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市土山鎮是煙臺市版圖的地理最西端,海滄位於該鎮西首。1964年以前,臨海而居的海滄是萊州最大的村落,因其居戶過千,不便管理,故將海滄拆分為海滄一村、海滄二村和海滄三村。從「分家」至今56年間,作為煙臺最西邊的村莊——海滄三村現有350戶村民,依託沿海的地理、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鹽業,打造鹽化事業,不斷探索鄉村發展路徑,最終完成了村莊「舊貌換新顏」的華麗轉身。
曬鹽場到鹽業基地,村莊發展後繼有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滄海三村,世世代代則是靠鹽吃飯。
走進海滄三村,一行行碧綠的白蠟鬱鬱蔥蔥,微風拂過的人工湖蕩起圈圈漣漪,沿著岸邊繼續前行,一片寬闊的鹽田便進入了視野,從高處看去,這些鹽田呈方格狀,有成千上百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頗為壯觀……對於當地人來說,海滄三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鹽村,鹽田的變遷就是它的發展縮影。
「過去食鹽匱乏,製鹽一直是我們村的主業,一代代老鹽工用他們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晶亮的海鹽,也換來了永久的生計。」海滄三村黨支部書記王林波表示,村民們大多以曬鹽為生,一幹便是一輩子,因此這項技藝也一直被傳承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食鹽匱乏如金的歲月成為了歷史,反倒是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衝擊力度十分巨大,依靠土法製鹽,產品附加值低的劣勢顯現出來,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發展途徑成為村民們最為關注的事情。
「村集體逐漸負債狀態,因此村兩委班子一直都在想各種辦法,最終經過研究,決定對鹽場、土地承包到期的,根據合同約定,重新修訂完善;並在深度整合所有鹽場的基礎上,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技改的投入,改變傳統的製鹽工藝,豐富產品應用領域,擺脫以往小規模、初級生產經營模式,朝大型化、規模化的鹽化產業為發展方向,真正讓優勢資源『活』起來。」王林波表示,依託豐富的滷水資源,村裡開始大力發展鹽化工企業,形成了鹽、鹼、溴、老滷上下遊相連的多條產業鏈條,原來粗放型的曬鹽場變成了精細化工的產業基地,鹽灘變成了銀山。
目前,海滄三村有14處鹽場,總面積達1萬六千公畝鹽田,其中村集體佔3處,每年可增收130萬元。「村裡有了自己的產業,不僅村集體受益,村民也受益,特別是我們村的年輕人往外面去的不多,而且還吸引了周邊村莊的人來打工,拉動就業人次700多人。」王林波為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個鹽場工人大概一天工資150元,一個月就接近5000元,兩口子如果都在這裡上班,年收入12萬多,遠比城裡打工掙得多,還能照顧到家裡的老人和孩子,這在許多農村空村現象嚴重的大環境下十分難得。另外,產業發展起來了,不僅能留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還讓他們有了發揮才能的空間和舞臺,更讓村莊的發展後繼有人。
老村到新村,昔日村莊「變身」美麗社區
鹽化經濟的迅速崛起為海滄三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在產業走上正軌後,該村又將目光放在新農村建設上。
沿著村莊一路走來,一條條水泥路寬敞筆直,一排排房屋整齊明亮,一大片人工湖碧波蕩漾,家家門前綠意盎然,盞盞路燈整齊劃一,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已經繪就。
「老村當時已經滿足不了村民的住房及其他需求,我們就規劃了新村,但新村的各項設施那會兒都跟不太上,所以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改善居住環境,通過幾年努力,新村已經逐步崛起。」 王林波介紹說。
「俺們村這幾年變化太大了,要不是親眼所見,我都不相信我們村能變成這個樣子,俺們現在都叫海滄社區了。」村民焦炳禮的感嘆也是全體村民的心聲。據他說,過去村裡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他都騎不了摩託車,但現在全村都硬化了道路,有9萬多平方米,特別是新村的水泥路十分寬闊,間距達幾十米,車輛的停放和通行完全不成問題。除此之外,道路兩側及周邊空地也進行了高標準的綠化、美化,還有全天候的環境衛生保潔。「我們村因為是鹽鹼地,綠化特別困難,每年都要補種綠植,這幾年大部分都種植了白蠟和龍柏,因為它們耐鹼,成活率高,而且有效提升了生態環境。」夾雜著鄉音,焦炳禮越說越快,眼神中明顯流露出喜悅和自豪,該村還榮獲了「山東省森林村居」的榮譽稱號。
不僅如此,一場前所未有的「廁所革命」也席捲著家家戶戶,精準扶貧、移風易俗、計劃生育、低保覆核等各項工作的開展讓海滄三村人覺得夢想照進了現實。現在的海滄三村,村裡乾淨整潔衛生,家家吃上了安全飲用水,戶戶通上了水泥路,晚上出門還有路燈,移動電信網絡全部通入個戶,村委辦公場所也已改造擴建,文體活動室、圖書室、村民文化娛樂設備等一應俱全,投資360萬的廣場為村民們提供了健身、娛樂、休閒的新場所,提升了美麗鄉村的整體形象及品位,昔日村莊仿佛拔地而起,「華麗變身」為現代化的都市社區,村民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村到社區,「扭」出新時代農村的幸福
「從海滄三村到海滄社區,『村改居』改的不僅僅是名字,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想精神面貌都在發生著變化。」今年40歲的村民焦嶽麗組建了「舞動青春」舞蹈隊,每逢「七一」「十一」等重大節日都會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吸引了全村老少聚攏在一起,大家踩著鄉村振興的鼓點,「扭」出新時代農村的幸福。
據介紹,「舞動青春」舞蹈隊成立於2010年,從最初10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50多人,既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提升了村民的綜合素質,讓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的思維方式也開始轉變,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和放鬆,而且還新建了可以活動的『海三廣場』,大夥不管是願意跳舞還是打鼓,哪怕聚在一起聊聊天,都有場地。」舞蹈隊另一位隊員單魯燕表示,連舞臺的幕布、音響、燈光都是村裡給她們一手布置和提供的,大家什麼後顧之憂都沒有了,只想把身體養好多活幾年,多享受一下這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海滄三村,不僅老有所樂,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近年來,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該村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基礎上,又精準識別了50戶貧困家庭,每年發放補貼800元,並送上各種生活用品;同時還為65歲以上老人及其他村民建立了新農合雙向社會保障,每人每年報銷100元。
眾所周知,就醫路途遠,衛生條件差,藥品種類少,一直困擾著生活在農村的患者,特別是老年和行動不便的患者。自2017年海滄三村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不斷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站建設,形成了一套集購藥、拍片、診治常見病等「一站式」醫療機構。「以前村裡沒有衛生室,小病大家就忍一忍,大病就去城裡,但現在有了衛生服務站,家門口就可以看病抓藥,太方便了。」村民兼衛生服務站藥房工作人員楊娟娟談起這幾年村級衛生室的變化,難掩激動之情。在她印象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80多歲老人,突發心肌梗塞,多耽擱一秒就多一秒危險,幸虧就近在他們衛生服務站進行了應急搶救才度過危險。
在衛生服務站,基礎醫療設施的配備十分齊全,包括化驗、B超、彩超、放射等科室一應俱全,通過專職村醫招錄等方式,進一步推進 基層衛生精細服務,最大程度的滿足廣大農村居民醫療衛生基本服務需求。
東南西北中,幸福在引領。向海而生,因鹽而興。勤勞質樸的海滄人將繼續以苦幹實幹的態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迎接幸福生活的大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