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學習帖:王獻之7件墨跡尺牘,高清大圖帶注釋|鴨頭丸帖|廿九日帖...

2021-01-19 騰訊網

王獻之7件墨跡高清大圖,供收藏品讀學習使用。

七件作品分別為:《地黃湯帖》《東山松帖》《廿九日帖》《中秋帖》《送梨帖》《鵝群帖》《鴨頭丸帖》。

(建議先收藏)

1.新婦地黃湯帖

唐人摹本 縱25.3釐米,橫24.0釐米,日本東京臺東區書道博物館藏。

2.東山松帖

又名《新埭帖》、《東山帖》 ,紙本墨跡,縱22.8釐米,橫22.3釐米,4行,33字。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3.廿九日帖

3行,30字,唐人摹本,縱26釐米,橫11釐米,收藏於遼寧博物館。

4.中秋帖

3行,22字,縱27釐米、橫11.9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5.送梨帖

2行,11字,此帖存疑較大,柳公權認為是王獻之作,而《宣和書譜》收錄於王羲之名下。

6.鵝群帖

8行,50字,此墨跡可能是米芾臨摹本。

7.鴨頭丸帖

2行,15字,26釐米見方,藏於上博。可能也是臨本,老米造。

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經典名帖 |《鴨頭丸帖》賞讀
    《鴨頭丸帖》為唐摹本,經北宋宣和內府收藏,現仍保留了部分宣和裱。晚明時為吳廷族兄吳希元所藏,因此董其昌及其友人王肯堂皆曾得以鑑賞、題跋。王獻之於其父王羲之書風基礎上做了相當的變革,將「內擫」用筆改為「外拓」,且多連綿相屬之意,故字勢起伏相連、氣勢貫暢,世稱「一筆書」。董其昌於行草書必追溯「二王」,其流暢瀟灑、飛動多變,皆源於王獻之書風影響。
  • 大令《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是東晉王獻之致其一位同輩兄長的信札,信中所寫是王獻之為自己未能送別而致歉,並問對方身體狀況的內容。行楷書,3行,30字,唐人摹本。縱26釐米,橫11釐米。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廿九日帖》展現了王獻之新創書體"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
  • 王獻之《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保母帖》,屬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 王獻之《鴨頭丸帖》,吃個藥吐個槽怎麼就成書法名作了?
    在《江州帖》中,王獻之提到自己胛痛。在《消息帖》和《疾不退帖》中,王獻之說自己頭項痛。《昨日諸願帖》和《安和帖》則告訴別人他又拉肚子(腹瀉)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鴨頭丸帖》。《鴨頭丸帖》是王獻之寫給朋友的的一通手札。全文只有15個字:「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估計是這位朋友向王獻之推薦了鴨頭丸這付藥,但王獻之吃了並沒什麼效果,所以小王就氣呼呼的約人見面談,大有一言不合就挑場子的感覺。
  • 他的《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保母帖》,屬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 王獻之代表作品有哪些介紹 每字都是千古不朽的書法藝術
    王獻之和王羲之一樣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成就不低於王羲之。王獻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呢?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洛神賦》和《十二月帖》,除此之外呢?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
  • 董其昌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高清大圖
    董其昌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釋文:書家得宋拓已為罕見,況唐拓乎?
  • 啟功:李白《上陽臺帖》墨跡考證
    此外三詩帖,亦累經翻刻(《玉虹》雖據墨跡,而摹刻不精,底本今亦失傳),但若干年來,從書法上藉以想像詩人風採的,僅賴這幾個刻本的流傳。至於《宣和書譜》卷九著錄的李白字跡,行書有《太華峰》、《乘興帖》。草書有《歲時文》、《詠酒詩》、《醉中帖》。其中《詠酒》、《醉中》二帖,疑即「天若」、「處世」二段,其餘三帖更連疑似的蹤跡皆無。
  • 《得示帖》是王羲之簡單書信,現在價值連城,但已經是日本國寶
    《得示帖》是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或響拓而形成的唐摹本。 析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王羲之敬上《得示帖》與《喪亂帖》、《二謝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9釐米,稱為「喪亂三帖」。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喪亂·二謝·得示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
  • 宋代著名詞人姜夔,書法同樣驚豔|黃庭堅|跋王獻之保母帖|姜夔|書法...
    導讀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姜夔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可以看出他的書法用筆精到,典雅俊潤,且受初唐諸家書風影響,不隨時俗,清新脫俗。姜夔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局部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註解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二謝」指謝安和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
  • 兩件晉唐書法「換下」顏魯公,唐代草書法華玄贊卷在上博首展
    昨天新展出的晉代王獻之《鴨頭丸帖》卷,為唐摹本,經北宋宣和內府舊藏,現仍保留著部分宣和裱。晚明時為吳廷族兄吳希元所藏,因此董其昌及友人王肯堂得以鑑賞、題跋。王獻之於其父王羲之的書法基礎上做了一定的變革,將「內擫」用筆改為「外拓」,且多連綿相屬之意,故字勢起伏相連、氣勢貫暢,世稱「一筆書」。董其昌於行草書追溯「二王」,其流暢瀟灑,飛動多變,皆源於王獻之書風影響。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
  • 王獻之《十二月帖》,不為其父所囿,另樹新風的典型作品
    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死時43歲,以書法名世,其行草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數量遠沒有其父王羲之那麼多,今僅存8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碑不過80餘件,且真偽摻雜。王獻之《十二月帖》,曾為米芾收藏,刻入《寶晉齋法帖》,墨本失傳,僅有拓本傳世,是其另樹新風的典型作品。張懷瓘《書議》 所說『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的特色。楷、行、草於晉代雖已具備,然而像此帖這樣流暢連貫,氣勢恢宏而俊逸,一改沉穩內斂的古質之氣,可說是王獻之的創造。
  • 陳從龍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精品書法作品欣賞高清收藏版
    精草書、篆、隸,尤善畫葡萄,有「虛吾葡萄子昂馬,畫駿有聲樹有影」之譽。陳從龍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釋文:晉王羲之書法入神,一傅至獻之而筆法似之,豈一家授受有專門之秘,不然何千載而下,竟無有能似之者。
  • 一次說清楚 碑和帖
    五代南唐國開始檢取宮中收藏的歷代名家墨跡勾摹刻石,這就是《澄心堂帖》,不過沒有流傳下來。北宋太宗淳化年間摹刻《秘閣法帖》(簡稱閣帖)最有名,後來還有《潭帖》、《絳帖》、《秘閣續帖》等不少匯帖出世,大量傳拓,學者稱便。從此書法界勾填、硬黃、響拓的技術逐步減少。「匯帖興而摹拓亡」,這是書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匯帖內容多是歷代名家的小楷、行草書。當然摹手刻手也有好有醜。
  • KnowArt|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四完結篇
    知道書畫|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四完結篇豎圖局部或又謂降自南朝,始有銘志埋之墓中,大令時未應有之。此又不然。又武陽城東彭亡山之巔,石窟中有漢章帝建初二年張氏題識三所,洪氏《隸釋》雲。此亦埋銘之椎輪也,其不始於南朝明矣。或謂東坡《金蟬墓銘》雲「百世之後,陵谷易位。知其為蘇子之保母,尚勿毀也。」此末章似之為可疑。予謂東坡意其理之或然,大令知其數之必然,作者之言自應相邇近。越人於地中得一石,有詩云:「笑椎畫鼓過江東,身到蓬萊第一峰。