種。

油橄欖從種到結果一般需要4-5年時間。為了讓樹長得快一點,早點接上果子,見到回頭錢,胡桂清它多施氮肥。結果到2015年,胡桂清在荒山上種油橄欖六年了,但是只開花不結果。面對現狀,胡桂清的心裡也沒有底了,但是她暗地裡給自己鼓勁,一定要成功。

為了找到油橄欖只開花不結果的原因,胡桂清從基地取了些土,找到了廣元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鄧家林等油橄欖研究專家。在專家幫助下胡桂清找到了問題所在。油橄欖是一個喜歡氮肥和鈣肥的樹種,但是多了肯定不行,就浪費多了其他肥料。然後沒有配套的使用的話,就會徒長。這個長勢非常好,但是就是不結果,那就是缺硼肥,鉀肥這些微量元素,它來控制這個樹的開花結果。

胡桂清按照專家給的建議對土質進行改良,平時管理環節做得更細緻。到2016年,胡桂清種的油橄欖樹上終於結了幾顆果子,而這幾顆果子也讓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油橄欖豐收 研究加工環節

2017年,胡桂清在荒山種油橄欖8年後終於有了產量,他立馬進入了第2個環節加工。在胡桂清看來,當地以前種油橄欖不賺錢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加工油橄欖。賣油橄欖的果子很不不划算。

胡桂清為了讓油橄欖的價值最大化。她跟人合夥在四川廣元又開了橄欖油加工廠,他把採摘下來的橄欖果第一時間送到這裡加工,他要在24小時內把橄欖油壓榨出來。當天炸出來的油品質更高,更大限度的保留了它的天然營養成分。

橄欖油這麼貴!她是如何賣出去的?

火鍋是四川人生活的一部分,這裡的人習慣吃火鍋,火鍋店裡客流量比較大,吃火鍋必須得有一點油,一般都是芝麻油或者菜籽油,那能不能用橄欖油來吃火鍋呢?

有了想法後,胡桂清就根據顧客的反饋調製出橄欖油,火鍋油碟賣六元錢一小瓶,價格降低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橄欖油。

胡桂清堅持橄欖油一定要走出去,2018年的一天,胡桂清在一次推銷中認識了這個叫滕德素的人。滕德素是四川一個農產品電商平臺的負責人。他平時比較注重養生,在吃過胡桂清的橄欖油之後,對她的產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溝通後,代理了胡桂清的橄欖油。

胡桂清為了擴大銷售,願意分享更多橄欖油利潤。在滕德素的電商平臺,每年橄欖油一個單品能賣出兩千多萬元。現在胡桂清已經有四萬多名客戶,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胡桂清通過微商等渠道把產品賣出去。

2019年,公司年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看到胡桂清種油橄欖賺錢了,周圍不少農戶也跟著種上了橄欖樹。在胡桂清的帶動下,當地現有五百多農戶跟他一起發展油橄欖產業。有了產業,附近的村民也能在基地務工賺錢了。

創業項目就在身邊,立足本地資源,結合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大膽的創新,並持之以恆就能取得不錯的結果。當然創業不能一味照搬,比如胡桂清的油橄欖,對氣候,土質和技術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在哪都適合種植。

大家好,我是向陽!農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農業路上,我們一起努力,向著太陽,迎著光!

相關焦點

  • 遍種橄欖樹 鄖陽3萬畝荒山變「金山銀山」
    脫貧攻堅鄖陽3萬畝荒山變「金山銀山」棵棵橄欖樹,種出綠水青山;滴滴橄欖油,淌出致富希望。因為能人帶動,滿山橄欖樹不僅讓荒山變綠、生態變美,自身的高附加值也讓它成為引導百姓致富的「黃金樹」。來到鄖陽,朱瑾豔成立了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承包下大片荒山荒地,開始種植油橄欖。操作工在挑選油橄欖「一棵樹」衍生全產業鏈油橄欖作為從國外引進的樹種,品種多達30餘個,到底哪些品種適合在鄖陽規模化種植?
  • 安龍:做優刺梨品種讓「荒山」變「金山」
    「現在育的是貴農2號,貴農2號也是貴州大學樊衛國教授研發出來的品種,他拿的母本,我們負責培育,育苗出來的品質比貴農5號還要好,掛果率比較高,明年準備推廣種植貴農2號。」安龍縣運農刺梨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應龍說。
  • 鑽石種「仙草」 荒山變「金山」燕峒鄉在山腳裸石堆上種出脫貧大產業
    原標題:鑽石種「仙草」 荒山變「金山」燕峒鄉在山腳裸石堆上種出脫貧大產業   在大石山區的農村,山腳怪石嶙峋,什麼也種不了,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荒山」變「金山」 福建這個地方到底經歷了什麼?
    這裡,紅旗躍過汀江「荒山」變成「金山」。86年前,紅九軍團的戰士們從這裡走上長徵路,86年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是——龍巖市長汀縣。 7月31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記者見面會,在「紅軍長徵第一村」——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舉辦。 這次亮相的主角都有誰?
  • 荒山變「金山」!樂山這個農場讓村民致富「有道」
    作為一家集佛手柑中藥材種苗繁育、種植、加工、銷售、研發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蜀景苑生態觀光農場堅持「發展現代農業,帶動群眾增收」理念,輻射帶動太平鎮、福祿鎮、葫蘆鎮等周邊鄉鎮農戶2400餘戶、7360餘人(其中貧困戶1500餘戶、貧困人口3600餘人)發展佛手柑產業,讓荒山變成致富一方群眾的「金山」。2019年,蜀景苑生態觀光農場榮獲「樂山市脫貧攻堅奉獻獎」。
  • 三權分置 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創新激勵機制,破解融資難題,調動農民、合作社、企業等經營主體的造林積極性  從贊皇縣兩個村的400餘戶農民手裡流轉了2200畝土地,種植櫻桃、桑葚,籌建了10畝的設施大棚,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養殖了1萬多隻非洲雁……贊皇縣花果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國軍目前的投資已超過5000萬元。
  • 四川青川:油橄欖變身「致富樹」助2000餘名群眾脫貧
    近年來,我們積極響應政府退耕還林號召,種起了油橄欖,已經開始掛果了,收益是一年比一年好。現在路也通了,幹啥都方便。」近日,筆者走進幸福島油橄欖特色現代林業園區,村民們說起油橄欖的發展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青川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白龍江下遊,川、陝、甘結合部,平均海拔2164米,平均降雨量1201毫米,平均氣溫13.7℃,全年無霜期243天,是油橄欖最佳適生區。
  • 山丘裡種活「黃金樹」金堂農民愛上油橄欖
    四川農村日報(記者 張立峰 文/圖)國慶假期前,金堂縣淮口鎮小柏村14組村民陳永清一家忙得不可開交,「正是油橄欖掛果採摘期。」目前金堂縣的種植面積突破了4.5萬畝,覆蓋該縣淮口鎮、平橋鄉、官倉鎮等16個鄉鎮,而全省的油橄欖種植面積已經突破21萬畝。油橄欖越種越多,越種越好。
  • 每畝增收3000餘元 大涼山村民種油橄欖 京東包銷鮮榨橄欖油
    然而這並沒有影響到她的心情。2017年10月,村裡成立了油橄欖合作社,由中澤公司墊資提供良種種苗和免費技術指導,包括鄺小武在內的200多戶村民都入了股,300多畝的地拿出來試驗種植油橄欖,目前已初見成效。一畝地若是種植玉米,可收成700斤收入700元,除去成本農戶只能掙200元,而即便是後來開始種烤菸等其他作物,農戶也只能收穫土地租金,每畝大約在300元。
  • 貴州鎮遠:向石山要「金子」 9萬畝荒山變「金山」
    老百姓是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希望他能帶領大家發展產業致富。2008年,他當上村會計後,面對荒山石山和群眾肩挑背託的生活,立志要幹出一點事業來。  「必須讓石山長出金子來。」2016年,已當選村支書的鄧培武在群眾會上經常分析說,除了山下有限的田壩種點蔬菜、油菜外,就沒得什麼產業了。
  • 昔日荒山變「金山」
    「沒開發前的東山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山上澆水困難,只能靠天種糧,收入微薄。」廟子鎮廟子村黨支部書記張福忠說,沒有專門的生產路,農業機械無法使用,土地零散不平整,水土流失嚴重,更沒有任何灌溉措施,農業產出效益很低。  而在2016年,東山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州市本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東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列入全市山區農業開發項目。
  • 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南: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
    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河南省防治荒漠化的新探索 濟源克井鎮閆營村的山坡上,林木茂盛,綠意盎然,而三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 資料圖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我國的宣傳主題是
  • 荒山變金山 這個光伏電站將生態與效益做到了極致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11月正式併網以來,該電站年均發電量2億度,可滿足江山市居民10萬戶、40萬居民的用電需求。如果按照運營25年計算,可減少碳排放453萬噸,節約標準煤163萬噸。荒山變金山如畫江山內有錦繡這片「藍色海洋」不僅泛著藍,還綠意盎然。雖非盛夏,但一排排光伏板支架下鐵皮石斛等中草藥藤枝交錯、西葫蘆、黃瓜等蔬菜長勢喜人,還有大片的獼猴桃林,累累碩果已經悄悄探出身子,一片生機盎然之態,再不是過去那雜草叢生的舊模樣。
  • 她讓昔日荒山飄果香
    唐武瓊介紹,林下套種的芍藥,在盛花時節一畝地產花3000至5000朵,銷價平均每朵2元,經深加工成香精油後銷往中東。  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  2018年,唐武瓊得知四川各地積極打造油茶基地,毫不猶豫地爭取低丘崗荒山改造項目,計劃租賃荒山400餘畝種植油茶和林下芍藥。  「千山萬水都是情,家鄉人富了才是富。」
  • 昔日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我縣打造鄉村旅遊網紅景點
    誰也想不到,六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如今,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成為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 洣江生態園位於高湖鎮,毗鄰泉南高速,交通十分便利。 六年前,園區負責人單欽敏滿懷建設家鄉的豪情回到了高湖,開始了打造洣江生態園漫長而艱辛的路程。
  • 雲南麗江華坪縣: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
    但金沙江河谷光、熱、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種植芒果等熱區作物。在綠色發展的引領下,華坪縣以科學技術為支撐,實施林業生態扶貧、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工程,引導群眾在荒山、荒坡發展綠色產業,推廣石漠化地區光伏滴灌,解決灌溉用水難問題。
  • 「新鄉賢工作進行時」溫州市鹿城區:新鄉賢帶著投資來,「荒山」變...
    「兩山」實踐在溫州鹿城區山福鎮利八坑白茶基地,5000餘畝山田綿延,遠遠望去,以霞光為襯,鋪陳出一幅層次分明的天然畫卷。早些年,村民守著群山耕作以求溫飽,後又有一代人出走務工創業留下荒山荒坡。如今,新鄉賢乘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帶著投資前來,與山共美、與人共富,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中,為「靠山吃山」賦予了新內涵。
  • 周國強:荒山務林變金山
    「我從事的工作都與林業務林息息相關,20多年來,我做過林產品、搞過旅遊開發、也搞過木材加工企業,2013年開始,我慢慢接觸到林下中藥材種植,開始承包荒山造林,爾後在林下搞中藥材的種植髮展,先後投入170多萬元,種植了220多畝油茶、香榧,再到林下種植中藥材重樓、黃精、覆盆籽、三七、
  • 種植油樟樹,走上致富路 荒山變身「綠色銀行」
    正在基地幹活的村民付成香說,這片山坡地在種植油樟之前,村民也在這兒種過玉米、胡豆等農作物,由於地處山腰,與天然林接壤,鳥、刺蝟等野生動物常常出沒,莊稼經常被踐踏;最惱火的是這片山坡處於風口,不利於種植高杆植物,當遇到颳風,玉米經常會被吹倒、吹斷,這也是此地被叫做風門壩的原因。加上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位於山腰地帶的這些地也就撂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