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溫良恭儉讓的臺灣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08-11-04 08:11:53   

從紙媒與電視遠看海峽對岸,一片混亂,鬧翻天。我曾三次造訪寶島,只是末一回去臺北,距今也有12個年頭了。日前,因臺灣文學期刊《印刻》舉辦的年度「文學營」課席,去了幾天,看望臺北的老朋友,兼帶訪故宮,逛誠品書店──沒有阿扁與馬哥,也沒有藍綠陣營和貪汙案,我看見的只是臺灣的日常,日常的臺灣。
   
  日常所見不免瑣屑而平凡,我的行跡無非是機場,海關,賓館,街市,搭計程車,看路上的人群,和朋友在酒吧夜談。臺北故宮大幅裝修過了,最高建築「一○一」的北端現在是誠品的「旗艦店」,樓層內的咖啡座與各種時尚店,已近東京的水平。十多年前位於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店正待停業翻修,附近街心花園的吳稚暉銅象,當阿扁主政時,已被拆除了……短暫逗留,我無意核對十多年來的變化,對臺灣的政治是非既缺概念,也沒意見。我所搜集的密集印象,僅只是交遇過往的生人與熟人,什麼印象呢?很簡單,用大陸的說法,即「五講四美」,引祖宗的古語,就是溫、良、恭、儉、讓。
   
  臺灣人情好,我早就領教的,但那時定居紐約,不以為珍貴,而今居住北京近八年,忽然置身臺北,可就處處看得稀罕,然而難描述。譬如「文藝營」主辦方的迎送招待,全程沒有差錯延誤,沒有橫生枝節,大陸做不到這般周詳與準確;又譬如旅館服務敬業到令你詫怪,每個服務生會一再提醒你有訪客的留言,額外的請求俱可商量,交代的小事,絕對準時照辦;去隔壁連鎖店買個滷蛋,摸出一把硬幣,掌柜的看我褲袋裡零錢太重,不吱聲,迅速數過,換給你整數紙幣。
   
  在故宮買畫冊,臺幣不夠,人民幣能用嗎──臺北尚未如香港那樣通用人民幣──營業員稍有遲疑,進去問過,歡天喜地回說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煩,解決了,比我還要寬慰……禮貌、笑容、抱歉、連聲謝謝,都不在話下,辦各種瑣事,沒一次落空、尷尬、被拒絕。
   
  我本能預備遭遇粗暴的態度,冷漠的臉,僵硬荒謬的機制,窮兇極惡的生意經,還有,在零星小節上的不專業,不認真,權責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隨時隨地的日常經驗──走在這樣的人叢中,我發現只有我自己時或粗心、急躁,在綠燈閃亮前跨越橫道線,因為我已像久在大陸的人一樣,慣於粗礪的生活,嫌種種禮數與自我克制,太麻煩。
   
  連日會面的新朋舊友則另是一番溫良與教養:非常地想要見見,但必定問清你的安排,不使勉強或為難;席間隨口應許的事,我倒忘了,不在意,翌日卻已悄然辦妥,如變戲法一般;談話間難免涉及人事作品的議論,抑揚有度,不誇張,不渲染,總留三分餘地,說是世故,卻世故得自然而斯文,一點不是勉強,顯然從來如此。
   
  通常,臺灣對大陸的客人大抵格外的客氣,格外熱忱,我的留心觀察卻並非人家怎樣待我,而是人家怎樣對待彼此,這一看,我隨時隨處目擊的人情,實在並非假裝──集體性的溫良恭儉讓,裝不出來,也裝不像,我所以覺得以上種種情狀難以舉證描述,並非指社會的精英,而是在街市隨處遇見的人。
   
  相比日本人的打起精神事事認真,臺灣人的恭謹有漢民族的溫潤松爽,不給你看得吃力;相比香港人凡事規矩兢兢業業,臺灣人的周到透著家常的歡然,並不安扳著臉。細想想,好像在吳、蜀、閩、粵,民間尚存稍許類似的遺風,偶或遭遇,會念及早先的南中國民風大致還好──北地的良民另是一種表現──而今日中國各大都市的民風民德,還用我來細說麼?
   
  所謂「溫良恭儉讓」,現代的說法叫做「公德」,也近於如今大陸常說的所謂「底線」。倘若溫良恭儉讓被養成集體的習性,日常生活便不至於荒敗。臺灣的種種問題已被說得太多,不提政治狀態,只說社會罪案,自我八十年代便在紐約華人報章不斷讀到,最驚心是九十年代演藝家白冰冰女兒的被綁架被撕票大案。
   
  然而由媒體了解一地,與親履親歷的經驗,實在天差地別,不可混同。我短暫的旅行印象必定表面膚淺,但我所看重的正是這點淺表。假使社會的浮面與淺表都不好看,不看好,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度過每一天?我不關心臺灣曾經戒嚴與解嚴,也不關心那裡如今實行的是真民主還是假民主,以我的閱歷和記憶,民主實現之日並非太平世界,一如革命成功之時,世道尤為難測。我在乎人群的德行,社會的常態,是否失去底線。總之,在臺灣,在這短短幾天,我有所觸動的並非阿扁的遺患或馬哥的希望,而是以上微不足道的瑣碎。
   
  臺灣的文藝家
   
  自八十年代在紐約結識臺灣文藝家,一來二去,總覺得這些同文同種的同行和我們有點異樣。九十年代末常回大陸,新朋舊友的言狀作風也漸變異──但並非臺灣同行的那種異樣──新世紀迄今可就日甚其異,我得悄悄調整才不至於在大陸同行面前暗暗受窘,最顯著的進步,就是學會可別率而談論藝術。不談藝術,談什麼呢?細想起來,卻不記得談些什麼。概括地說,可能是位子?票子?房子與車子?當然,還有至關重要的路子……此外便是不鹹不淡的閒話。幾位熟透的老友自是例外,一見面仍舊撓痒痒似地聊藝術,而偏是這類憨人大致對位子路子之類不開竅、缺感應,直白地說,就是比較傻。
   
  這回去臺北和幾位老相識重逢,十幾年沒見了,一個個都還是從前那般,說不幾句,就聊到各自永在周旋思忖的那一門子藝文,簡直像卡帶的唱片,我忽然明白了:他們的「異樣」固然不止一端,但相對今時中原文藝人普遍的老於世故或嬉於世俗,顯得有點傻。
   
  侯孝賢六十開外了,慣常如老農般寡言,除非說到電影。譬如問及《海上花》劈面頭一個鏡頭不可覺察地移動,他來神了,詳詳細細跟我說機位怎麼擺,演員又該如何調弄……朱天文長我一兩歲吧,辮子斜扎,還有校園姑娘氣,她出書不斷,居然至今手寫,不用計算機,若是開口言說必是文學的心得,臉色一正,如正在寫作中,好一番思量……詩人楊澤是在紐約相熟的老朋友,那時他出版詩集《彷佛在君父的城邦》,意指當年被阻隔的中原,日後回臺主編時報副刊,這回面見,意態殷殷要我寫寫作為「南朝」的臺灣文化,顯然對寶島仍在愛恨交加的思緒中,心灰而熱腸……張大春,臺灣文壇悍將,這回特意聽他一堂課,單說「七言」的緣起,深入淺出,淺出而深入,真聽得我佩服,參加文藝營的學生是社會上老中青業餘愛好者,於各種典故應對如流,念及中原所謂「國學熱」的虛火與聲勢,還是鬧「運動」那一套,臺灣則真的是在上課,好安靜,好平常,窗外豔陽……九十年代以世界攝影觀念啟蒙大陸同業的阮義忠是個激動之人,才剛握手坐下,就講起不久前在臺北看珂特茲原作展:「哎呀呀,老兄!那種質地,那種震撼……」瞧著臉就漲紅了,彷佛文藝青年,算算他也年近花甲。
   
  天下文藝人的性情行狀,本無定規,不該有個模式。我自己平素就不熱衷整天談論繪畫,念叨藝術。可那幾天一撥撥與臺灣老友傾談,忽然置於一種疏遠已久的氛圍,那氛圍,非指藝術,而是我們也曾有過的率真與本份:在我曾嘲笑的八十年代,中原文藝人群相聚首,一概熱烈地犯傻,而此岸同行的集體來歷,我也其中之一,畢竟熟悉而同情的,無非壓抑過甚,窮賤過久,如今大約是該抖它一抖,活得猖狂一點吧,只是瞧著臺灣同行的守本色,不免發生感觸。
   
  譬如老友請我吃飯,亦如從前那樣尋個街邊店鋪,並不去豪華賓館開包間,因出入各種場合,他們不在乎朋友是否在乎彼此身份的貴賤;除了本業,我至今不清楚這些哥們兒掛靠哪個「單位」,或有人兼課任教,或階段性屬於某些民間機構吧,但臺灣哪有遍布中原的作協、影協或美協,他們向來只是「個人」、「自己」。享譽臺灣數十年,以上幾位無可置疑是島內一流藝術家,可是沒一位身居官位,言談神色間看不出半點周旋官場的潛意識或顯意識;他們的青春記憶有過白色恐怖,書報查禁,但從未彼此揭發、痛遭批判、革職流放的經驗,是故說及戒嚴年代,大抵平靜笑談,既不會咬牙切齒,也不會因創傷太深而刻意遺忘。他們中好幾位出身「眷村子弟」,即王朔似的「軍區大院」孩子,但細究其詳,卻又不好比較:譬如朱天文的父親朱西寧原是「國軍」作家,一路南渡,居然帶著張愛玲的書,又在七十年代胡蘭成來臺授課而被正人君子討伐之際,邀胡來家久居,日後成了朱家小姐妹的啟蒙師,這在「我軍」簡直大逆不道。另一位「國軍」畫家李仲生,南來臺灣,五十年代即以立體派與抽象畫影響弟子,培育了島內第一撥現代主義畫家,這在「我軍」又是匪夷所思……說起臺灣種種,我們時或粗粗撮要國共之間兩岸歷史的相似,一笑而過,細究其故,其實越說越見分殊,這分殊,是當我將兩岸同行一事一事比照過,這才愈見其深,背後的緣故,說來話長。
   
  那天新竹文藝營課後,教員休息室擠滿十來位被邀請的文藝家,或年逾古稀,或正當少壯,報出名姓,全是島內精英,如雷貫耳,也不過一人分一盒便當,如今中原大學客串教席的最低待遇也必是校園餐廳開包房──他們無官無銜,各自經營一攤行當,惟美其名曰文藝家。忽然我想起鄧麗君、三毛、瓊瑤、羅大佑、李敖、柏楊……二三十年前,這些人物的作品遠渡大陸,如消息,如南風,拂潤浩劫過後藝文枯敗的大中原,如今中原的無產階級文藝家變闊了,神氣了,還記得昔時臺灣吹來的如縷南風嗎?
   
  那時他們出去進來,調笑逗趣很開心,顯然好久不見了。我從旁閒看,心裡想:他們也會有異見、門派、代溝、猜忌吧?老一輩,則可曾在蔣家父子的時代有過同行相殘的冤案與中傷?凡有人的地方總有這等小故事,但眼前這臺灣文藝的日常一幕,又還是覺得有些異樣,並非僅止溫良恭儉讓──隱隱約約,又像又不像,我瞧著偏安島內半個多世紀的同行與同胞,無端望見了民國時期的文藝家。
   
  備註: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並自習繪畫。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文革後首屆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留任油畫系第一工作室。早在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西藏組畫》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界的巔峰人物。陳丹青於80年代初曾被國中同仁認為是當時最具才華的油畫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畫圈仍存在著「陳丹青情結」。「西藏組畫」被公認為文革後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及文藝界引起很大轟動,持續獲得廣泛的關注、評論、研究與影響。《西藏組畫》對當時長期盛行並嚴重教條化的主題性創作模式發生衝擊,被認為是中國寫實油畫自前蘇聯影響轉向溯源歐洲傳統的轉折點。而他對寫實能力的熟練把握,對歐洲古典油畫語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於油畫傳統手法的觀眾佩服不已。1982年,陳丹青以自由畫家身份移居紐約,2000年回國後作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之一,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主持「陳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2004年末提交了辭去清華美院教授職務的辭職報告。
   
  中時電子報

 

責任編輯:包瑋瑋

共1頁

 

相關文章

   

聚焦臺島

  更多

臺島夜話

  更多

臺灣新聞排行榜

   

熱門評論

 

熱門關鍵字

  更多

頻道特別推薦

   

相關焦點

  • 孔夫子溫良恭儉讓的由來
    孔子的高材生也被稱為儒商鼻祖的端木賜(子貢)的回答成了對孔夫子品行的千古評價:「這是因為主政者被老師溫良恭儉讓的高尚品德打動自願傾訴的,怎麼會和喜歡打探小道消息的小人一樣呢」?溫是外貌,如溫水一般,水已為至柔至善之物,溫水讓人感覺更加親和。所以想要擁有強大的親和力首先具有溫水的特性,這對當今性格修養也有深刻啟示。良,與善同義,安柔不苟謂之良,指心善。
  • 【傳統文化】什麼是溫良恭儉讓
    修身養性:什麼是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出自《論語•學而》。
  • 五德之美: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和子貢為孔子的弟子,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有一天,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四: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指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這是儒家倡導的待人接物準則。出自《論語·學而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溫良恭儉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近義詞有:溫良儉讓、溫良恭儉,溫良恭儉讓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溫良恭儉讓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溫良恭儉讓(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成語釋義: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
  • 閒思論語之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通譯:子禽問子貢問:夫子到了這些諸侯國,一定會去了解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夫子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夫子提出了請求呢?子貢回答說:老師品德高尚,所以才能迎得別人的敬重,向他問政。老師請求,大概也與別人請求是不一樣的吧?
  • 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劉又辛指出,「這段話的特點是虛詞特別多,於、是、也、其、之、與、以、其諸、乎,共享了20個虛詞,末句『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共15個字,虛詞竟有8個。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虛詞是漢語語法的一個特點。
  • 儒家五德「溫良恭儉讓」,君子待人接物的準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話的意思是: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麼夫子(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這是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說給他聽的呢?」子貢回答說:「夫子以溫、良、恭、儉、讓的品德和態度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說給他聽,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
  • 要求妻子「溫良恭儉讓」的郭濤:你可知這5字後有更重要的一句話
    筆者感興趣的,倒是他用來要求妻子的「5字箴言」:溫良恭儉讓。郭濤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在孝敬老人、養育子女這些方面,我的愛人絕對具有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女性和母親的美德,連我爸媽都豎大拇指:能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我衡量女性有五字標準:溫、良、恭、節、讓。這五個字小燃全都做到了。
  • 所謂君子之風,就是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每次到一個國家,必定要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要求了解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道:夫子是靠著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些態度獲得的,夫子了解各國政事,與別人了解各國政事有不同之處吧?
  • 郭濤:你知道「溫良恭儉讓」後,還有一句「忠孝勇恭廉」嗎
    他衡量女性有五字標準:溫、良、恭、儉、讓他說自己的妻子全都做到了。她的妻子要做什麼呢?從早到晚,送孩子上學、幫父母做事、陪孩子寫作業、哄孩子睡覺排得滿滿的,還要分攤郭濤的雜事。這不是就是家裡的全職保姆+司機+出納嗎?
  • 施明德批蔡英文:放縱底下人開罵 裝出溫良恭儉讓
    華夏經緯網3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曾任民進黨主席的施明德因提出「負數票」觀點,由於可能影響到2016選情,引起不少民進黨「立委」炮轟。他4日在「立法院」出席記者會接受媒體訪問時,直言蔡英文2016選舉形勢大好,但卻不做決定、不管事、放縱底下的人開罵,還「裝出溫良恭儉讓」。據報導,施明德的負數票觀點引起廣泛討論,支持與反對者都有,比例相差不遠。
  • 女人需要溫良恭儉讓?
    而且還表達女演員容易給男人戴綠帽,表示不會找女演員結婚,因為女演員愛慕虛榮容易情緒化,女人需要溫良恭儉讓。有的網友表示:公眾人物下次出版書籍需要提高門檻。也不要隨便就給自己立人設。不知道以前和郭濤合作過的女演員在他的一席話出來之後會怎麼想,畢竟在他心中女演員身份尷尬、也很討厭、愛慕虛榮、也很情緒化。
  • 郭濤認為女人要「溫良恭儉讓」,看到李燃,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郭濤認為女人要「溫良恭儉讓」,看到李燃,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近日,郭濤的新書《父親的力量》引來熱議,原本以為是一本教育孩子的書,但是萬萬沒想到,郭濤卻因這本說毀了自己的好男人形象。本以為郭濤像書中說的那樣找到了一個「溫良恭儉讓」的老婆,但是,近日,郭濤老婆也被網友找到了之前在公共場合吸菸、指著孩子罵的照片。不得不說,這就是郭濤認為的「溫良恭儉讓」?真的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孩子在這種家庭中也是不幸的。
  • 臺灣省資訊|在墾丁,感受溫良恭儉讓的臺灣人,看深深太平洋
    在墾丁,感受溫良恭儉讓的臺灣人,看深深太平洋從臺南沿著臺灣海峽駛向墾丁,望著平靜的海面,景點打卡完畢,導遊姐姐提議帶我們去了她熟悉的牛肉麵館,牛肉麵館離她家10多分鐘的車程,她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去她家看看,我們也想看看臺灣人家的樣子,欣然接受了。牛肉麵的味道非常好,在臺灣幾乎吃不到不可口的飯菜,唉~~吃完牛肉麵已經是下午了,看日落,需要從東邊開車到西邊,乘著車少,她讓我趴在公路拍照,也是醉了。
  • 金匱讀書會:在「溫良恭儉讓」中找到成長、教育、經商、為人處世的...
    10月13日下午,在鄭州萬書房書店,百餘位讀者匯聚一堂,企業主、創業者、大學老師等,共同聆聽一場傳統文化中有關「溫良恭儉讓」的「不讀書的讀書會」!這是繼9月10日《書香再起,門第回歸,你我相豫》主題論壇後,金匱讀書會第二次與鄭州的讀者朋友們見面。
  • 體驗「溫良恭儉讓」的日本
    溫良恭儉讓  在異國的土地上行走,並沒有多少驚豔,卻無法不注意到許多的細節。  剛到入境口,即有文質彬彬的中年人上前,導引我們排到外國人入境的隊伍,讓被日本字搞懵的我們有了方向;在交叉路口,常遇到穿制服的年輕人道歉攔住我們等車輛過去,或者攔住車輛微笑鞠躬做手勢請我們過去。
  • 論語|《學而篇》第十講: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問子貢說:「孔老師去到一個國家,就會知道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事情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各個國家的國君主動以自己國家的政事諮詢,親口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來取得他們的信任。他老人家參與政事的方式,大概與別人不同吧!
  • 當「Dama」正式成為英語單詞,溫良恭儉讓是否成為了笑話?
    許多人說我們中華大國是禮儀之邦,自古所講究的溫良恭儉讓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但是往往這種美德卻在國人身上很少見到。如今「Dama」這個詞兒已經成為了公認的英語單詞,但是這個詞值得國人驕傲嗎?作為大爺大媽的孩子們,現在社會當中的頂梁柱,我們在約束不了其他人的時候,是否可以對自己的父母進行好的勸解呢?
  • 鄒靜之:我是老派的人 喜歡溫良恭儉讓(2)
    如果可以選擇,我還是喜歡中國古代溫良恭儉讓那種氛圍,如果問我想和什麼人在什麼環境下了此一生,那麼,我希望是山清水秀,人和善,彬彬有禮。其實,又有誰不願意這樣呢?鄒靜之答問問:你所說的「痛苦的質量」指什麼?答:丟了個半導體就瘋了這不是痛苦,痛苦是對生命和時間層面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