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一.單元課程結構
(一)單元地位
本單元屬於世界古代史這一學習板塊。世界古代史是自人類誕生以來到文藝復興的一段時期,分為上古和中古兩個歷史時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世界古代史時期,各地區各民族創造的古代文明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介紹了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介紹了亞洲的兩個主要國家在封建時代的特點:東亞的日本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這是世界古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世界歷史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單元主題
本單元的主題為《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其中要抓住的關鍵詞有兩個:一是亞洲國家,二是封建時代。
本單元介紹的亞洲國家有兩個:東亞的日本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日出之國」(日本)與「新月之鄉」(阿拉伯),這兩個國家與地區在當今的世界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古代日本和中國關係密切,通過學習古代日本的歷史,不僅可以了解日本這個國家的歷史特點以及同時期的中國的情況,也便於理解日本在亞洲乃至世界格局中的變化。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日本在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時代的特點有: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由於武士和武士集團的形成,日本進入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一套武士道。
阿拉伯在封建制度的確立和封建時代的特點有: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創立為阿拉伯國家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阿拉伯帝國的形成促進了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傳播。
(三)單元結構
《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在課程安排上一共有兩課,這兩課分別是:第11課《古代日本》,第12課《阿拉伯帝國》。
第11課講述了古代日本的歷史,從6世紀前奴隸制社會時期眾多小國並立到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從全面向中國學習到大化改新進入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武士和武士集團的形成到進入幕府統治時期、從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到形成一套武士道,向我們展現了古代日本的歷史及這個國家的特點。
第12課講述了阿拉伯帝國的歷史,阿拉伯國家的形成、阿拉伯半島的統一與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都和伊斯蘭教密不可分。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為阿拉伯國家雛形的誕生、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伊斯蘭教強大的號召力促使了阿拉伯帝國的形成;阿拉伯帝國的形成也促進了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保存、傳播古典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單元知識梳理
(一)課標解析:
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本單元所涉及的主要史事概括歸納為:「公元7世紀,日本通過向中國學習和一系列改革,使社會政治經濟獲得發展。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在傳教和徵戰過程中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8世紀發展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並在保存、傳播古典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具體內容標準是:
(二)知識梳理:
本單元的2課包括了以下知識內容:
第11課的主要知識點:6世紀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團;幕府統治;武士道的形成、內容、實質、影響。
第12課的主要知識點是: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阿拉伯國家誕生;阿拉伯半島統一;阿拉伯帝國形成;阿拉伯文化影響。
本單元的知識點對於學生來講比較陌生,部分知識點要正確掌握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本單元的教學作緊扣課標要求,重點分析基本的、重要的史事,採取多元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實現課程目標。
基於2011年版課標要求,對於本單元的教學,我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整合課文內容,優化教學設計。
(二)抓住課文主線,突出重點難點。
(三)歷史聯繫現實,培養學生能力。
(一)整合課文內容,優化教學設計。
第11課《古代日本》介紹了日本的奴隸制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要使這課線索清晰、內容連貫、過渡自然,我們可以將本課知識點重新整合,通過設計小標題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直觀的歷史認識。例如:第一篇章 蠻荒之地,大和民族初統一;第二篇章以中為師,強國富民漸安定;第三篇章 豪強橫行,爭權奪利武士出,通過這三個小標題的設置,將日本奴隸制社會時期的特點,封建制度的確立與封建社會的特點初步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更進一步的學習古代日本的歷史。
第12課《阿拉伯帝國》介紹了阿拉伯帝國的形成過程以及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本課內容要將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國家的形成、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以及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緊緊聯繫在一起,整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這樣方便學生理解記憶。
(二)抓住課文主線,突破重點難點。
第11課《古代日本》的重點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正是由於這場改革,日本才從野蠻落後的原始狀態步入文明,它標誌著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因此,在講授大化改新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將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與日本改革採取的政治、經濟措施相比較,從而突破大化改新這一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幕府統治的確立。在講授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抓住大化改新後日本的社會情況,通過列舉史料佐證,讓學生有個具體的認識和了解。知道大化改新百餘年後,土地私有與土地兼併盛行,出現莊園,繼而出現了保護莊園的武士和武士集團,這為幕府統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通過羅列史料,創設教學情境,不僅突破了幕府統治的確立這一難點,也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認識與歷史理解等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第12課《阿拉伯帝國》中抓住「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形成和擴張的過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幟的作用」這一主線,確定本課重點為:伊斯蘭教的創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歸納穆罕默德的活動來突破這一重點。本課難點為:正確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生歸納穆罕默德的活動,認識到伊斯蘭教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的歷史過程,從而突破本課難點。
(三)歷史聯繫現實,培養學生能力。
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往往有一種誤解,認為歷史僅僅是關於過去的事情,同現實沒有什麼關係,這是人們在對待歷史的態度與認識上的悲哀。其實,歷史與現實有密切的聯繫,歷史對現實也有重要的意義。歷史對於現實的最廣泛的意義是對人的啟示和教育,而這種其實和教育要通過了解歷史、自我反省來實現。因此,歷史教師在歷史課堂上,除了講授課本上的歷史知識點之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歷史聯繫現實的能力。
例如第11課《古代日本》,在學習完古代日本的歷史之後,還可以讓學生探討一些問題:你如何看待中日關係的變化?分析一下中日關係發展的前景?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價值,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為了讓各位教師獲取更多的教學素材,更好地落實教學活動,在此推薦一批優秀的教學資源,如下: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吳廷璆著:《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3)王新生著:《日本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4)孫秀玲著:《一口氣讀完日本史》京華出版社2006年
(5)電視紀錄片:《世界歷史》第20集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第26集古代日本
(6)尚勸餘著:《阿拉伯帝國》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年
視頻資料請關注公眾號的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