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千年難得一遇的人才,不僅文章寫得好,另外在繪畫,以及音樂方面,也有著很高的成就。縱觀古代的詩保,唯有王維可以與之相比較,不過人們對於蘇軾的喜愛,顯然又要超過王維。不過蘇軾個人還是偏愛王維,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認為他的詩,那是詩中有畫,畫中還有詩。而他自己的作品同樣也是如此,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作品,那同樣也是意境唯美。
筆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蘇軾兩首很有趣的詩,也就是他在汴京(今河南開封)期間所創作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這兩首不僅寫得很美,同時還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不過人們比較熟悉的還是前一首,後一首卻是鮮為人知,其實兩首詩都是經典,也都值得我們一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整首詩寫得很有趣,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卻同樣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意境,開篇的兩句使得是寫出春天所獨有的美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竹外外面正好有一樹桃花,每當到了初春時節,它就開出了兩三枝豔麗的花朵,只有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知道春天,它們在水中比人們更早感受到春天的來臨。
最後兩句又是盡顯詩人本身,由於到了春天,各地的野菜也開始上市,有了很多的鮮味,「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遠處的河灘上長出了許多的野菜,蘆葦也長出了新鮮的葉子,而這個季節河豚長得正肥美,開始可以食用了。在這兩句中詩人寫得很有趣,也把這首詩給寫活了。
第一首詩每一句都是經典,也是這一組詩中,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不過第二首儘管名氣不大,但是同樣寫得生動有趣,也是難得的佳作,只不過它流傳沒有第一首廣,也就使得人們並不太熟悉。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其實這第二首同樣很經典,寫得也更加生動有趣,第一二句兩組疊字句渾然天成,立馬使得這首詩顯得更具有感染力,「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此時北歸的大雁像是北歸的行人一樣,匆匆向北而歸,依依不捨,有的還差一點掉隊。這兩句看似很普通,可是再結合下面的兩句,我們就發現,這整首詩同樣很唯美。
第三四句又是筆鋒一轉,寫了北方大漠的風雪,還有當地的風景,「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即使是遠隔萬裡,那也能夠知道北方此時正有大風雪,所以不願意去北方,還是留在這南方度過這美好的春天,看一看這江南不一樣的風景。最後這兩句充滿了詩意,也令這一首詩更具有張力,讀來也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蘇軾在這兩首詩中,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不一樣的春色美景,還有自己對於江南的嚮往。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就是詩人筆下的風景,那就是所見之物,其實並非如此,這兩首詩是題畫詩。當時蘇軾正是看到了惠崇的畫《春江晚景》,他很是欣賞,於是提筆寫了這麼兩首有趣的詩。但是經歷了這麼一千多年的歷史,原畫早已失傳了,只有這兩首詩流傳於世。可見在蘇軾的心目中,這兩首詩很唯美,畫出了江南不一樣的春色美景,使得他很是喜歡這一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