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廬。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廬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文化內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或陳運和等詩文名家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
通常提到廬山瀑布,我們往往會想起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的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可謂是描寫廬山瀑布的巔峰之作。
殊不知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共有兩首,一首為五言古詩,另外一首為七言絕句,據說兩首詩寫於不同時期,內容部分出現重疊,但有異曲同工之妙。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兩首詩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寫廬山瀑布之景,題材不同,但也不影響大家感受李白的豪放、豁達。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在廬山秀麗的山水之中,但用兩首不同題材的詩來寫描寫同一處景色並不常見,更顯廬山的名氣以及詩人對廬山的喜愛。其想像豐富,奇思縱橫,氣勢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騰,又自然清新,似雲捲風清,其詩歌的審美特徵是自然美、率真美和無拘無束的自由美。
從兩首詩的用詞鍊句來看,並結合作者的生平,一般認為五言古詩可能寫於開元年間,約在李白30歲之前;而七言絕句可能寫於安史之亂爆發後隱居廬山期間,李白大約50多歲。
另外與李白五言古詩基本同時間還有一首唯美的五言律詩產生,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中少有的官場贏家張九齡之手。張九齡曾經官居宰相,可謂官場得意。
開元11年(723年)張九齡被時任宰相的張說器重,擢中書舍人。開元14年(726年),張說彈劾罷相,張九齡同時也被貶冀州刺史,他提出該授江南。唐玄宗 「優制許之,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仍充嶺南道按察使」。驟失宰相的依靠,卻獲皇帝恩遇,躊躇滿志,途經廬山微妙地表達了這種情懷,寫下《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這詩描寫的是從湖口遠觀廬山瀑布,把一幅唯美的日照飛瀑圖展現在我們面前。而寓比寄興,景中有人,象外有音,節奏舒展,情調悠揚,賞風景而自憐,寫山水以抒懷,又處處顯示著詩人為自己寫照。
首聯寫瀑布從高高的廬山落下,遠望仿佛來自半天之上。"萬丈"指山高,"迢迢"謂天遠,從天而降,氣勢不凡,而"紅泉"、"紫氛"相映,光彩奪目。次聯寫瀑布的風姿:青翠高聳的廬山,雜樹叢生,雲氣繚繞。遠望瀑布,或為雜樹遮斷,或被雲氣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詩人以其神寫其貌,形容瀑布是奔騰流過雜樹,瀟灑脫出雲氣,其風姿多麼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聯寫瀑布的神採聲威。陽光照耀,遠望瀑布,若彩虹當空,神採高瞻;天氣晴朗,又似聞其響若風雨,聲威遠播。末聯讚嘆瀑布的境界:廬山本屬仙境,原多秀麗景色,而以瀑布最為特出。它與天空連成一氣,真是天地和諧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弘闊大。《易·繫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此用其詞,顯然寄託著詩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負。
相對於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水》而言,張九齡善於運用繁筆,其言瀑布之雄險,以巍峨「靈山」為背景。先直抒「萬丈」「迢迢」之豪嘆,後輔以「雜樹」「重雲」為襯託;其言瀑布之絢麗,先描繪「洪泉」「紫氛」的真實所見,後生發出「虹霓」隱隱約約的奇妙幻覺;不僅如此,詩人還以「天清風雨聞」壯其聲威,以」空水共氤氳」顯其渾然。濃墨重彩而又繁簡得當,毫不繁冗,正是詩人技法嫻熟地體現。
該詩乍一讀,它好像只是在描寫、讚美瀑布景象,稍加吟味,則可感覺其中蘊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總之一樣的廬山瀑布,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有著不同的欣賞眼光,寫出不同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