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兩首《題畫竹》,竟然是兩首禪詩,道出了為人的胸懷與智慧

2020-12-20 教育好好說

鄭板橋,清代著名書畫家,詩書畫三絕,最愛畫竹,曾兩任縣令,是百姓心中的好官。

這裡翻譯和簡析兩首《題畫竹》詩。兩首詩中,都有名句,名句裡有為人的智慧與胸懷,不是禪詩,勝似禪詩。

《題畫竹》其一

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

本是同根復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

翻譯

兩枝修長的竹,好像從雲霄裡長出來的一樣,幾片新葉倒掛在竹枝上。這兩枝竹子本來是同根生長的,性情相通,沒有高下的區別。

賞析:

第一句,不說竹子長到雲裡去了,卻說竹子好像是從雲裡長出來的,說明竹子長得實在高,這是想像,虛寫,也是誇張。這樣表達,新奇有趣。還有,這樣的竹子是不是也很特別,和別的樹不一樣?

第二句,竹枝頂端的竹葉倒掛著,照應了前面的竹是倒長的。這裡有兩點顯示了竹葉的不同尋常,一是「高」,二是「倒掛」,這就像鄭板橋自己,作為一方父母官,人在高位,心向著百姓。

第三、四句,表面意思說竹子竹葉生長的環境一樣,性情也一樣,不需要比較誰高誰低。其實另有所指,脾性、品行、目標一樣的人,身份地位也是沒有高低之分的。竹子的形與神,作者為官和為人的氣度、智慧,也就都在畫中和筆下了。

鄭板橋的這首詩歌從畫的角度看夠清新質樸,從「詩言情」的角度看又含蓄雋永。

《題畫竹》其二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翻譯:

我四十年來畫了無數的竹,日日夜夜,畫了想,想了再畫。現在,我只用幾筆就能畫出竹的神韻,這是「生」與「熟」不斷交替變化的的結果。

賞析:

第一、二句,寫繪畫的時間之長和用心之專。說明作者為了畫好竹子費了很多心思。

第三、四句說明畫竹已經到了一定的境界,能削繁就簡,只需寥寥幾筆,就能畫出竹的風骨,原因是反反覆覆地經歷了由生到熟、由熟到生再到熟的過程。

最後一句七個字包含的哲理,可能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用很長的時間才能真正地明白,不過道理很好懂。

就像教書,剛開始是「生」的,要花很多時間備課;時間長了,「熟」了,課本都能背下來,以為自己憑藉經驗能輕鬆對付一切。其實不然,每一年的學生都是新的,每一個個體是不一樣的,還有更年輕有活力的後起之秀來挑戰,於是,就要繼續學習,不斷完善。這樣,「生」與「熟」不斷交替,人也在不斷地肯定與否定中成長,並做著當下最好的自己。

這裡面自有一股禪意,真是意味悠長。

相關焦點

  • 鄭板橋的竹畫和竹詩,讀來不僅僅是爽心悅目
    啟功題裱邊:板橋畫竹多得之於殘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動一如天然圖畫,然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勁秀,而拔欹側,而準繩折轉,而減清剛之氣,其高雅操亦如板橋之為人。此圖取象清勁,筆墨精妙,短長疏密,變化合宜,且屢見著錄,題詩亦載於板橋集中允為乾隆任官時之佳作也。堅淨翁啟功敬識。
  • 鄭板橋這樣畫《華封三祝》:寫來三祝乃三竹,畫出華封是兩峰
    有意思的是,他不以花卉與竹相搭配,而是直接以其最為擅長的竹石入畫,畫三竿墨竹佇立於兩座峭立的石峰前,構圖簡潔清晰,疏朗明快。如果單以畫面看,似乎與其常見的「竹石圖」並無二致。但鄭板橋在畫中題詩:「寫來三祝乃三竹,畫出華封是兩峰。總是人情真愛戴,人家羅拜主人翁」,為構圖畫龍點睛。因「竹」與「祝」、「峰」與「封」諧音,故「華封三祝」之意躍然紙上。
  • 清代詩畫家鄭燮的《墨竹圖題詩》,一枝一葉總關情!
    墨竹圖題詩清·鄭燮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燮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是「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逾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鄭燮是康熙年間秀才、雍正時期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後曾歷官河南範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饑民忤大吏,不得已而乞疾歸。
  • 王維最經典的兩首禪詩,心跡自然流露,禪意綿遠深厚
    王維是盛唐的一位傑出詩人,他多才多藝,尤其是他的詩與畫極富禪意,禪語中也存詩味,達到了思與境諧的空靈境界。詩人安禪靜坐,藉助佛法消除心中的無妄,同時身心也處於靜思凝慮的氛圍。詩人自小深受母親的影響,連「摩詰」的名字也與佛教有關,晚年更是篤志向佛,心境恬淡。
  • 古詩詞賞析 |《竹石》鄭燮(鄭板橋) |【清代】
    (10)爾:你品鑑鑑賞: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讚美巖竹的堅勁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鬆」,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
  • 文學鑑賞:淺談《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蘭竹用焦墨揮毫,亂中求正,密中見疏,水墨斑斕,使其表現出欣欣向獨傲蕭爽、清靜秀逸的風格。畫面提拔云:「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行輩中無此人也。屢索予畫,未有應之。乾隆五年九秋過予寓齋,回檢家中舊幅奉贈。蘭葉偏,石勢仄。恐不足當君子之意,他日當做好幅贖過耳」。以蘭竹的自然特性比擬人的秉性情操,字裡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鄭燮的詩、書、畫世稱「三絕」,專長於畫蘭、竹、石、松、菊等,偶亦寫梅,筆法直接取法石濤,又多從徐渭、高其佩等畫家中得其意。剪裁構圖崇尚簡潔,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豪邁。其題材雖然局限於傳統的文人畫「四君子」範圍,但通過題詩、題跋寓社會倫理教育於畫中,能時出新意。其書法以畫法入筆,折中行書和隸書之間,自稱「六分半書」。
  • 讀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特別是許多題畫詩,往往扣題立論,或借題發揮,富有濃厚深刻的哲理趣味,耐人咀嚼,令人深思。這裡,我們就選析他的一首題畫之作《竹石》。《竹石》是詩題,也是畫題。就是說,這首詩是題在一幅竹石圖上的。這幅圖我們今天無從看到,顧名思義,大概畫著幾竿竹子和幾塊石頭。詩歌便是根據這麼一幅畫圖落想構思,敷寫成篇。
  • 兩首題畫詞,李煜與納蘭的龍虎對決,格高韻遠,也流傳千古
    下面精選兩首題畫詞,李煜與納蘭的龍虎對決,格高韻遠,也流傳千古。漁父·浪花有意千裡雪五代:李煜浪花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此詞開篇就將畫中意境以言辭寫出,春江浪湧、陽光明媚,畫中的漁父趁著春江水漲,駕一葉小舟順風而下;輕舟分浪飛駛,浪花迎面而來,如濺起千裡雪。漁父開懷、浪花有意,船行浪中、桃紅李白,列隊相隨、花樹多情,漁父覺得無比的恬暢。李煜只用了寥寥數字,便將畫中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後三句是點睛之筆,寫出了漁父淡泊瀟灑的人生境界。
  • 鄭燮墨竹圖題詩「一枝一葉總關情」,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心聲
    這一天,來了一位客人,這人名叫包括,時任山東巡撫,浙江杭州人,其子侄輩與鄭燮是同年考中的進士。這樣說來,鄭縣令和包巡撫既是江浙老鄉遠離故土在山東做官,又是上下級,還能論上侄叔輩分。鄭燮揮毫潑墨,就為包括畫了一幅墨竹圖,鄭燮擅長畫竹子,也是詩人。這竹子畫的是縣衙的竹子,也是故鄉的竹子。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1、竹 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蘇軾很有趣的兩首題畫詩,第一首膾炙人口,可是第二首鮮為人知!
    不過蘇軾個人還是偏愛王維,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認為他的詩,那是詩中有畫,畫中還有詩。而他自己的作品同樣也是如此,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作品,那同樣也是意境唯美。筆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蘇軾兩首很有趣的詩,也就是他在汴京(今河南開封)期間所創作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這兩首不僅寫得很美,同時還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不過人們比較熟悉的還是前一首,後一首卻是鮮為人知,其實兩首詩都是經典,也都值得我們一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歷代畫論:《板橋題畫蘭竹》(摘抄)(清)鄭燮 撰
    藐茲後學,何故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與可畫竹,魯直不畫竹,然觀其書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準繩,折轉而多斷續。吾師乎?吾師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此幅奉贈常君酉北,酉北善畫不畫而以書之關紐透入於書;燮又以書之開紐透入於畫,吾兩人當相視而笑也。
  • 「詩詞鑑賞」「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竹詩與竹畫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鄭板橋畫的蘭、竹、石,均達到超一流的水平。尤其是畫竹,更是罕有對手。鄭板橋書法,亦是自成一體。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
  • 10首詠竹詩,象徵著作者高操的氣節和品格,令人百讀不厭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他畫竹四十年之久,體味不可謂不深 ,技藝不可謂不精。「畫到生時到熟時」,這正是詩人積四十年詩畫創作之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藝術哲理。 他在另一首題竹畫詩中寫道: 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
  • 「津門網」鄭燮才華蓋世,卻混得一生窮途潦倒
    這揚州八怪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當屬鄭燮了。一紙「難得糊塗」,使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鄭板橋享譽天下,也道出了其一生處事為人的宗旨。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 古詩文學習050:六年級下冊,鄭燮《竹石》
    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賞析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詩人所讚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前兩句讚頌了立根於破巖之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把一生智慧寫進了這首詩裡,最後一句豪氣沖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他和竹子的緣分一結就是一輩子。人們問他為什麼這麼愛竹,他總能說起竹子的不少好處來,不可否認,當年做了縣令的他,選擇畫竹也是為了貼補家用,畢竟做為一個大清官他確實一貧如洗。但他選擇竹子最大的原因,沒有花草的豔麗,只有一腔的正直。
  • 杜牧的兩首禪詩,深邃悠遠,值得一讀再讀
    下面介紹杜牧的兩首禪詩,深邃悠遠,值得一讀再讀。贈終南蘭若僧唐代:杜牧家在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禪師都不知名姓,始覺空門意味長。前兩句先做自我介紹,「家在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城南,指長安城南;杜曲,地名,在長安南,當時韋、杜兩大望族聚居於此,時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語。杜牧先進土及第,後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他制策登科,名震京邑。詩人形象地將自己的這些經歷比作兩棵仙桂開花,而且花香四溢。親戚朋友、周圍鄰居都來祝賀,甚至很多陌生人也都非常羨慕。
  •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細賞五首題畫詩
    詩和畫在某一個作者手中可以完美地融合,相得益彰詩和畫的完美融合——題畫詩!這首詩語言清新樸素、淺顯易懂,清新自然。但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是不是王維,還另有爭議,一說為清代高鼎。《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